能搞定大学演讲的人,一定能搞好教育这门生意,但并不是随便谁都能搞定。江湖传说中近年在中国能搞定大学生演讲的,只有俞敏洪、李开复和唐骏三个人。李开复和唐骏有别的生意做,所以俞敏洪的新东方就成为这个行业的绝大老大。
电商的崛起让人们看到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巨大势能,当互联网力量涌入教育培训领域时,也掀起了一股“在线教育热”。不妨静下来想想,在线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能否改造甚至颠覆传统培训模式?
昨天多知网发布文章《四个培训教师的现在和未来》,不少老师表示深有同感,并在微博上进行了积极讨论:培训教师普遍困惑和迷茫,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老师们又应该如何应对?
月初,华尔街英语宣布启用新标志,新标志形态为一个气泡式对话框,同时看起来如一扇打开的门。新标志身上几乎找不到任何旧标志的元素,特别是去掉了“华尔街英语”中文字样,仅保留了英文名。
据北京市东城区教委消息,2013年小升初官方政策基本确定,政策严禁各重点中学进行与奥数或英语等相关的“点推”,一旦发现将连续3年取消中学的推优生接受资格。禁奥要来真的了?
上月,学大教育CEO金鑫和CFO Christine Lu-Wong在香港、纽约、波士顿等地进行非交易性路演,与各地投资者沟通交流。目前路演已经结束,但学大教育的股票交易情况仍然十分冷清。
尚德机构那句“学习是一种信仰”让很多人都记忆深刻,这在中国普遍不重视品牌建设的职业培训机构中,非常不易。这句话可能并非尚德原创,但却给尚德带来了极强的品牌效果。
奥数禁了,杯赛却更热了。清明节的“三天四场”只是小试牛刀,杯赛大战一直在延续——4月14日,是小学生希望杯奥数比赛的复赛,也是本轮奥数比赛的第11场。
疯狂的补习班可能不再是“中国特色”,万事达卡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印度、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孩子参加补习班比例均超50%,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在45%左右。
一对一就意味着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辅导。因为涉及教师太多,且兼职居多,如何针对性因材施教一直是让机构头疼的难题。拓人是日本最大的一对一教辅机构,成立三十年,他的经验可能值得借鉴。
上月底,一家名为人合众人的培训机构高调成立,其管理和教学团队,全部来自安博人众人。安博上市前共收购了24家机构和学校,一些机构创始团队和安博多有冲突。不知道对于安博来说,人合众人的成立算不算一个“坏榜样”?
最近新东方在线的官方微博遭到了英语老师们的集体吐槽,罗列出大量翻译和语法错误,新东方的回应中将责任推给了“实习生”。微博是个重要的阵地,直接关系到品牌。我看机构微博的运营,还是远离“实习生”吧!
线下机构们的内部改造主观上缺乏动力,客观上不具备足够的条件和感觉——他们更关注短期业绩和盈利能力,在线教育一段时间内很难看到效果;课程产品重复度高,体验差,缺乏互联网的经验和思维方式,用户不买单。
10~15%的市场成本,15%的销售提成,不到一半的房屋利用率,总部费用的分摊……用心一算,你就会发现这就是一种病态的经营模式。解决的办法,可以通过口碑降低营销和销售成本,也可以规模化运作。
多数机构的官方微博只会发发产品服务资讯、转点社会话题,最多摘点小清新的“心灵鸡汤”。如何策划一个不错的微博营销,把粉丝影响力转化为实际收入?跨考教育的“粉三下”万人团案例可能会给你点启示。
教育部下达了2013年研究生招生计划,今年硕士招生53.9万,相比去年扩招2.2万人,另一方面,本届硕士研究生全面收取学费。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众多考研培训机构,是利好还是利空?
教育机构一直热衷于互联网上百度关键词的投放,简单直接,效果好。多知网发现,最近在移动端购买关键词的机构也越来越多。手机和PC用户习惯完全不同,照搬PC端的思路,靠谱吗?
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开始重视起人人和微博等社交网络——这里有成千上万的潜在客户、最便捷的沟通渠道和极强的用户粘性。怎么挖掘社交网络这座金矿?最早尝鲜的英孚提供了一些思路。
据台湾“教育部”统计,台湾升学补习班10626家,其中八成招生对象为中小学生,这一数量接近三大便利店总数的8900家,且有增长趋势。升学补习班和便利店数量并驾齐驱,被台媒称为台湾教育的“奇迹”。
如果你是一个职场妈妈,有一家幼儿园开进了你的公司里,营业时间和你的工作时间完全一致,公司还替你缴纳部分看护成本,会不会很开心?Bright Horizons做的就是这样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