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拉着我的孩子抢跑。”

诞生于焦虑、躁动之下的幼小衔接市场

2017-08-25 08:56:35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冯玮  

  文|冯玮

  70年代末,大多公立校开设“学前班”,为新生提供适应学校的环境及一年级预习辅导。

  那是中国幼小衔接课程的雏形。

  近几年幼小衔接市场火爆异常,深挖原因,一句家长的话乍听心酸,却也点明这片红海出现的必然:

  “我只能拉着我的孩子抢跑。”

  

  (上海某国际学校小学部自主招生考场外)

  放弃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一席难求

  中关村某小区一层,进门右拐就是所幼小衔接补习班。

  

  (机构门口的课程表)

  工作人员介绍,虽然距转年三月份开课的半年班还有6个月的时间,但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班、约16人的名额了。

  课程表中,机构的学习时间与课程内容基本仿照一年级状态,除语数英,还包含声乐、体育、表演等内容。

  “英语可以掌握400-600个单词、能慢速与外教交流、拿到英文书就会拼读,数学可以做到100以内加减法……”工作人员表示,学完全年班的课程,孩子一年级上学期的课业基本不用担心。

  而在另一家机构的中关村校区,工作人员也承诺“全年班孩子学习完后的汉语识字量在1000字左右、能书写100字,数学会20以内加减心算、英语能掌握听说单词120个、会话句型20组。”

  工作人员表示,中关村校区9月份即将开班的全年班只剩下5个名额,而明年3月的半年班也已满额,只有蓝旗营校区还可以报名。

  

  (模仿公立校教室的幼小衔接课堂)

  “这已经是我跑的第四个培训班了。”

  在培训机构外看材料的家长杨女士表示,自己的孩子还在上幼儿园中班,但同班的一些孩子家长已经准备放弃大班直接报一整年的幼小衔接课程。

  “孩子3岁时我就教他学握笔写数字了,我以为我们已经很早了。”

  “一步慢步步慢,怪我没做好功课,让孩子又晚了。”

  中产家庭的焦虑,幼小衔接市场的催化剂

  2006年前后,幼小衔接市场初见端倪。

  此后十余年间的发展更是猛烈而疾速,究其背后,卓越巧问创始人成君霞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七十到九十年代初期,幼儿园还未完全普及,很多地区只能靠公立校的学前班为儿童提前预习知识科目。

  随着幼儿园数量与规模在近20年间的几何增长,适龄儿童有了更合适的早期学习氛围;

  二是,国家政策逐渐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内容的把控,带有营利性质的学前班也就失去了立足的政策氛围;

  三是,虽然幼儿园开始普及,但幼儿园大班课程无法满足过孩子在渡阶段的节奏适应与知识储备,近些年家长希望孩子享受到优质资源,尽早掌握知识,为“择校”与“被校择”做好基础,故幼小衔接市场“刚需”日益加深;

  四是,随着K12阶段一片红海,多家培训企业先后始尝试下沉“入口”,慢慢将产品适应年龄向低延伸,故此,也在产品层面也为幼小衔接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中产阶级家庭的焦虑。”

  成君霞解读,从家庭层面分析,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很难享受太多的学习资源,而高端家庭的选择空间与机会又相对较多。

  这时候,或许正是这群“夹”在中间的中产家庭父母的焦虑,为幼小衔接市场的爆发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催化。

  “中产家庭拼的就是孩子,获取优质资源的途径,就是靠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成君霞说道

  在某家长讨论群中,一位昵称是“狼爸”的家长亦坦言:“不想我的孩子输。”

  群中还有家长计算,北京目前单独的幼小衔接课程大约在80-150元/时,而全日制课程大约在3500元/月,若报名暑期衔接集训班,两个月的学费也在4000-10000元之间。

  虽谈不上“乐于”,家长也“甘于”为此买单。

  “狼爸”说:“钱可以糊涂,课不能马虎。”

    公立校眼中的“衔接”

  如果说大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抱有追捧的态度,而在公立校的角度,目前也站成两派:

  天津某实验小学的班主任做过一个统计:自己班上的41名学生中,约有将近30名孩子提前参加了幼小课程辅导,绝对0基础的孩子只有不到5人。

  该教师表示,以拼音课程为例,一般公立校的教研要求是在一到一个半月内完成学习,但是有些孩子掌握的不够牢固,很可能对后续的语文学习带来不便。

  故此,提前预习,可以帮助孩子提早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把有一定难度的基础知识夯实。

  另一位公立校教师则表示,虽然幼小衔接课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适应环境,但也可能带来不专注听讲或不认真复习等问题。

  

  (公立校教师眼中的幼小衔接)

  对此,成君霞分析,培训机构应该研究好孩子在衔接课程中的衔接内容,除学科知识外,小学的常规习惯、任务意识、沟通能力等也应该被融入到衔接课程中。

  “如果只从知识层面过分地求难求多,也会被孩子排斥,被公立校排斥。”

  一位6岁孩子的母亲表示,她在此前曾为女儿报名了幼儿园的幼小衔接课程,从女儿班级的学习情况看,孩子们掌握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孩子可以掌握约1000个汉字,可拼可读可写,有的孩子则勉强可以读对字音。

  “我更希望课程可以帮助她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比如要早起,要写作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去休息或去卫生间。”

    幼小衔接市场成长中的烦恼

  成君霞分析,随着近些年幼小衔接市场的发展,乱象也逐渐凸显出来:

  首先,幼小衔接门槛太低,部分机构随便找一个教室、拼凑几个教师就开设了作坊型培训班,属于不正规的经营和教学状态;

  其二,教研内容不科学,无论是显性的学科知识、课程体系,或者隐性的一年级学习习惯、学生自控能力培养等,均缺乏系统的理论教研和科学授课机制;

  其三,师资缺乏,成老师认为年龄越小的学生,越需要专业度高的教师,而这个现象常被机构忽略;

  其四、认定幼小衔接是“一锤子买卖”,只重营销不重服务。

  成君霞分析,基于市场乱象,随着行业基因的逐渐调整与整合,未来的幼小衔接课程与市场也会有新一轮的改革与变动:

  产品方面,除入学前的准备外,入学后的适应与拓展也将成为新的产品关注点,通过幼小、一二年级的辅导内容形成服务口碑,再为三年级后的迅猛辅导需求引流。

  形式方面,从线下向线上延伸,在家庭端、移动端提供课程或咨询服务;

  家长方面,未来也可以尝试为家长开设父母课堂,帮助其了解孩子的脑力发展和在亲子活动中如何培养、锻炼孩子的能力。

  本周起,各地相继开学,不知道这些结束了幼小衔接课程的孩子们,此刻的校园生活是什么样子?

  孩子们的表现,能否为“什么都不怕,就怕比孩子”而焦虑的爸爸妈妈们,带来一丝宽慰?(多知网 冯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