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在线教育混战亲历者的故事。

在线教育混战的那些年|炮火纷飞了谁的岁月?

2019-12-18 09:25:11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孙颖莹  

  文|孙颖莹

  2013年至2019年,在线教育经过了6年的风云变迁。在在线教育6年变迁的“大格局”下,是无数个“小人物”在这里经历着职业的一次又一次选择,他们或进入,或是离开。但这些“进入”、“离开”又似乎在某种层面上,拼凑出了过去这6年的波诡云谲。

  他们与在线教育的故事,要从6年前讲起。

  去线上

  2013年下半年的尚可可,已经在河南老家的线下培训机构做了几年老师。彼时,表哥已经在北京一家培训机构做了两年的老师。工作内容大差不差,但薪资水平却相差甚多。尚可可决定启程来北京,做一名线下1对1的老师。

  每个周末,是尚可可最忙碌的时候。满满的排课表都在提醒着尚可可,他要在两天时间里带15个学生。通勤的时间压缩不了,他只能一再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这是他一周最为繁忙的两天,而这样的工作节奏,他已经持续了两年。

  “平时晚上也会带1-2个学生,但主要工作时间还是在周末。”尚可可说。

  带着北漂成功回老家买房的梦想,在北京已经待了两年却没攒下多少存款的尚可可,有些焦虑。再看着身旁比自己大10岁的同事,尚可可觉得生活一眼望到了头。

  每天能工作的时间有限,能够安排的学生有限,自己的产能有限,这些种种有限最后都化作收入有限,尚可可在迫切等待着一个改变的机会。

  同一时间,大学毕业就来到线下培训机构的李楠楠,已经在线下小班做了三年。三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教遍了K12各个年龄段。

  出身在四线城市的李楠楠,一路从农村考到县城、最后来到北京,结局看似美好,但当时省会城市出现超级中学概念、县城中学的优秀老师被大批量挖走的经历,差点让李楠楠的求学大门就此关闭。

  李楠楠太知道县城孩子求学的艰辛。即使是自己多年后从事了教师一职,但在线下小班的模式下,他一年累积下来也教不了多少学生。

  彼时,在线教育大幕已正式开启。互联网在加成教育的过程中,演化成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工具,另外一条则是紧随其后到来的O2O与录播课。

  “互联网教育真的是非常夸张的。在我从线下离职之后,曾经的同事去了一家题库公司,他跟我说他们的用户量已经有大几千万。”李楠楠说。

  这种探索甚至遍布全国。当时,在距离北京2000多公里之外的华南,李力及他的团队就在探索搜题答疑。最早的时候,李力所在的公司主要跟“百度知道”进行合作,有人来问问题之后,通过百度知道的“PGC”渠道进行解答,但是效率很低。“孩子问问题是一瞬间的事情,这个速度必须要提升。

  于是李力的公司又开始探讨将公司已有的硬件产品与搜题相结合,通过扫描笔来识别转化,而后到数据库进行搜题,公司内部将其称之为“移花接木”。不久之后,几家选手相继推出了手机APP,通过拍照的方式来搜题,李力团队也及时跟进,上线APP。

  这是一条工具产品的路径,与此同时,在李楠楠那一批离职的同事中,还有一条路径走向了录播。“2014、2015年是录播课最好的时候,采用的是分成的模式,分成比例有的高达90%,年薪成百上千万的老师大有人在。

  选择看似很多,但做起决定来也不难。在录播与题库之间,李楠楠选择了天然更接近内容本质的录播课,当然收益也更为可观,甚至他还可以一边休息放松一边做兼职,结账方式是现结。

  在这里,李楠楠主要录制的是一些习题解析短视频工作。“我们是一个三方的运作模式,一端是出版社给教研体系、一端是外包团队负责录课剪辑、一端是我们这种兼职老师负责讲课。

  另一边,尚可可也等来了他的机会。2014年下半年、2015年上半年教育行业兴起了一股O2O热。

  “当时O2O各个行业都在打仗,但教育和医疗还是刚起来的阶段,我想去试试。而且我之前过去的朋友当时薪资已经是我现在的两倍。

  在朋友的介绍下,尚可可成为了一名O2O的师资运营老师。

  故事向前发展,在线教育的兴起萌芽的同时,尚可可与李楠楠的教育轨迹发生了偏移。

 

  “疯狂的”GMV

 

  来到O2O的尚可可,有过一段“传奇”的岁月。

  那时候,在北京城东北方向的望京地角,流传着“扫码一条街”的传说。也就是说,只要带着一部智能手机,从街头走到街尾,被各种地推人员牵引下载APP,就可以满盆钵满。当然,望京绝非唯一一个扫码圣地,比如那个人头攒动的中关村。

  此外,绕遍北京城带着“码”的,还有那些与公司、机构合作的出租车。一个个小牌子插在出租车副驾的前面,旁边附加着一些“诱饵”宣传,诸如下载领红包。

  这些经历,尚可可都或多或少的参与过,但却都不是尚可可工作的主战场,他的工作阵地是:学校、教育机构门口。

  每天行走于这些场合,尚可可都摸索出了门道。当时北京海淀有一栋写字楼叫天行建大厦,云集着上百家培训机构。尚可可每天会带着一个二维码去楼下打卡。见到一个人下来,不管是不是老师,都会主动迎上去询问并介绍自己的公司,如果是老师就邀请其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鉴于当时移动流量很贵、网速也不快,尚可可他们还采购了移动WIFI,来为下载的老师提供免费流量。

  在不是老师集中上下班的点,尚可可也不是没有事干。在他的手机里,有几百个QQ群。这些群基本都是他自己加来的。这也得益于QQ可以输入群名称添加群聊的功能设计。

  “比如你搜北京教师群,其实可以搜出来几十个群,名为教师资格证群、家教群、教师交流群等等。

  尚可可并不满足于这些看似已经足够庞大的老师群体,但凡是其它O2O公司开发布会,尚可可都会去蹭。在发布会的人来人往中,尚可可会假装自己是一名老师,然后跟发布会现场的其它老师们交换联系方式。

  “人很多,根本不会有人察觉到你。不过,加到的也有可能是同行,大家就会给彼此发一个尬笑的表情。”尚可可说。

  虽然当时并没有什么独家协议,同一个老师可以同时入驻很多个平台,但并非所有老师都急切地想要入驻。背后的原因是O2O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传统线下授课的模式,对老师的工作本身影响并不大,但老师入驻对于平台的意义却大的多。毕竟,有人才有流水,有流水才有融资。

  因此,为了吸引好老师入驻,不少O2O公司都开始了补贴大战。

  公开信息显示,当时疯狂老师最多时每月给平台老师补贴20%的课时费,从2015年5月到8月,公司GMV(总交易额)从500万元飙升至1.07亿元。

  尚可可的公司,也在通过补贴享受着高流水的快乐。

  公司搬进了5A级的写字楼里,每天下午都会提供下午茶,甚至还会提供上门理发、上门按摩这样的员工福利。对尚可可这样的岗位来说,一个月税后也可以拿到1万块。

  同一时刻,与O2O大概逻辑相同、都是拼GMV的题库大战也在继续演进。

  随着入局的选手越来越多,如何让用户在诸多产品中选择自己,题库质量就成为了关键核心。当时,李力的公司每双周都要发一个新的版本,工作到9点、10点已经成为常事。

  但这时候的较量,已经不是自己的事了。

  李力团队的技术部门开始了与各个友队“互爬”题库的作战中。比如,李力的团队会为了防爬做一些访问限制,假设流量突然大幅增加,技术部门会立刻分析流量的来源,然后上线投毒模块给“对手”随机投放题目答案。

  2015年8月21日,在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的节目中,主持人汪涵所带领的天天兄弟正在和嘉宾进行同台答题PK,检查对错的正是某搜题答疑APP。当时,《天天向上》是最火的节目之一,青少年、父母都是这档节目的用户画像。

  当天晚上,这款搜题答疑APP一度攀升至Apple Store免费榜第19名,这几乎是教育类APP的最高排名。这时候,该APP的用户量已经超过5000万,而当时中国的中学生总数才7200万。

  面对这般庞大的用户需求,李力觉得这场战斗充满了干劲。

 

  直播火了

 

  2015年底,资本寒冬来临,O2O遭遇滑铁卢。

  “一天就可以裁掉一半的人,我们也搬离了5A级写字楼。”尚可可无法继续享受上门的按摩,也没有了下午茶。

  外部环境的变化,让尚可可有些迷茫,想知道下一步的方向在哪里。与此同时,带着沉甸甸用户量的题库选手,也进入到比拼的下一个阶段。

  李力及其团队正欣喜地捧着“用户量”等待着公司内部将该项目组单独孵化成独立公司的号令。号令确实来了,但工作却戛然而止。公司决定停掉这个项目,就此解散。

  “这明明是最好的一个阶段。”李力非常失望公司做下的这个决定,他甚至表示自己和团队会继续主动加班,一定有机会跟这帮北京的公司拼一拼。但公司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事实上,李力公司当时决定停掉项目的原因很明确:用户因为便捷的工具而来,但却并没有支付欲望。

  “这种商业模式是有很大的问题的。”李力说,当时没想通的东西,时隔这么多年回想起来反而很庆幸当时公司停掉了那个项目。

  棋盘之上,有人下桌,就有人上桌。流量如何变现,是这一阶段各家探索的关键。

  初到在线教育的袁原,一进场就选择了当时最火的题库赛道。彼时几家头部选手的竞争格局已经很明显了。“他们有较强的用户基础、品牌影响力和技术优势,但我们还是觉得有机会。

  袁原说,当时公司想得很清楚,要变现自然需要有内容,于是他们选择将筹码直接押到真人答疑上。为了支撑真人答疑的实时交互,袁原所在的公司拿出了融资金额的40%左右用作技术研发。

  但问题同样回落到“找人”身上。为了让真人学霸入驻平台,袁原跑了很多的高校做宣传。比如跟院系的学生会合作开一些小型的教室宣讲会,在校园内印一些传单在学生上下课的高峰期发放。甚至他们也动用了O2O时代邀请老师入驻的法子——补贴:对学生端免费,对学霸端补贴。

  “陆续有3000多名来自985高校的学霸入驻,用户量也一度达到了2万多。”袁原说。

  用户量起来了,学霸也来了,但钱呢?一方面,2万多的用户都是免费用户;另外一方面,因为真人答疑的模式,公司整个的运营成本非常重。

  “一边支出,另一边又没办法变现,导致产品一直没办法很好的运行起来,所以后续推进也是走走停停。”袁原说。

  O2O的泡沫、题库流量变现的难题,都在预示着在线教育在拼量过后,开始回归到内容本质的探索中。

  这一年,直播的势能已经起来,命运也在无声中,将尚可可、李楠楠拉到了这一战场。

  在以兼职状态接触了一年多的录播课模式后,在一个午后李楠楠突然看到了一条新闻,标题无比醒目:时薪两万的老师,在线教师收入已超网红。

  新闻的主人公,恰恰是某在线直播课的一名高中物理老师。并且该大班课机构还采用的是分成制度,老师直播授课后,平台只扣除20%的分成。

  这一薪资让李楠楠感到震惊,与此同时,这名高中物理老师所带的学生数量,也让李楠楠看到在线教育可以将师资辐射半径无限放大。

  之前在线下,假设25人的班型满班,一年下来李楠楠也带不了几个班,但线上明显不同。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的,李楠楠过去所在的线下机构采用的是老师与招生分离的模式,他一直拿的是固定薪资。而在线上,老师与招生相挂钩,就意味着薪资可以无上限。

  李楠楠决定进入在线大班课赛道。

  在上课一段时间之后,问题也随之暴露。在过去线下从大班过渡到小班的过程中,重运营、强服务成为模式变化后续费转化的关键。但李楠楠总觉得,从线下小班来到线上大班的他,距离家长和学生越来越远了。他看不到每个学生的薄弱点,甚至根本不清楚学生听懂了没有、有多少学生听到。

  那段时间,他几乎每节课都要拿出十倍课时用作备课、磨课、试讲,但跟过去线下的续报率相比,真实的结果如同一个鸿沟。李楠楠有些气馁。

  同一时刻,O2O泡沫后着急找工作的尚可可选择加入在线1对1。“线上当时最火的就是1对1和1对多。

  来到在线1对1的尚可可,也并非那么顺风顺水。“在O2O找老师,到了1对1还要找老师。”他笑称。

  每天早上来到工位,尚可可就会打开市场部门放在桌子上的包含老师信息的纸质版表格,对照着一个个联系方式打过去。即使从早坐到晚,但尚可可觉得这就像一个电话地狱,怎么打都打不完。

  “这个名单是非常厚并且不断更新的。”尚可可说,在O2O倒闭之后,市面上有非常多的教师资源,市场部每周都会汇总更新这个“资源库”。

  1对1饱受产能限制的诟病在尚可可的岗位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招聘老师进平台,尚可可所在的公司也刷单。老师可以在线下正常上课,然后在线上走一下流水,这个过程中给予老师一定比例的补贴。

  所以,彼时即使很多老师入驻了机构,却更倾向于线下授课,毕竟一边可以赚线下的钱,另一边还可以在不上课的情况下享受线上的补贴。但这就导致,尚可可没法排课。

  “即使时间表上这些老师有时间,但这一时刻他们在线下会不会授课我们无从得知。临时找不到老师的情况时常发生。”尚可可说。

  那时候,公司给每个师资运营岗的老师指定了硬性指标,每月需刷单20万,否则只能拿底薪。

  “我拿了好几个月底薪,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干下去。”尚可可说。

 

  兜兜转转找到位置

 

  2017年8月,尚可可迎来了一个转机。公司开始停止补贴。

  “当年VIPKID的2亿美元融资直接让这个赛道爆掉了。大家不需要靠流水吸引融资,而是资本会主动寻过来。

  但找老师的问题仍在存在。“当时公司的主要方向是公立校老师,本质还是兼职。找老师这个问题就像一个伪命题,事实上直到今天,在线1对1的师资问题仍旧没有办法解决。”尚可可终于决定离开。

  彼时,一个新的物种正在崛起:大班课辅导老师。

  “大班课的主讲老师已经没办法做服务了,那刚好就产生了职位空缺。”在这里,尚可可主要负责提醒学生上课、发课堂笔记解析、做服务做续费。

  新岗位的出现解决了尚可可这批人的职业,也给李楠楠的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如他之前所言,成为大班课主讲老师之后,他距离家长以及学生越来越远,而辅导老师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缺。李楠楠也就可以更专心做自己的教学。

  “线上的内容密度是线下的1-2倍。线下可以说同学们我们现在花10分钟来做道题,但线上不可以,线上要求师生必须实时的互动。”过去李楠楠的教学理念是永远不要把第一次、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给学生,现在李楠楠的理念同样如此。

  除了不低于三轮的批课、磨课之外,他还会把自己的课程录下来反复地看、反复的钻研。

  “我确实没办法踏实下来去做服务了。”李楠楠说。

  不过,这恰恰成为尚可可的发光发热点。

  到今天为止,尚可可的工作内容已经历了两次迭代:在提醒上课、发解析做转化之后,添加了课前直播、课后直播、手写板批改作业、通知没有上课的同学等工作;再之后,尚可可拥有了专门的工作手机,这部手机只能用于辅导工作,下载不了其它的软件。

  众所周知,2019年这个暑期,是在线大班课打的最为炙热的时候。李楠楠与尚可可也亲临了战场。

  多知曾在《大班课辅导老师炮火纷飞的60天》一文中记录过辅导老师这场暑期不眠不休60天的的生存状态。但这种状态,远不是结束。因为寒假又悄然而至。

  “寒假还是在打,其实还是为了占领市场、拿下头部前两名的位置。”尚可可说,不过他们还是保持着一周两天的休息状态,毕竟线下辅导老师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种。

  “线下辅导老师的工种也在严重缺人,不能把人搞得很疲惫,毕竟这是一场持久战。

  尚可可说,最起码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他会选择继续留在大班课这个赛道,他相信线上教学的力量,当然他也更相信“付出就有回报”的力量。

  “我很庆幸我选择了这里,如果不来,我在老家也不会买得起房子。”尚可可想得很现实。

  李楠楠同样也有扎根驻足的想法。

  在线大班课擅长打“名师”概念,这让李楠楠觉得这是一门天然适合自己的模式。

  这种适合就体现在:清北出身的背景、透过屏幕的表现力、自我包装推广的营销能力,以及多年线下教学经验带来的课堂掌控力、与辅导老师(线下为助教)配合的能力。

  比如,线下出身的李楠楠,为了弥补隔着屏幕情感的缺陷,他每次上课都会手写笔记,在系列课程结束后会给学生寄手写贺卡;比如,既然大班课要通过短期班做转化,那短期班就要上得足够灵活、有意思、要让孩子体验好,同时还要把课程设计得有梯度,打造一种长线学习的学习路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过去名师的概念变得非常模糊。它不再需要很硬的公立体制出身的背景、或者很权威的机构的认证,而是开始赋予了互联网的诸多特性,同时它也让一个老师的个人价值和影响力得到无限放大。”李楠楠说,他喜欢这里。

  到今天,李楠楠与尚可可已经在在线大班课赛道扎下了根,袁原与李力也在时代变迁下重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在线教育继续演进,又会有多少不同的故事将继续发生?又会有多少人的青春、岁月与汗水将在此留下印迹?(多知网 孙颖莹)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李楠楠、尚可可、李力、袁原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