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科技对学校教育的改变、未来学校教育的形态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GES观点碰撞:中外校长同台,探讨快速变革下的基础教育

2019-12-06 11:09:35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leos  

  多知网11月26日消息,在GES2019未来教育大会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国际合作部总经理陈庄作为主持,和斯坦福在线高中校长Tomohiro Hoshi、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吴坚、R N Podar学校校长Avnita Bir、田字格NGO发起人、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校长肖诗坚,以“快速变革时代下的基础教育”为主题,就科技对学校教育的改变、未来学校教育的形态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核心观点:

  1、在美国,有超过50%的人每年都会在教室当中使用到互联网教辅工具。

  2、800万乡村教师,他们占了中国教师队伍的将近80%,如果赋予这800万乡村教师以科技的能量,是非常大的改变。

  3、未来教育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

  以下为现场实录:

  主持人: 今天我很高兴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在一线做基础教育的几位代表,很高兴有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有在线教育的,也有线下教育的,有公立系统的教育来自于上海的,也有来自于印度的新型经济体的私营教育。首先每个人5分钟,让他们做一个很短的阐释,看他们心中所做的教育是什么?

  Tomohiro Hoshi:我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斯坦福线上高中,是一个非独立的公司,是针对一些初中生以及高中生的教育。我们是在2006年成立的,使命就是能够创造出让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我们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都有自己的老师,其中非常独立的是,在项目当中,有线上和线下的课程。通过教材、不同的演讲、教师的讲述,每次结束之后都会有评分,这是斯坦福线上学校所做的一些事情。

  我今天跟大家讨论的内容是,在教育当中所做的变革和发展。首先,我不认为在这样一个项目当中,我们不考虑到学生单一的情况,因为有更多的对于学生的科技,来帮助学生不断的发展。通过线上教育,能够有诸多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在美国,线上教育非常普遍。全美国有超过上千万的学生,都会接受到我们的线上教育,线上教育已经处于中心地位。

  在美国,有超过50%的人们每年都会在教室当中使用到互联网教辅工具。

  对于我们学校而言,怎么能够来找到最优解,怎么样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最好的管控。通过这些方式,会有全新的选择。

  吴坚: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美好场景,在500年前拉斐尔油画当中展现的是《雅典学院》的景象,展现的是2000年前的教育模式。在整个历史发展当中,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学校,还是对整个国家社会,教育人都有着教育的梦想和教育追求,而《雅典学院》提供给我们的,可能就是梦想的高度集中和概括,但是今天可能它只能是梦想,因为教育已经不是这样了,所以我们需要做更好的、更多元的思考。

  教育一定是服务社会、服务时代的,在这样的历史时代,我们所呈现的是怎样的一个景象,无论是在哪个方面,它所成长发展的过程,代表着生活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具有技术含量、也越来越走向智能化的。所以从机械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电气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到自动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到今天智能化第四次工业革命,机器在取代人,机器不断的从力量到机械组织,到智能源泉,包括智能操作和运行,都预示着人将被取代、人将越来越处于更劣势的状态。

  这可能也是我们教育必须要考虑和必须要进行回应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也可以看到教育主体培养的责任所在,或者是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在前工业化时代,社会轴心结构是这样的,不能回避的是,世袭的土地拥有者,王公贵族以及政治附庸,是那个时代的政治结构,他所主导的教育是这样一种形式。而工业社会所呈现的社会轴心结构,是政府集权、工业利益集团以及资本拥有者,他所呈现的是相应的教育价值追求。

  未来社会的轴心结构,后工业社会所呈现的创造知识与技术阶层代表,将进入轴心结构,或者将成为轴心结构的主体,这也是教育面对的挑战,教育必须去回应现实的发展状况。

  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有很多这方面的探讨,我们不再只关注知识的点,知识的完成时,以及所谓的教育教学应该达成现有知识教学的标准化,所呈现的对未来能力的追求,核心素养架构里面更多出现的是具有生成性的、发展性的,更有基础在一起的。

  对未来学生的要求,所体现出来的是不是能够规划未来?是不是能够为幸福生活创造更多的条件和财富?是不是具有跨文化和国际理解,能够体现出一种公平责任和社会参与度,以及具有批判思维,能够更加创造性的在社会承担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当然还需要沟通和合作等,这些都可以体现出,未来教育既有知识的重复,而反过来它对未来的可能性更充满期待、更充满希望,因为它是生存发展的、是动态的,是不以已有知识为唯一架构和标准而呈现的。

  中国学生的教育素养,也呈现这样的情况,把整个素养的培育,融合在学习过程当中,融入在学校教育发展当中,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

  所以在这个环节当中,我们最终应该知道的是,机器还是机器,人依然是人,这个命题本身应该是极其关键的,我们一直关心机器会取代人,并不是核心,我们重复马云当年说的这句话:“我不担心机器将取代人,我担心的是人是不是可能成为机器。”谢谢大家!

  Avnita Bir:我来自于印度,大家都知道中印两国之间有很长时间较好的历史,我们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21世纪的流行词汇都指向变革这个词,千禧一代的教育都在面临着诸多的变化。

  所以面向21世纪我们会考虑到诸多的内容,我们也会面临一些可能性,比如说面临着诸多的变革,同时也会有挑战。在我们现如今的变革,是有哪些特性呢是毫无预测性的,而且很难捕捉的,而且同时他们是线性变革。

  我们会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模糊性。科技、物联网、人工智能、社交智能等全球化的时代,都给我们带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多样化的世界当中,新的方式已经出现了,新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显现,包括像Airbnb、电商、谷歌等。教育是一种颠覆性变化的核心,主要是由于网络力量所促动的一种变化,以及数据集中之下的一种技术推动,它所提供的不仅是接入教育的机会和通道,同时能够帮助你解决很多的问题。教育越来越公平,可以更加有效的、科学的使用数据,提供的是个性化的、一种基于体验的学生学习的过程。

  那么学校到底如何能够帮助孩子在这样的社会当中做好准备?学校应该成为一种孵化器,同时能够提供更灵活的大纲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战略思维,同时要知道一个问题可能会有多个答案,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联合方法,学生能够接受全新的方法,同时知道如何应对不同的情况。

  因此校方必须要成为风险的承担机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和创业精神。当然得有一个更加开放的动态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持续的跟学生互动,并且能够不断的改进自己。

  从一到多的一种教学模式,老师可能是唯一的信息来源点。那么更多的应该是多对多,有多种的信息渠道,老师只是信息渠道之一。我们必须要相信,而且同时认为谷歌这样的技术,随时可以使用。同时要从内容消费到创造内容,比如说应该想什么到如何去思想。AI或者是机器学习都已经成为了现实,我们不能够说内容为王,而是要创造内容。

  老师和学校必须要在这方面加大投资,在这些技能没有获得的情况之下,老师不能还坚持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如果老师没有任何的改进的话,学生也没法获得,所以要为迎接全新的世界做好准备。

  肖诗坚:大家好,我叫肖诗坚,来自贵州正安县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今天很高兴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讨论教育和科学的关系。2017年前,我们学校就是一所普通的村小,没网,也没有我们这些志愿者。今天,这个学校是一个受到乡村教育创新领域广泛关注的学校,科技在这当中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

  网上课堂、乡村同步教学、数字乡村化发展计划,这些听起来都挺令人振奋的,但是如何把这些巨大的投资真正的赋予乡村教育以能量。乡村流传着这样的话,硬件太硬、软件太软,硬件硬到乡村教师不敢用,软件软到再好的设备也用不上。

  那么回到我的学校,我们在这所学校践行一种乡村人本的创新教育,培养孩子敬爱家乡、敬爱自然、回归人本、成为走向未来新一代的乡村子弟,这当中没有科学,但是我们很清楚培养未来的孩子需要利用科技手段,并教会孩子善用科技。科技要为乡土服务,要为人本服务。

  我们学校有丰富的课程,也大量的使用远程教育和网络资源,我们请北京天文台、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远程给孩子上天文课,我们主题叫《夏日兴隆的天空》,兴隆是我们村庄的名字,网络也改变了我们教与学,自主学习是我们学校非常重要的培养目标,也是新兴的学习方法。

  我们也通过网络让孩子走出大山与外界进行联系,让世界了解我们,也了解我们的家乡。

  3年的实践,让我们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但是我觉得这些成绩不是来自于网络的使用,也不是来自于很多班班通硬件的使用,而归结于一点,就是人。我们有一批有教育情怀、以学生为本的教师,也就是我们的软件不软。田字格有一个愿望或者叫愿景,就是希望所有的乡村孩子可以在他们的家乡享受到好的教育,当我们说好教育、好未来的时候,我希望不要忘记有6000万留守儿童在乡村,也不要忘记有800万乡村教师,他们占了整个中国教师队伍的将近80%,如果赋予这800万乡村教师以科技的能量,让科技能够有生命力,关键在于培育乡村教师。

  主持人:四位嘉宾给大家呈现一个非常现实和真实的切片,有在非常发达国家的高科技的线上教育,但仍然有很多不便的远在山区的孩子,这是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主要的任务和目标之一。我们坐在这来探讨,面对我们这样一个很复杂、同时变化很快的世界。

  首先我想问一下Tomohiro,斯坦福的在线学习大概是30多年前在斯坦福学校来看也不是简单的想法,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为什么这种类型的教育模式30年前能够出现,在一个过程当中出现了哪些新的进展和变化?

  Tomohiro Hoshi:在一开始的时候,斯坦福大学有一个优异学生在线学习的项目,当时是用CD光盘,还有一些教材是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后来这个项目就开始有电话体系,大家可以打电话给老师。在线学习毫无疑问会成为更加有影响力的一种方式,更加的具有互动性,同时有线上和线下的这种结合,全球的这些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互相的沟通。

  互联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好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使用线上的技术,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互相帮助,在美国,在线教育成为一直用趋势,很多的项目都是朝着更加强互动性的方式在发展。

  主持人:你们如何评估学生的表现?在线上学习的学生,毕业之后的取向有什么不同?

  Tomohiro Hoshi:老师要看学生的表现,做一些评价,打分、考试。通过这些评估,学生可以正常的进入美国的大学,比如说像斯坦福或者常青藤的大学。

  主持人:吴校长的学生很有意思,不仅是面向中国学生,还收外籍学生,在你的管辖下,你是不是很纠结这两个体系,从你的观察来看,有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

  吴坚:不一样太多了,学校类别来讲,虽然我们国际部是公立学校体制内的一个为在沪外籍人士的子女,涵盖K12,本身的学籍安排就很复杂,包括教学语言全英国化,全部是英语教学,外籍教师来承担主要课程,教材选择也是以海外引进教材为根本,所以整个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体制内是有相当不兼容的。

  但即使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还看到教育的核心理念、核心诉求,还是有相当一致性和关键要素统一性的,因为教育一定是人对人的,教育一定是呈现在它的成长过程当中,所应该得到的关心、帮助支持和保障,为学生未来发展规划设计的课程,实际上核心相通性就得到很好的互补。

  国内课程当中,实际上也融入相应的国际教学的一些手段和方式,而所有的国际部的课程教学当中,也是把中国的一些课程教学的方法,甚至包括一些具体的选择性课程,都带入到国际部的教学,也帮助这些在中国上海学习成长的外籍孩子,也获得了很好的特色培养和成长的特殊的背景呈现。所以他们的未来也是有很好的期待的。

  Avnita Bir:我认为在当前变革的时代下边最重要的一个限制就是面临诸多的挑战,怎么样用创新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以一种非常有效率的方式,来应用到科技,在互联网时代,对印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在学校外部是在不断的变革,学校的内部只看到线性的变化,外部可能是混乱型的变化。

  这对我们教育而言带来全新的挑战以及全新的议题。

  对于教师质量的话,我们并不认为它能够被科技无限的包围。科技是要为教师所用,而且同时的话,我们必须要能够在整个的科技世界里边,科技能够成为最好的教辅工具,但是现在的话,当教师不断拥抱科技的时候,在教室里边已经有了很大的一些变化,他们认为他们的工作有大的价值、得到发掘,尤其是采取视频设备把教师的资源传递到世界各地。

  教师通过全新科技传播会让他们感觉到非常的享受,享受到教授学生的过程。

  主持人:肖老师,你们也关注到人,也谈到未来学校,在乡村环境里,资源非常有限,你所想的未来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肖诗坚:在现场,我是唯一来自山区一线的老师,所以大家在想象山区的时候,可能更多想象的是它的贫困、教育设施的落后,其实大家没有想到在山区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有青山绿水,有美丽的大自然,其实它是我们教学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成为这些孩子成长过程当中必然要学习的一个内容。

  所以未来的学校,它包括孩子要从身边去学习,要和大自然进行学习,要与人进行对话。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能会学习一些先进的国际教学方法。比如说问题解决式方法等等,但是所有这些硬件网络,也需要富有教育热情的教师来带给孩子。

  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未来教育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孩子为中心。

  主持人:确实就是每个人对孩子的教育,取决于各自所在的国家和社会文化,你所培养的,确确实实要扎根于你所在的国家,来放眼这个世界,看这个世界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期待的不仅仅是talk to talk,我还希望能够work to work,基于大家刚才讲述的背景,倘如大家有什么项目,你们愿意一起来合作。我们都在谈论科技突破了时空,但是如果科技摆在面前,不能够促进大家合作和融合,而且归结到最后是促进学生人的发展,我觉得我们是失败的,如果是基于肖老师在乡村,基于吴老师在上海所做的,甚至斯坦福、印度的私立学校,怎么样来合作,我想吴校长是不是有一定的感受和经历?

  吴坚:这样的交流或者说一种项目式的推进,我觉得非常有利于使学校整体发展,包括我们在学生培养当中的一些经验的共享。所以我是非常赞同,在学校环境当中,有很多类似的项目,最有效的实际上还是在教师和学生这两个部分,也就是学生的共融交流,和教师的一种成长培训。这两个环节构成学校的最大的有力支撑和保障。我是特别期待,刚才与肖老师在上台之前也是做这样交流。肖老师认为需要我们学校做一些对贵州学校的支持,但是恰恰我是认为我们太需要像肖老师这样的学校,它所呈现出我们所不了解的,对教育本质、对学生成长、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这是我们需要的。

  主持人: Tomohiro Hoshi涉及到你们学生的话,我们关注到很多人在世界范围内会在线上来学习,在虚拟世界当中,但是我想知道你怎么样来真正的发展出来学生的多样性,怎么样能够来帮助他们在虚拟的世界当中,是否有面对面的交流?

  Tomohiro Hoshi:当然我们在学校也有不断的发展,即使是我们线上的学校我们都能够把学生不断的共同合作起来。

  即使是虚拟世界不断的发展,正如你所说的,面临的是人对人的交流和沟通,所以说我们创造出来很多的机遇,使得他们能够来一块共同面对面的工作。

  主持人:谈到人,即便是线上,我们仍然要促进线下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也是不可替代的,大家说都要关注人的教育,我也想让大家分享一下,四位嘉宾,如果你们要培养学生,是你们心中要关注学生个体人的素质,它大概具有哪些要素,你觉得应该去培养你所在学校的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你所要达到素质的目标,肖老师你先说?

  肖诗坚:我们刚刚在讨论学校的一些核心价值。第一重要的,像刚刚吴校长在提到的,需要培养学会生活、学会学习,这个维度非常之多,要从这个维度当中梳理出来什么是培养学生最最重要的,进行筛选的时候,我们要留什么,希望学生能够留下,第一是善良,第二是共好,第三是互助,第四是自主学习。

  主持人: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途径?

  肖诗坚:我有一个理念,教育不发生在课堂,发生在每时每刻,我们有一句话,以天地为师,以天地为课堂,我们会在学校每一个角落,教师要以此之道,发生了某一件事它可能即刻就是你的教学素材,当然课堂有各种各样的实践,我们有社会实践课、生命课等等丰富的课堂。教育不仅仅是课堂,发生在任何的一件小事,可能今天这个孩子就突然不高兴了,那这就是你的教育现场,你要找到他情感上为什么不高兴,什么时候发生的,能不能在不高兴之中有所成长有所感悟,那就是孩子学习最重要的时刻。

  主持人:对于教师,教师是无时无刻所在的,学生有时候也会给老师思考和教育。

  肖诗坚:我们有混龄教学,大部分是混龄班的,有学校混龄,也有年级混龄。

  主持人:Avnita你在印度是不是有印度的学生工作经验呢?是否有对学生培养几大关键重要的素质?

  Avnita Bir:我们非常想要发展学生上的重要的素质,而且还有生活素质,以及科技素质。随着科技和生活融合,当把科技应用到课程当中,每个学生都在学习科技最新的议题,学生和教师都认为科技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同时可以有更多学习的经验,尤其是老师有可能会变成学生。

  人到人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的拥抱。

  主持人:吴校长你也提到,人是人,机器是机器,但是我们说到很多机器人,我不知道在你心目中,你是怎么希望在上海复旦附属中学培养的是什么样子,你又是怎么在做的?

  吴坚:很简单的就是情感价值观,如果是人的话,他的情感诉求是在不断的呈现和表达的,价值观是各不相同的,在成长过程中是一定要通过教育培养和支撑保障的。基本上学生的基本特质有三个方面,一个是高中学段为主,在高中学段的话,是一个很特定的学习阶段,实际上年龄段是处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学习经验来说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所以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段和特定的教育背景决定了,我们必须为他的成长、为他的成人负全部的责任,所以应该基于支撑和保障。

  第二方面是有大学的附中,我们的学术追求将会比一般的学校更高,也会定位于学术发展的主轴,来体现我们的课程建设和教育的模式,所以这也是成为我们在所有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方案选择的时候,更关注他的未来,更关注他持续的专业发展的选择。

  第三方面我们定义这所学校既是一所普通的高中学校,又是一所特殊的学校,特殊在于当然在整个的教育体系当中,处于金字塔尖的学校,所以他的成长背景就必须有多元化和更开阔的视野呈现他未来的发展,我不希望孩子们的未来成为所谓的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精英,而是应该呈现出他所承担的责任、使命以及自身发展的追求,我们有很多,包括课程方式组织,也以活动方式呈现的,我们有一个多星期学生是会到全国各地,会到海外交流,做研修学习,这些也就是为了他未来成长发展的基本概念。

  主持人:为什么上海在pasa考试上为什么做得那么优秀、那么好,但是后来研究也发现,中国的学生无论在批判性思维还是在团队协作上,都是有欠缺的。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有需要弥补的空隙,大概在哪?

  吴坚:中国教育的传统和现实都是让教育者非常纠结的,我们在追求最终结果的当中也做了很多并不科学、也并不是很符合教育规律的一些行为,包括在pasa测试当中我们呈现的是它最后的结果,也就是说非常优质的学业素养和学业水平。同时在投入过程当中在学习过程当中,实际上是不排除也确确实实存在着重复、反复的一种训练模式,在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所以教育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应该是在尊重教育规律,去寻找教育的有效性上面做更多的探索和追求。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在阶段性的阶层固化背景下的一种痛苦纠结。

  主持人:Tomohiro Hoshi,能不能请你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现在学生的特点,他们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他们跟其他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差别,特别是在线的斯坦福的学生,接下来的目标会是什么?

  Tomohiro Hoshi:我们的学生肯定是对学术是有追求的、有热情的,因此呢,他们对于某些话题是非常的感兴趣,总的来讲,是非常热爱学习的。另外一方面,在线学校大家会觉得好像很少听说过这种在线高中,但是现在在美国别人会说,可能你的这个学生是不是有一些原因,所以只能是上在线高中,因为没有办法继续正常高中上学,可能他的社交能力有障碍,或者是有之前上过的学校是不是有问题,所以才转到在线。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在在线环境当中是非常成功的,跟大家想象的是不一样,他们有非常好的社交能力,因为他们需要跟真实世界建立联系,我们要见老师和同班同学,这也是我们特别强调的,所以大家更加关注这种社交性。

  在线学生比较好的一点,是特别的关注未来的在线教育发展,还有他们更多的想了解一些方向,那么这种社交方面或者是社会技能方面的,是很关键的。

  Avnita Bir:我问一个问题,他们如何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主导性,可以再具体一点吗?老师、学生之间彼此也见不到面,你知道他们能够按照你的要求来做,练习、做功课,确保他有这样主人翁的主导性?

  Tomohiro Hoshi:我们会有更高的要求,主动性的管理,这是学校的要求,这是每天都要做到的。在在线环境当中,毫无疑问跟这种真实环境是不一样的,面对面的真实场景,比起视频更有真实感。但是我知道他们希望进行讨论,只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可以,只要他们有一种感觉,可以跟自己的同班同学沟通的,但有的时候自己要独立的工作和独立的学习,感觉跟线下的没有太大的差别,跟一般的教学场景没有太大的差别。

  主持人:你想要做出的改变或者你希望别人帮你做出的改变是什么?

  肖诗坚:希望能够有其他的组织或者机构能够帮助我们,培育更多的乡村教师,这是最关键的。

  Avnita Bir:我觉得老师他们能够开放自己的思维,也需要组建一些团队。那么大部分的老师都是独立的,所以我是希望看到老师之间的协作。

  吴坚:希望改变课程评价体系,标准的模式、固定的评价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是不利于教育成长的,包括我的学校在内。

  Tomohiro Hoshi:对的,确实是这种评估的体系,我们有一些美国的私立学校,大家觉得在这方面有未来的改进空间。

        更多消息请戳:GES2019未来教育大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