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怎么理解泛教育、如何看待泛教育的反选话题展开了讨论。

GES观点碰撞:反选时代的泛教育

2019-12-06 11:11:34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leos  

  多知网11月25日消息,在GES2019未来教育大会上,微博教育总监佟振详细阐述了教育是如何渗透在微博的,从他的视角看微博是怎样观察和判断这些改变的,他指出教育的边界被延长、被拉伸,于是诞生了泛教育。

  由此引入话题,接下来北京星云视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范晓京作为主持,微博教育总监佟振,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演讲师与培训师、酷爱英语创始人艾力,教育短视频制作人、人大附中物理教师李永乐,作家、导演、考虫网联合创始人李尚龙、微博市场渠道部副总经理魏莉以“反选时代的泛教育“为主题,就怎么理解泛教育、如何看待泛教育的反选话题展开了讨论。

  核心观点:

  1、人们所需要的教育维度在不断增加,此前我们关注基础教育,但现在人们对于其它类的知识和内容有更多需求。

  2、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是我对泛教育的理解,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3、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你要想的是如何把课堂维护好,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白你所教的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以下为现场实录:

  范晓京:教育一直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进程的发展,10几年前我们在谈教育的时候,经常会谈到基础教育,但是今天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优质教育,享受到普惠的教育资源。

  在此之中,互联网和微博的出现让知识的获取呈现了新的升维方式,教育也进化到了泛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育领域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身在其中的微博又是怎样观察和判断这些改变的,有哪些应对的方式?

  佟振:很开心又在GES这个会上与大家相会,今天我们想聊的话题叫做反选时代的泛教育,其实核心还是围绕着中国最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说一下我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设想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情况,当我们跟朋友聊天的过程当中,突然发现某一个话题居然一窃不通,居然不清楚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或者我们经常会对我们自己的学习生涯进行规划,无论我们怎么样对我们的时间进行规划,我们还是会发现有些知识对我们而言是盲区、空白。

  这个时候,如果累积下去,我们会对自己的竞争力产生了一种怀疑,我们通常把这种情况称作为知识的焦虑,不仅仅是我们,在微博上面这种焦虑的情况经常发生,经常会有类似的话题登上热门或者热搜。

  教育”的边界被延长、被拉伸,于是诞生了泛教育。

  这里面有“入职未满3年跳槽年轻人多”等等这一系列的话题,这样的话题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一线城市里面,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节奏变快、祖国的腾飞,对人与人之间的能力素养要求不断增加。

  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们这种焦虑也会随之产生,这就要求越来越多人在不断渴求希望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内容,希望无时无刻、随时随地的学习新东西,有一个新的词汇叫做终生学习,如果我们把全领域对知识的焦虑放在教育里面,我们发现“教育”这个词的边界会被延长、被拉伸,这种焦虑放在教育里面,我们的解决方案就诞生了泛教育。

  在微博上来看,我们看到泛教育的两条线:

  第一,需求线。

  第二,时间线。

  从需求线角度来讲,人们所需要的教育维度在不断增加,此前我们更关注基础教育,但是现在人们对于其它类的知识和内容有更多需求,比如传统文化、职业技能、素质能力等等,这些内容在微博上面可以轻易获得。

  举个例子,比如之前中国文博在微博上搞了一个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一共20个垂直领的大V参与进来,10天时间阅读量达到6亿,这个数据背后是什么?也许我原来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到的博物馆,通过微博感受到、了解到了,也许我原来并没有了解到的冷冰冰展柜里的文物,它背后其实蕴藏着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原来我可以通过微博认知、了解这个世界,这是需求线。

  另外一条线叫做时间线,从泛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已经不再简单的关注K12、大学、出国留学这些传统教育门类了,我们把教育看作终生制的事情,所以在微博上教育这件事时间线也被拉长了,无论是学前阶段、母婴阶段我们要学习养育知识,我们要注重语言的培养、艺术素质的培养,还是到了基础教育阶段,我们除了应试教育之外,还要考虑生活技能,让他们学习传统文化,到了中学阶段,除了面对中高考,还要让孩子们开始有一些职业的意识,还需要培养他们探究世界的能力,到了大学阶段,我们开始对职业有规划,我们要开始对心理健康进行疏导。

  工作了我们要学的东西更多,我们除了自己各项职业技能的提升以外,还要考虑自己的婚恋情感问题,还要学会金融理财,有子女之后,我们还要考虑子女的教育问题。

  退休之后,我还是要继续获取知识,我要学习如何更好的管理财务,如何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

  所有不同阶段、不同年龄段对知识的需求,在微博上都可以获得和找到,微博上面与泛教育相关的垂直领域一共有33个,无论是头部领域,领域阅读量超过百亿的这些教育、母婴、财经、读书等等,还是正在蓬勃发展的中部领域,比如职场、科普、历史、健康养生,还是说今年兴起的领域,国学、三农、心理,所有的这些领域都在不断的打造自己的知识内容、知识IP,扶持自己领域里面知识类的博主。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都演变出了教育的共性,截至2019年,泛教育领域的头部博主超过16万(头部博主指的是月阅读量大于10万),所以因为这样的泛教育生态,微博正在不断的打破传统教育的壁垒,形成新的泛教育内容生态。

  这里面举几个例子,比如我们可以跟随故宫、中国文博学习深厚的传统文化,可以和医学类的博主丁香医生把极其难懂的知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推广给大家,让大家更容易的理解,我们可以跟军事类博主局座召忠学习军事的知识,了解国内外军事对比,或者新型的武器装备,我们也可以跟职场的博主萌姐学习职场能力提升的方式,学习时间管理。

  就是因为有越来越多这样不同领域的博主,他们在微博上进行知识分享,使得微博在泛教育领域当中更加多元、更加精致。

  三重反选机制,造就了微博今天的泛教育的生态

  可以说在目前泛教育的趋势下,微博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也成为了被互联网选中的泛教育中心,我们开始想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局面,接下来我们会提另外一个关键词,叫做“反选”,这里面我们提三个反选:

  第一,用户的反选。

  第二,需求的反选。

  第三,互联网对教育方式的反选。

  用户的反选,在微博上面有非常大量的知识类博主、教育类博主,他们通过微博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表达习惯把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在微博上发布出去,传递给所有的网友们,网友们看到这些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会进行主动选择,他或关注、或转发、或评论、或点赞,那么所有这些行为背后的数据,背后的意义是给我们这些博主提供了一个传递教育资源以及展示自己的一个机会,所以我们的这些博主会越来越愿意分享自己知识的内容。

  所以,这些博主对于我们而言,对于微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个部分叫需求,同样在微博上面刚才讲到了有不同领域,很多很多不同领域,一共有33个领域,不同领域的泛教育类的博主,比如刚才说的科普类的故宫、中国文博,比如说军事类的,比如丁香医生医学类的,即便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教培教育也有非常多的细分,比如说有考研规划的张雪峰老师,比如说有英语学习的周思成老师、何凯文老师等等。

  所有这些不同类别的大V是怎么样的产生的?他其实代表的是微博上面这些用户大量不同的需求,才诞生出这么多不同的领域。那么这些领域的大V每一个人都有非常庞大的废丝量,比如说张雪峰是500多万,周思成应该是370多万,何凯文800多万,那么这些传统的线下教育是无法比拟的,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泛教育的这些头部,这些有影响力的老师集合在一起,那会形成一种非常大的传播的能量。

  第二块叫做互联网对教育方式的反选,可以说微博的教育属性其实是当下互联网时代赋予微博的一种教育使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微博本身这个平台的传播属性、开放属性,使得我们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没有设限,我们叫做不设限,在微博上面城市与乡村进行了连接,中国与全球进行了连接,所以用户可以在微博上面获取信息以及分享信息,所以在微博上知识获取变成了一个随时随地、每时每刻可以实现、可以完成的事情。

  所以这三重反选讲完了,但是我想补充一点,是现在其实有很多的这种内容分发的平台,但是我想说的一点是微博和这些平台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微博这个平台最本质的区别,微博更注重的是对于人的塑造、培养、孵化,以及人的粉丝关系的培养,人的粉丝交互的培养,我们经常说现在是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时代,那么什么是社交媒体、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新媒体的本质它并不是因为随着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了什么样的新产品,产生了什么样的新技术,而是新媒体它的本质是因为这些技术或者这些科技,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分享,这些人们他们才是真正的新媒体的本质。

  所以,刚才讲这些我们叫做泛教育的知识传统者、泛教育的博主,他们把自己的第二职场放到了微博上,他们每天在微博上面或跟随学生每天分享一个英文短句,或者每天跟学生一起坚持打卡,或者每天在自己的评论区或者私信区里面去回答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习的问题,还有生活的问题、情感的问题,他们成为了一种叫做陪伴者,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在微博上面,他们每天去鼓励着这些学生、激励着这些学生,你要坚持、你要努力,你要有正能量。

  所以,在学生跟随这些老师,他找到了他自己的共鸣感,找到了归属感,所以学生喜欢这些老师,他会把这些老师再一次的传递到更多的人面前,甚至是三四线的人。

  所以,刚才说的我们因为三重反选的这套机制,造就了微博的今天泛教育的生态,之前在今年2019年8月份我们微峰会的时候给大家分享过这样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是说我们抽取了700位教育领域的头部博主,我们看他的一个画像,首先这700位头部博主主要集中在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蓝色的这部分。黄色的这部分是他的粉丝,我们看到粉丝主要脊椎在三线、四线以及以下的城市,可以说在微博上面形成了这样一个场景、场域,偏远地区的孩子通过微博与一线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了连接,从某个角度两讲微博正在不断的去促进或者推动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改善,所以我们推动教育资源均衡传递,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探索和前行,这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范晓京:在时代的推动下教育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随时可以学,随处可以学,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在教育进入泛教育时代时,教育工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呢?我们又有哪些思考呢?

  今天借这个论坛,我们还是想提出第一个观点,就是反选时代的泛教育,因为在座所有嘉宾都是教育深度从业者,我想依次向每个嘉宾提问,让大家能有阐述自己观点的时间。

  第一个问题从陈主编开始,中国教育在线是国内最权威的机构,我们的院校信息、信息发布都是在中国教育在线做的,中国教育在线凝聚了非常多院校资源、权威的信息内容资源。

  在泛教育时代,中国教育在线怎么看待这个时代的发展?中国教育在线希望在里面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非常抱歉,我们因为体制所限,我只能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不是很赞同泛教育,如果非要用泛教育的话,我更愿意把这个教育的概念和传统的概念有一个区别,我们先把教育泛化以后再说泛教育,不能用传统狭义的教育去理解,如果非要让我用一个词的话,我更愿意叫泛学习,实际上从我的角度来理解,2000多年前我们老祖先就已经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就是真正的泛教育,虽然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但是他已经告诉我们这个了。

  怎么理解泛教育

  艾力:“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觉得过了2000年我们总算实现了这个伟大的愿景,因为过去的三人行你的物理空间有限,必须得是你身边的三个人,但是现在你放到网上以后,可以变成世界上任何三个人。

  我这两天在微博上学别人怎么做饭,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是我对泛教育的理解,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移动互联网也好,微博也罢,就是帮大家放大这个闪光点,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老师,或者每个人都能成为别人的学生,我认为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之所以泛教育、终生教育会成为一个关键词,就是因为人类的寿命在二战以后,每年按3个月的时间往上涨,我们这一代人管大家年龄多大,已经没有所谓的退休概念了,就是活到老学到老,退休金反正将来肯定也不够,所以你必须就不断学习,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另外一方面因为互联网让学习变成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所以泛教育就如此普及。

  李永乐:我最开始实际上讲运用新媒体帮助我课堂上的学生,给他们进行服务,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科教育的特点,所谓学科教育就是我们把它分成物理、化学、数学、语文,不同的老师教不同的科目,然后我们理解这些学科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点问题,因为我们的生活其实是融合的,但是我们教学却是分割的,所以造成了学生认为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书本知识为主,而书本知识以考核能力为目标,所以我们只要把考试考好了,我们的书本知识就没有什么别的用处了。然后我只要考上大学,我之前学的就没有用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感觉到很枯燥,很无趣。

  所以,我是希望让大家能够知道这个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其实是有用处的,可以把它联系起来,但是你平时在课堂过程中我就积累的这样一些素材,积累这些素材之后我在想,这个东西挺好玩的,我是不是可以分享给更多的人,于是我就把它做了一个所谓的科普视频,但其实我也有一学教学视频,只是教学视频可能传播起来没有那么广,科普视频做了一些发到网上去,结果没想到有很多人看,然后我就发现其实大家对于求知欲还是有很强烈的欲望,很多人其实他是想学知识的,只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可能还是存在一点问题,所以就造成了很多人本来有这样的兴趣,结果在课堂上被老师磨灭了,因为我进度比较慢、我接受知识比较慢,所以你就说我学习不好,你说我学习不好我就更不愿意学,最后的结果我就考不上大学了。

  但是,实际上这种需求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很多人他说我读书少,但是我非常喜欢看你的这些知识,这些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所以,我觉得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你要想的是如何把你的课堂维护好,你把课堂维护好除了要教学生一些解题技巧之外,还有一些就是让他们明白你所教的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同时,如果你还有一点余力,像我可能还有一点学有余力的时候,工作之余还有一点时间的时候,那你可以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分享给更多的人,这样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所以,我想这个互联网平台非常好,它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如果是以前那我可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写一本书,然后摆在书架上,还不见得有人看,但是现在我就可以把非常轻松把我讲的知识发到互联网上,我发现就有很多人成为我的粉丝,我很高兴,就是我对互联网泛教育的一个理解。

  李尚龙:我其实是一个英语老师,我一开始我跟艾力是同一批进新东方的,然后艾力讲课讲出名了,我就辞职了。后来我发现我写作写出名了,这个事情很奇怪,为什么呢?

  写作,这些年我感觉写作跟教育很大的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是在于写作它的传播力度可能会更远一些,李老师,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您的书卖的不太好的原因。我自己发现协作其实包含了一部分教育的可能,现在有一个问题是感觉现在什么人都可以自称自己是一个老师,自称自己是个作家,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儿。

  写作我个人觉得是要包含一个事情,就是包含你下一代人看到你的作品会有正面的反应和负面的反应,所以我还是希望教育这件事情还是不要过泛,但是可以是一个泛分享的状态,但是可能不是一个泛教育的状态,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想法,谢谢。

  魏莉:为什么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个词是泛教育呢?其实从我个人来讲,我活在一个比较焦虑和恐慌的年代,这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我对于很多知识有一种需要恶补的感觉,不仅仅是我自己,以及我要养育孩子、职场上的进步,每一件事带给我的其实都有一些热议和焦虑,比如陪孩子也作业,我也会大吼大叫,我在职场上也会遇到很多的境遇,如何度过这些都是对自己重新认知和提升的过程,所以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学习。

  其实它并不是课本的知识,我在陪孩子的过程中发现我10几年没有进入过故宫,为什么刚刚提到博物馆,因为一个月我带着他去了4次故宫,突然发现很多过去没有看到的美,而这个过程中也带给我很多新知识,这个是家长的焦虑。

  像刚才提到的美学也好,学习做饭也好,其实就是提升你生活质量的一个部分,我在内部分享是这么说的,它在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让自己离幸福更近一点,在这样的快速发展的时期。

  我们过去几年把教育分成基础教育,其实今天我们把教育从基础阶段提升到更高的阶段,这个期间我需要更多的内容甄选,因为我们总在讲知识付费,实际上也有很多并不是专业角度提出的,可能更多的只能叫经验分享。

  今天我们要去伪存真,要从自己身上做很多甄选,对自己有用,对下一代有用,对周边的人有用,这才是很重要的一点。

  所以,我们说到泛教育实际上是把维度拉升了,把时间拉长了,是从零岁开始的,一直到我们去世的那一天,不断的学习和进步,这是我提到泛的概念。

  刚才老师们提到这是一个学习的时代,其实它是相辅相成的,这对我们来说更多是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有用、对自己有价值产生的内容,而且是一种不同的形态,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图片和文字,我本人特别喜欢看文字和图片,因为给我一种互动的感觉,或者我自己在过程中动脑、分析,可是孩子们就是喜欢看视频,因为对他来说视频的介入,让他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

  如何看待泛教育的反选

  陈志文:我觉得反选这件事也是一种必然,但是不能过度放大,比如说你刚刚说的一个词,现在基础教育特别喜欢用反转课堂,我个人觉得要慎提,人大附中李老师可以搞反转课堂,这个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大概80%的学校的学生是没有这个能力的,老师也没有这个能力,很多时候反转是不负责任的。

  时髦的一些专家去讲无所谓,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冷静,至于现实中的反转,实际还是对应原来的,表面上我过去是广播式的,没有选择,现在我选择更多了,像李老师,我也关注你了,我很少关注中学老师的,关注你是因为完全不一样,我在想这个时代有一个好处,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形式,让大家可以选择,我估计很多学校的学生会选择李老师的物理课堂,如果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李老师也可能当了人大附中的校长,这个事不好说。

  所以,这个是这个时代或者互联网带来的一个非常好的变化,也不叫反转,换句话说它给了你一个机会,还是回到那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时候,你有我需要的,而且不只是表达能力,是基于丰富的表达能力,展示出来、展现出来,你就是我的明星,或者我需要的,所以这种反转随时都可以发生,那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不再是李老师,是另外一个老师,这都是正常的,因为我这方面的需求已经没有了。

  所以,未来这种反转或者说这种变化,这种秩序或者顺序,或者角色的变化,必然会越来越丰富。

  艾力:我后来发现你把任何东西学好你都要搞定你的时间,时间管理很关键,因为我自己教托福,会发现,托福考试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就是国外的考试,这个考试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毕业群体,在座的各位都可以考,但是大家可以猜一猜平均分最高的是哪个群体?高中、大学?是高中生,但理论上来说不对呀,大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学托福,我们毕业的人要比高中要清闲一点,高中多忙,一天有九节课要学,除了英语,还要学其它的科目,那为什么高中生他能把托福的分数考到最高呢?因为高中生是这些所有群体里面他的时间管理做的最好。

  但是高中生他时间管理做的好也不是因为他真做的好,是因为他妈逼的,是因为他爸逼的,我没有骂人啊,不好意思,是因为有强迫。但是我们到大学以后,到工作以后就没有这个人帮我们去强迫我们规划这个时间了,所以说我后来发现学生也有这个时间管理的需求,所以我也会去教。

  但是我觉得这个反选其实它什么意思?就是学生终于有能力对老师提出需求,而这个需求,你作为一个老师,过去我们为啥说一个人能当老师呢?很简单,就是我懂的比你多,所以我就是老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这就是所谓的老师。

  但是你仔细想一下这个道理不成立,你说你一个老师你懂的再多,你有百度多吗?你有Google多吗?不可能,所以我们老师再不能像过去一样,仅仅因为自己比别人懂得多就表彰自己是优秀老师,除了懂的多以外,更关键是在于老师的核心能力,就是你能够把它讲清楚、讲明白,你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老师,这个讲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学课堂、很多学生会睡觉,也不是怪学生,因为老师确实在念PPT,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睡,我觉得我也会睡,所有人都会睡。

  那为什么新东方能做到今天这个成就?新东方可能是全国第一个最早是由学生来给老师打分的这么一个机构,它其实也是一种反选的机制,今天是新东方26年的生日。

  所以,当时有了这么一个机构以外,就强迫老师不断去进化自己的这个讲授的技巧,所以错会培养出非常优秀的老师来,人大附中我估计也有类似的体系,我是李永乐老师非常大的粉丝,我觉得他是抓住了微博的精髓,因为他讲的课不仅仅是有趣,而且他会结合时事,其实我们必须得承认,最大的用途还是聊八卦,就是每次哪个明星一结婚了,微博就宕机了。

  但是一般这种大事出现的时候,如果你能结合着时事去教授相应知识的话,那刚好有一批人,这帮有求知欲的人他们就会学习。包括李永乐老师结合双十一去讲课,前一段区块链特别火,讲讲区块链等等,我认为是抓住了微博的精髓,所以我也是他的粉丝,我今天看到他特别激动。所以,我也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最后说到这个反选,为什么大家有这个需求?以及刚才主任也提到了关于焦虑的问题,我觉得始终焦虑是个伪命题,老有人说贩卖焦虑,贩卖焦虑,又没有强买强卖对不对,没有人卖你焦虑,只是你想要进步,只有想要进步的人才会感受到焦虑,因为他发现他的欲望和他的能力不匹配,但是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所以他才焦虑。

  所以,因为我有幸,我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30岁之前环游地球,今年我把地球环游完了,我去了世界好多地方,我觉得哪个国家最焦虑?就是中国和美国,就这两个国家,大部分地方都不焦虑,我去阿根廷,那边人都吃不上饭了,在罢工,然后罢着罢着就开始跳舞了,一点都不焦虑,特别开心。但是他也没有办法进步,所以进步的人才会去焦虑,而我们所有的知识服务或者讲课的老师只是在满足那些人的需求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是最美好的时代。

  最后一件事情,我觉得将来绝对会出现一个老师可能一个科目全都讲了,就是可能所有学生以后学物理都跟着李老师,完全有可能的。

  就在此时此刻,在另外一个论坛上讲5G技术的问题,5G在3-5年之后普及,大家直接用VR或者AR技术,戴着眼镜李老师就在你旁边给你讲课,所有学生都可以达到,我认为可能5年后,连这种线下的会议都不用开了,大家都是激光投影,我反正特别开心有这么美好的时代,能够解放老师的生产力。

  李永乐:我谈一下我的看法,每一个刚入职的老师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包括新东方的老师可能来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给我打高分,下一次排课就排的更多,我就挣更多的钱,这在以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上课讲笑话,让同学们哈哈大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和学生聊家常,或者偶尔给学生发一些小奖品,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们感觉老师是他的朋友,所以他就给你打高分,你就可以排很多课,或者在我们学校里面,领导就不会去说你了,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

  但是,我逐渐发现其实这些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要把你的课程知识讲的非常精彩、深入,你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个知识本身的美,让他感觉到你是一个称职的老师,这样学生自然会喜欢你。

  所以,渐渐的我在课堂上不会讲任何的笑话了,我会把这个知识本身讲的很清楚,我会讲这个知识怎么来,讲这些科学家们的故事,我会发现这些东西其实比笑话更有意思,学生们会从知识本身上体会到一种美。

  另外我在互联网上也是这么做的,我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迎合粉丝做某些事情,我只是想说我觉得这件事情是正确的,或者说我的观点是这样的,也许你听了我的这个东西之后会排解一些焦虑。

  比如有人说踢足球都是踢假球,要不然怎么挣我钱,但是我告诉你,其实不需要踢假球一样可以挣你的钱,你听了这个之后,也许你的焦虑感会有所降低,但是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我说的不对,他就不是我的粉丝。所以,没有必要去迎合一些人,你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就行了。

  我特别同意陈老师说的一个观点,就是反转课堂这件事情可能不是在所有地方都成立的,因为我们一贯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模式特别高效。

  那么反转课堂在什么地方比较流行呢?比如杜郎口,很多年以前我们一直研究杜郎口模式,杜郎口模式就是老师可能水平稍微差一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果发现效果特别好,因为老师可能还不如学生水平高,所以才会采用这样一种方式,也许能够提高一些,但是你用这样一种方式,想培养出精英来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所谓的反转是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把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我作为一名老师我也有不知道的东西,但是我在互联网上找到那些我想要知道的东西,于是我知道了,我就可以教给学生了。我先从一个老师变成一个学生,再从学生变成老师,这样我不就提高了嘛。

  我现在经常这么干,比如我遇到一个问题,我自己不清楚,于是会上网去搜,有很多人愿意做这种视频,然后告诉我这个过程到底怎么回事,我明白了会给学生讲一讲,学生觉得很有趣,这就是一个反转的过程。

  像微博这样的平台就像一个银行一样,银行的作用是什么呢?在古代的时候,只有那些有钱人可以放贷,穷人是不会放贷的,但是有了银行之后,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钱存到银行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放贷者。

  同样在现在这个时代,也许我知识少,平时我没有办法成为一个老师,但是现在有了微博这样的平台,我有一点点东西都可以放到微博上,我也可以成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这个就是一个反转的过程。

  像艾力老师说的那样,为什么高中生学托福成绩最高,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因为高中生只有最顶尖的会学托福,学生也是这样,所以他分数比较高,大学生相比来讲,平均分比较低。

  高中生接触社会比较少,怎么样才能知道我到底适合哪个老师的课程呢?我觉得平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好处,我去看所有的老师讲课,我看到艾力老师讲的特别好,我就要去报他的班,这样一来不就是一个反转吗,我在上课之前知道哪个老师更加适合我,所以我去反选这个老师,而不是说家长为我选,说你就去报这个班吧。

  从这一点上来看,互联网也促进了教学的融洽性,但是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面对面的教学,学校、班级、年级都是不会消失的,因为教学的作用除了传授知识以外,很多时候也是培养你自己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老师除了给你知识以外,也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这些问题不是技术可以解决的。

  我个人认为互联网和技术会改变教育,但是不会完全替代学校面对面的教育。

  李尚龙:学生给老师打分,这个特别好,因为它促进老师成长,结果我们有一段时间突然发现讲的特别烂的老师打分比我们还高,我们就研究了一下发现这是有bug的,比方说老师在打分前他讲一段特别长的故事,怎么跟残疾女生谈恋爱之类的,讲完之后下面就哭的一塌糊涂,第二天给他打分就是最高的。

  然后,久而久之我就觉得烦了,我就辞职了,辞职之后我一想,我觉得我上学的时候被老师评判、评分,当老师之后被学生评分,这一生老被人评分特讨厌,所以我就想当作家,结果发现还有一个东西叫豆瓣,豆瓣还老给我评分。

  所以,我想了很长时间,我就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反转这件事情是在哪儿都是一定会存在的。

  我写的第一本书叫《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后来我2017年我就不想写这种题材的东西了,然后我粉丝比较多,就开始经常在网上说尚龙老师,希望你一辈子都写这样的鸡汤,我特别喜欢你写的这个东西。然后我们在2017年的时候,在一个广西的柳州学院,亲眼见证了一场校园霸凌的事情,所以我写了那个小说叫《刺》。写这个事情是给我打击非常深刻,是因为当时我在讲一个什么事儿,下面一个小孩提问题,全校同学都笑,笑了三声,后来我就批评这个学校,我说你们这个学校是不是语言霸凌别人,后来一查果然就霸凌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天天被打。

  然后,我就没签售走了,走到学校门口之后我就在微博上批评这个学校,这个学的这些学生一个人有三四个微博,我只有一个,所以他们骂我的声音特别大,所以在微博上吵完之后,当时也不认识童老师,也不管我,吵完之后心力惧疲,然后我就说我不吵了,我就写了一篇微信公众号,他们就让我把它删了。

  删完之后,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还有人威胁我,跑到我酒店门口敲我门,然后给我微博私信说李老师别忘了你人还在广西,我当时吓了一跳,我说高中孩子怎么这么嚣张,我长这么大没人敢跟我这么说话,第二天我就买了一张机票飞回来了,熊孩子不能惹,回来之后我就写了《刺》,当时我身边很多作家朋友跟我讲说不要写这个,没市场,所以这就是一个反转,很多粉丝也在讲说你不要写这样的题材,没有意思,它跟时代不匹配。我说你别给我吹牛,我就是时代,我就是非要打这个事,从2017年我就一直关注这个事儿,一直到今年,其实从《少年的你》之后,这个事情就越来越热了,所以我们把这个潮流搞起来之后,特别有意思就发现这个反转其实它是一边你要带着你的读者和粉丝走,在这个前提下,你才有这种反转的可能性,而不能是他们说什么你就跟着一起走。

  我们知道日本电影跟美国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日本电影就是只要这拍一同性恋就所有人都去拍,主流跟着偏科走、亚文化走,美国是不一样,美国比方上你们不是喜欢拍同性恋性,我把你吸到我主流里面来,所以美国电影就越来越壮大,日本电影就越来越偏、越来越冷。

  所以,我觉得对于我们做教育的人来说也是一样,可以听学生的声音,但是要有分析,而不是说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写作也是一样,反正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拙见,谢谢!

  魏莉:我自己也是一个问答的使用用户,只是我问的知识不属于我们说的基础知识,我问的是医学知识。所以其实它就是带动了一个连接,实际上在过去我们谈说随时碎片,那就是因为你在任何时候你需要的时候你都可以找到你需要的老师,帮你解除、解答问题,或者解除刚才说的焦虑问题,那其实就是解决了你的问题,而不是像过去,比如说医学知识,我需要跑到医院里去,我现场望闻问切我才知道我的答案是什么,但是现在其实我通过一些工具手段、图片或者文字描述,实际上它帮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其实提升了一个效率问题,这个效率其实就是互联网带来的一个很好的结果,一个是提升了我们个人的效率,实际上也是提升了整个的一个社会的效率。

  所以,其实问答在教育领域,或者说我们跟泛教育相关的这种领域是使用特别广泛的一个工具,所以其实现在我们的老师大部分都在使用这种方式,因为它可以随时帮你的用户、你的粉丝去解决你的一个核心问题,和帮你分析结论。而且这个问答实际还可以做深度类似于叫一对一的咨询,以及我们提出的一加混元这种方式,它用更小的范围去解答你相关的问题,因为你知道其实我们的所有内容生产者或者我们的老师们,时间是有限的,他制作一条短视频是需要集聚巨大的精力和准备工作的,像李老师肯定都是这样来去做准备的,所以它生产一条是非常非常需要耗时耗力的,那其实用其它工具的方式可以去带动他相互之间的连接性,其实他们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高效手段和工具。

  举个例子,大家可能知道李佳琦是带货非常牛的人,但是他在干什么呢?这两天在带大家去米兰的秀场,我亲自带你们去秀场,我让你们除了去买我的化妆品,我还要让你知道你为什么要买我的化妆品,你还要知道时尚到底是什么,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下面其实有非常多领域的大V,那这些大V,比如哪些教育机构说我们想去开这类的课程,那我们会不会有能力来去组织这些大V,来去帮大家把这个内容的建设完成起来?

  我们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功能去实现这样的方式,就像刚才提到的其实也是一种教授知识的方式,就是教授的是时尚是什么,就像李佳琦这种。实际上我们本身会做一个类似于叫微博教育学院,实际上是能够让更多的老师们知道如何去使用我们已有的这些工具,因为微博的工具和功能太多了,可能光按纽就400多个,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都是你需要用到的,其实还包括我们每周三提供了一个叫名师教道的方式,是做直播,每周二晚上可以通过不同的领域,也许是亲子,也许是教授K12领域的,也可能是其它方式的去带领大家了解他所教授的专业内容和经验的分享。

  所以,我们的服务功能太多,所以我要通过这样的一个微博教育学院的方式,去让我们的博主们了解到更多的工具和方法。

  陈志文:存在就是合理的,妖魔鬼怪也是老师,这个不能说就不是老师了,起码可以自己喜欢,但是很多事你控制不了。

  如果讲泛学习或者泛化的概念,在座各位未来都可能会成为老师,随时随地可能一不留神就成为老师,或者成为著名的老师,但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是另当别论的,我非常赞同李老师说的,并不赞同艾力说的。

  举个例子,李老师物理教的很好,是不是全中国中学物理老师就失业了呢?因为李老师一开课,其它都歇菜,全国听他直播不就完了吗?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全中国基础教育选出10个最优秀的物理老师、10个最优秀的化学老师,全国直播,我们不就是优质资源最大化了吗?

  如果这么简单的话,那大同世界早就实现了,这是不现实的,这里面不仅仅有教书,还有育人,育人是不可能靠这个手段替代的,关键还有其它的问题。

  25年前,中国刚刚接触互联网,就在那一年,钱莫斯说互联网未来带来最大的变化一定是教育,但是25年之后,我们回头看我们的学校教育恰恰变化最小,互联网摧毁了这个行业,摧毁了那个行业,商场都倒闭了,银行也叫互联网金融。

  有一个特点,搞互联网金融的原来都不是开银行的,搞电子商务的过去都不是百货公司,都摧毁了,但是到教育这里就戛然而止了,为什么?

  前一段时间讲未来教育,我很反感,未来都没有到呢,怎么讲这个概念了呢。词太多了,比如说前段时间讲慕课,又讲互联网+、人工智能,讲了一堆,我有一次认真听了他讲人工智能,听完之后,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句话,那个片子最后就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精准提分。

  教育没有变的话,所有的技术,所谓的赋能,赋的是如何提分,新东方也罢,学而思也罢,讲的再伟大,到最后现实中都是如何提分,李老师讲的特别好,把本质工作(提分的事情)必须做,他说我不只是帮你解决提分的问题,还有其它真正教你知识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我们很难改变的。

  换句话说,技术再无所不能,当教育没有什么变化的时候,它永远是有限的,就跟现实的应试教育,所有技术对绝大部分人来讲都是如何提分,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件事很复杂,不好轻易的下结论,但是可以把老分为两类,各位都有机会当老师,至少找到老师的感觉,当老师的感觉真的很好,所以很多人喜欢当老师,还有是不可能替代传统学校体系的老师,至少在我有生之年,我看不到这个的。

       更多消息请戳:GES2019未来教育大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