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二十年,改变了很多行业,电商、社交、游戏……但在教育行业,互联网的试水却没那么成功,2015年家教O2O大战,700家公司3年融资超30亿元,最后草草收场、所剩无几,2018年在线英语1对1混战,头部4家公司烧完110亿元,留下了巨额亏损,盈利依然遥遥无期。
当我们回到用户达成交易的起点,就会发现教育和互联网行业商业逻辑上的冲突之处。
互联网行业的核心逻辑是流量,交易场景之间是可以相互迁移的。所以可以用烧钱的方式获取用户,当用户聚集到场景1,就形成了流量,这个流量内的用户可以迁移到N多个交易场景,即使在场景1亏钱了,还可以到其他场景盈利。最典型的是电商,拼多多百亿补贴,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茅台、iPhone、Apple watch,因为只要你进入拼多多的消费场景,就会开始停留在拼多多平台,总有一天,有一部分人会习惯在拼多多购买其他商品,这时候拼多多就有盈利的机会。
但是在教育培训的独特之处在于,每一次交易都需要特定的场景,不同的场景之间很难迁移。当你用互联网烧钱的方式获取用户到场景1,这个流量不会自动迁移到场景2。比如说,用户有学习英语的需求,你可以用烧钱补贴的方式吸引他到平台学习,这一次交易平台是亏损的,但如果希望用户继续学习数学或者其他的,需要再次营销。另一方面,教育培训的消费,需要经过慎重思考决策,用户不会因为你英语教得好,就会选择你的数学课程。而电商的消费更具随意性和休闲性,买完衣服,很可能继续买鞋子。教育培训公司,如果是烧钱获取用户,很难通过让用户转移到其他交易场景实现盈利。
这样就会导致,在教育行业靠烧钱获取流量,没有可盈利的商业模式,最终只会让亏损的窟窿越来越大。用互联网的流量思路做教育,必然会失败。O2O、在线1对1的规模不经济,本质都是流量逻辑的不成立,交易场景间无法迁移。
教育本来是一个预收款的生意,如果预收的现金都不够你发展,说明底层的商业逻辑是有问题的。目前成功的教育企业,没有一个是靠烧钱成长起来的。
我想这一点,跟谁学的体会很深,2015年融资5000万美元加入家教O2O大战,随后第一个退出,专注于探索可盈利的商业模式,聚焦于在线直播大班课,把一个场景的盈利模式跑通。最终在2017年实现了单月盈利,再也没有融资,完美涅槃,成为第一家盈利的上市在线教育公司。
陈向东在前不久的一次分享中强调:
如果一个服务类的、教育类的公司在小规模的时候没有验证能够盈利,拿到资本助推,最后给你的灾难你需要把一层层的东西剥掉,那个时候会极其的痛苦。所以我们认为,如果公司小规模运营的时候不赚钱,大规模运营的时候赚钱是非常艰难的。
当一个创始人把不断的融资和不断的发布会当作炫耀资本的时候,这家公司也就走近了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