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网4月1日消息,在第八届全国培训教育发展大会分论坛上,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围绕“新形势下培训教育机构的课程改革与创新”从课改队伍的建设、“最优化教学”等方面分享了观点,王佐书认为,在培训的过程中要看到培训的体系,把这个体系运用在课程之中,提高培训的质量。
王佐书说,课程改革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从人的角度来看,课程改革是“5+1”支队伍。
第一支队伍是以教育部长为代表的教育行政官员,主要研究政策、制定政策;第二支队伍是以校长为代表的校内行政官员;第三支是教师;第四支教研员;第五支队伍教育督导员。以上是站在前台的五支队伍,而站在后台的是各级各类、各种各样的教育服务人员。
同时课程改革也是一个多因素的,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课程是教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的基础,当然同一门课程教师的水平不一样,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实际上关键是课程在于教师的掌握。因为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深刻理解,只有深刻理解的都是才很容易感觉到它。
王佐书指出,目前相当多的老师都是在教课本现成的课程,如何在固定的课程上进行调整、归纳、概括,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课程的微型改革。并指出,目前已经有一些培训机构在改革课程,并对外输出课程。
要提高老师的教育水平,既要提高老师的理论基础,还要研究老师的课堂实践。王佐书比喻,理论具有“三镜”的功能,第一个是望远镜,使你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第二个是显微镜,使你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第三个是广角镜,使你博采众长、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具体说来,根据学习理论来研究的教学才最有效。
第一,学习是极为复杂的现象。现在还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解释各种各样的学习现象。第二,学习理论是第一性的,教学理论是第二性的。
教学理论是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派生物”,现在研究教也还要研究学,包括什么是学习理论、如何用学习理论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第三,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一个人所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怎样互相联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科学家指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他们联系起来,在头脑中仅有短促的寿命,很快在头脑中挥发掉。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的专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只有不同的认识,王佐书认为,每位教师始终要研究“最优化教学”。现在教学任务是一定的,教学水平是固定的,“最优化教学”是教学和学生使用的时间、精力最少获得的效果最好。
王佐书把学习的水平分成五级,并指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山水之间”,把学习的水平看成是“产生方法的方法”。
第一,学生水平是记忆水平的学习,现在不能盲目反对记忆水平的学习。
比如,学习外语单词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因为记不住改变它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必须得记住。记忆水平的学习,如果学生不愿意为理解而付出努力,最后停留在记忆水平的学习上,机械的学习内容将没有任何迁移的价值。
第二,理解水平的学习。
王佐书以一次亲身经历举例。1983年国家开始举办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王佐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的老师当教练员,那年黑龙江省满分630分,两名优秀的学生从黑龙江省选拔出来,一位是大庆一中的学生考了604,另一位学生来自农村没有考好,通过一封信告诉老师:老师我没有考好,因为我高烧39度,考了576分,上了清华大学化工系。王佐书问:电力度转化率什么关系,两个孩子都答不上来,王佐书分析,是因为停留在理解水平的学习上,这些知识和其他知识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三,融会贯通。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如果能把课本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能够达到这集水平的学习就认为很好了。
第四,概括水平的学习。
在学习知识的时候,由例及类的方法极为重要,“类”总比个数少,真正概括性的知识具有迁移的价值。
学生学习了A之所以能够迁移到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的知识,在学习A时把A的原理全部或者部分概括到B上来,而使B得到解决,完成了一次知识的迁移。这样完成的次数多了,学生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就是概括化迁移理论。
第五,创新水平的学习。
创新不是指世界上从来没有这样的知识、方法,而是针对学生个人自己提出来的若干种方法,或有一种新的认识。
对于学习方法,王佐书建立的两个定理。
第一,学习有法但无定法,搞好学习贵在得法。
学习有法,一个学生学习肯定可以给出若干方法;但无定法,有学生每天早上起来都念外语外语学的好,但并不代表今后所有的学生起来都要先念半个小时的外语,这样要求的老师不懂得学习方法和学习道理。
第二, A生使用的学习方法针对B生而言不可复制。
因为影响这种学习方法的各种要素两个人是不一样的,学习水平不一样,理解知识不一样,家庭环境不一样,用脑类型不一样,知识基础不一样等等,对这种学习方法本质理解还不一样,最后都要整齐划一使用这种学习方法跟他的学习显然不恰当。建议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好的、效率更高的来利用这种学习方法。
“教与学不分家,学习理论第一性,教学理论第二性。”王佐书说,这两个学习理论马上就可以转变成为教学方法建立定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搞好教学贵在得法。
同样,A老师使用的方法针对B老师而言不可能原版复制,因为两位老师的素质不一样,对于教学方法的理解不一样,所教授学生的知识基础等若干因素都不一样,应该要求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灵活机动的去选择那些最优化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