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发的短信估计真的没人回了,但想练葵花宝典估计还是得自宫”
传说葵花宝典第一页写的是 “若练此功,必先自宫”,第二页写的是 “如不自宫,也可成功”,虽然戏谑的成分居多,但如果葵花宝典真的存在,我更愿意相信第一页的内容是实际存在的,毕竟极大的成就或改变往往都伴随着极大的牺牲。
那句古话究竟是怎么说的来着..........我去,算了,想不起来,反正大意就是天下的事情有千万种不同,但很多内在的理是相同和相通的,古代练功如此,现代做事也是如此,回到主题,每天关注IT圈和教育圈的人最热的话题之一就是在线教育了,教育行业的现金流、刚性需求、美好前景和先收钱再服务和与其规模不匹配的技术水平让每天被技术、项目和客户折磨的死去活来还不一定能拿到钱的IT人看的光搓牙花子,就差组团进来直接抢了,但毕竟犯法,正规着来,在线教育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突破口之一。但实际上虽然2013年被业界成为“在线教育的元年”,但实际上大家都还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好一点的已经摸到点贝壳了,但到底岸在哪里还是一头雾水(包括风投),无论是传统教育行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都是困在“水中央”,造成今天的困局,究其原因,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几个问题:
为什么目前在线教育这么难做
毕竟是两个行业的融合,这不是两个人谈恋爱结婚那么简单(相对而言),这其中的冲击不仅包含着两个在之前还毫不相干的两个行业的文化、体制和风格冲突,也包含着两个行业里的两群人的互相融合,凡事一牵扯到人,就会让复杂度加倍,何况是这么大量级的两群人。在线教育应该是通过互联网的思维和方式与线下传统教育进行补充、融入、融合进而引发进化的结果,线上教育是一种思维模式而不是一个具化的东西,互联网真正去影响传统教育的不是网站、微信、微博、App为代表的技术手段和信息交流方式,而是最本质的也是传统教育最缺乏的开放、创新、协作、分享为代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大量的在线教育还在强调技术、模式、交互方式一些带有深刻IT思维模式的表层的东西,而传统的教育行业还在封闭、自我、模仿的精神困局中挣扎,目前这种”表里不一“的错位融合也会引发一些改变,但还远没有达到变革或者颠覆的级别。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了解行业特别是一个存在这么长时间的传统行业更需要时间,目前好消息就是,这俩对上眼了,眉来眼去中,但还没定下来,需要时间,感觉难做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为什么IT企业不停的被绊倒在抢滩登陆的路上?
还是对于传统教育行业的运营模式、老师群体的特征、学生及家长习惯的了解不够透彻。大都做在线的公司都是基于一线城市,少量二线城市,而教育的基础需求深深的扎在底层,这个落差会导致IT行业对于用户需求的判断出现偏差。举个例子,我在进入教育行业之前是做企业级别ERP软件开发的,每天都是连着VPN在美国主机上提交代码,代码也是影响着很多企业生产线的正常运转,但来到教育行业上班的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被老师叫去帮忙修改word中一个表格的外框线的颜色,并在成功修改完毕之后被点了一个“赞”,被叫了一句牛人,那一刻我的感觉是哭笑不得。随着这样事情越来越多,我也认识到这不是一个特殊现象,而是普遍的现状,为什么这么落后的模式下,很多大都只靠着教育三宝->海报、单页和讲座,甚至人肉传播打电话这种骨渣级的方式教育机构都比很多IT企业活的更加滋润?这是一个IT企业在进入教育行业之前一定要研究并且想明白的一个问题,这个行业一直坚持到了其他行业被互联网颠覆到底朝天了才开始被互联网影响不是偶然,不是说运气好最后被轮到而已,而是带有非常浓重的行业特色和历史原因的,这种特殊的运营模式和传统的力量无形中成为了它抵御互联网影响的保护层,想要依靠简单的技术就来捅破这个保护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一定需要内外配合,要让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想进去的人才有机会,并不是电影里那样,佛地魔聚了一群魔法师不停的拿着个木头棒棒大喊几句听不懂的咒语然后点来点去的攻击就能打破“保护层”的。
况且现在的情况是,里面的人已经想出来了,但不知道怎么做,这些人包括家长、学生、教师、传统教育企业,外面的人整天喊互联网思维、大数据运营和响应式设计,对圈子里的人来说就像是科幻电影,看完拍拍手叫个好就回头干原来的事情去了,顺便思考刚才圈子外面那些人喊叫的那些究竟是什么东东,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概念很好很美,但怎么去做其实是他们最需要的,而且最最要命的是他们不缺钱但缺的是生长这些变化的土壤。这些还不包括对老师收入和时间的平衡,每一个受到影响的角色重新分配这些细节问题,都需要时间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一味的进攻和强迫变革最终带来的可能不是预料中的变化,而是一种裹挟着传统力量的反戈一击也不一定。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发展不均衡程度,就算什么都不变,把这一代IT人都耗挂了都不一定能有一个好的积极的结果。但不能说倒下的在线教育公司就白白牺牲了,这些都是引发最终质变的那个变量。人多了,登陆终究会成功的。
为什么传统教育行业面对蜂拥而上的对手还在原地呆萌的傻笑?
其实不是呆萌,而是第一,根本不知道在线那些人整天在做什么说什么,只是感觉很厉害有危险,但是又感觉到其实对实际业务影响有限,这一点除了一线城市会有点感觉之外,在二三线城市感觉上对业务的影响并不大,好的家教单枪匹马的干,一个月几万块钱的还大有人在,怎么就能说互联网已经把大的教育机构都逼到悬崖边上了呢,时间长了,对于这些威胁论都感觉有点麻木了,几年之后,这些老师还在家教战线上风生水起,可能喊叫在线教育万岁再不变革都会死的公司自己都倒了,这种例子太多了。
第二还是老问题,变革手段的不具化和认知断层。经常看新闻的人都应该知道,自从习大大上台之后反腐颇有成效,要知道反腐已经是做了多少年的事情,这次有成效除了下大力气干实事之外,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规章制度的具体化,原来光说不让大吃大喝,现在直接规定什么级别不能超过多少钱,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不是传统教育行业不想变革,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办,教育行业不知道怎么具体的去操作,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做,家长不知道怎么去做,所有人都不知道怎么去做,只有在线教育和IT公司和少部分人知道,什么大数据,什么云计算,投入还挺多的,真心不懂啊,光是了解就需要好长的时间,再别提部署了,好吧,评估一下对大部分人没有什么影响,算了,不变也挺好的,先这样吧,到时候再说,时间一长,神经又被每个月收入和学生数量的增长数字冲击的麻木了,变革又被搁置了。
再举个例子,微信现在火的不行,开发公众号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凡会不会,先整一个,学生么,肯定会用,在线教育或者IT公司就会想学生的需求,开发出各种先进的功能,我碰到的实际问题是,即便如西安这样的二线城市里面还算不错的城市,也有大量的学生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信、不会扫描二维码甚至不知道微信为何物以及为什么我要加这个号,这就是很实际的问题,创新都是由上自下,先进带动后进,但真正的变革一定是自下而上,底层影响上层。所以目前充其量也就到变化级别,还没有到变革的程度。微信和微博的流行也得益于智能手机、3G网络和资费下调的社会背景,都不是单一的成功。引发变革的条件既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就决定了不能只满足小众的需求,又要有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背景,并不是说单单教育行业开始变革就能充分诱发的。
第三是就是影响的深度不够,老实说,对于在线教育,广大的教育行业管理层已经提升到了战略高度,重视的非常,但深刻的影响也就到这一层,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有没有足够的课量,课时费够不够高,这个月的收入能不能包住车贷房贷孩儿贷才是问题,对于掏钱的家长来说,能不能帮助孩子提分,上好学校才是要命的,至于什么方式,无所谓,有效就成,但目前的在线教育对于个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太高,也不太符合中国学生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家长对于教育更多的观望、买单而不是参与,这是现在在线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不是影响了一堆教育管理高层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个渗透和观念的改变也需要制度的变化及时间。再别说除了那些知名的大机构,大部分的小机构甚至家教都是老师出来单干,开班、单页招学生,从来就没有互联网的概念,但他们却是目前教育底层的绝对主力之一,以现有的经营模式来说,大机构尚且如此,小机构更不担心,等到诸如新东方学大学而思被冲击的扛不住了再变也不迟。
而且教育行业的一个要命特色是,管理层人员构成大都是老师出身,纯IT背景的人很少能够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权限去执行变革,即便有,也被传统的教育体制压制的死死的,互联网引以为傲的灵活、快速、变化的特色完全被制约,毕竟这伴随着风险,稍有不慎,就会被翻盘,试想想,现在是一堆老师来引领教育行业的互联网华丽转身,这本身就是一件难度极高风险也极高的事情。目前的策略都是在积极稳妥的变化前提下以静制动。如果一堆原来教语文数学英语的老师放下粉笔就能比我们这些玩了电脑网络加起来超过二十年的人对互联网认识的更为透彻,那么活该互联网人干不过传统教育。
有点啰嗦,说了这么多,就不说具体的案例,从大的方面随便聊聊做好在线教育的几个关键元素:
时
这个“时”可以理解为“时机”或者“时间”,人参果和仙丹可以延年益寿,但也需要时间成长,熟了才能吃,没长好吃估计也会拉肚子。做好变革的准备,在线教育以技术向下渗透传统课堂,积极的寻找传统教育的漏洞和不足,不要想着能很快替代线下教育,这是不可能的,中国的教育模式沿袭了上千年,不是这么几十年就能被彻底改变的,但改变终究会发生,是融合后的进化,而不是谁把谁灭了。传统教育公司也要积极的研究互联网的特点,主动思考利用互联网改进不足,做好迎接浪潮冲击的准备,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哪些要抛弃哪些要保留,以积极的心态放松的去拥抱变化,不要有恐惧心理,还是那句话,谁也灭不了谁,但真正对互联网精神的认知和心态是及其重要的。双方都需要形成合力去积极的影响现有的家长及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模式,目标用户群的变化会引发需求的升级,这样双方才都有机会,融合的点才会产生。最后,就等着融合时机来临勇敢的迈出去就行了。
境
这里说的“境”指两方面。一是“环境”,二是“心境”。在线教育除了技术和产品一定要多实际去了解线下教育所处的市场环境、用户环境,再将这些体验反馈回产品的研发和迭代中去,技术和算法都是其次,适合以及能够帮助用户解决当下的问题最重要。线下教育也要多营造更加适合互联网内部发展的环境,鼓励创新和变化的发生,并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去捍卫积极的创新和变革,即使它看起来不是很有钱途并且会伤害到某些人的短期利益。切勿再陷入外行领导内行的恶性循环中。
人
这个人包含“人才”,也包含“学生”、“家长”和“教师”。作为一个跨界的IT人,知道现在我也这么认为,我还算不上一个纯粹的教育行业的人。我鼓励身在IT的精英们在职业选择中能够关注一下教育行业,我很明白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有时候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产品甚至写出一段美妙的代码和算法是多么有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事情(虽然每次我给老师们描述这个事情的时候都被大家像外星人一样盯着)但原本的代码也许只是一个产品里面的一个片段,但对于教育来说,我们做的很多事情是可以引发一个行业变革的,这也是我当初说服自己留下来的原因之一,我喜欢编程喜欢做互联网那个是因为它可以影响很多人,让世界更美好,让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目前来说,这个行业还是太缺乏专业的高质量IT人才,很多外行干着内行的事情,所以真心希望更多的兄弟姐妹能够假如进来,一起“革命”,当然,看了我前面说的,要对现状和落差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学生和家长是变革的核心,他们的需求和意识形态转变直接会影响到整体行业的进化速度,好在这样的变化正在随着互联网一代有了子女而加速发生着,对于核心用户群体的变化保持时刻的关注,不要错过任何一个小的细节,并有能力迅速满足他们变化的需求,这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应该做到的最起码的事情。
教师这个群体呈两极化发展,跑得快的,例如一线城市以及有一些先进意识的老师,已经懂得使用互联网武装自己,有些老师还在传统的坑里不愿意爬出来,而大部分老师还是已经意识到了互联网的影响但还在做着传统的事情,在线教育即便目前不能诱发颠覆性的变革,但会对老师形成一定的意识上的冲击,下一代的老师一定也是跨界的,是一群有着互联网化思维的老师,是能够积极适应学生家长用户需求变化的老师,是能够将传统教学技巧以新形态呈现出来的老师,而互联网也只是表现形式之一罢了。
这都马年了,2014作为教师,马上干嘛?还没微信?开一个,会不会不重要,能不能积极的拥抱变化很重要。
作为IT人,马上干嘛?抓个教师或者学生问问,他们对于在线教育的看法以及他们怎么玩网络,他们给出的答案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或者崩溃。
作为教育行业里的IT人,马上干嘛?别再做大家眼里的“网管”和“电脑修理者”,多去思考技术与实际业务的结合,多去解决问题,多分享,锻炼表达能力,没有一个好嘴皮子,要想说服这些靠嘴皮子吃饭的老师,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写文章的同时收到了某个教育机构的春季班推广短信,我想说春节晚会上都唱了“不管你是誰,群发的我不回”,在这个无论市场还是用户需求都在快速细分的时代,大规模的短信、单页、讲座、海报已经越来越难得到用户的积极回应了,拜年短信我都不回,勾引我花钱的短信就更不回了,我们要积极的创造变化,来改变我们自己,无论您是在做线上教育还是线下教育。
一口气写完的,也没改,整体也比较凌乱,不适合了或者哪里说的不对了,可以喷,但别太使劲,祝福大家新年快乐,新一年在线教育都能活着,然后挣点钱,最重要的一起推动咱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为咱们的下一代教育做点事情!一起加油!
后记:我是一个地道的IT人,游戏专业,软件编程入行,最终选择从业互联网,混过新加坡、北京和西安,阴差阳错的乱入教育行业,程序员圈里英文说的最棒,老师圈里电脑玩的最好,实际情况是打从进来的第二天就喊叫着要回去IT圈子,但这一喊就喊了快4年(目前每个月依然有几天会喊叫一下,但心态已好了许多),意外的获得了现在正在融合的两个行业的一些经验,每天写写代码,做下互联网,接触接触老师、学生以及现在线下线上教育的一线,都有打算去讲讲课了,原来把我折磨的死去活来的大环境意外的让我有了很多不同于纯粹互联网和纯粹教育行业的角度来看待目前很热的很多问题,文中都是很多行业达人的经验之谈,我从跨界的角度来做个不成熟的总结和梳理罢了。
本文为崔晓男向多知网投稿,未作删减,原文刊发,作者供职于新东方西安分校信息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