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对小升初就近入学下了“最后通牒”,这一轮政策到底能有多大收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谈了他的看法。

杨东平:北京小升初是一场持久战

2014-05-04 11:33:58发布     来源:教育思想网     

       日前,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对小升初就近入学下了“最后通牒”,这一轮政策能有多大收效?教育思想网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以下为采访内容:

       问:教育部要求19个大城市到2015年,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您觉得到北京市明年是否能实现这个目标?

       答:根据北京市教委的说法,小学100%划片入学早已实现,是不是还有些学校还在同时采用考试选拔的方式,我们说不太清。但是市、区教委的有关人士都承认初中要做到90%划片入学难度非常之大。北京小升初择校问题突出的主要在四个城区,就是东城、西城、海淀、朝阳。据2011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四城区小升初划片入学的比例不到50%。

       问:北京市小升初成为群众严重不满的社会问题,许多问题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究竟原因何在?

       :造成北京市小升初问题的原因,是在90年代末,少数名牌学校没有执行教育部关于重点高中必须与初中脱钩的要求,保留了一批初中"牛校"。它们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在小学阶段实行奥数培训、收取高昂的择校费等违背《义务教育法》的做法,提前"掐尖"获取"优质"生源。那些已经与初中脱钩的高中感到吃亏了,纷纷恢复初中,从而形成了一批初中阶段的重点学校。这一情况在全国各大城市是绝无仅有的,使得初中学校的均衡发展格外困难。

       由于政府监管乏力和不作为,致使小升初乱象丛生,最终形成五花八门的招生渠道,包括坑班"点招"、推优、特长生、共建生、条子生等十余种,学生和家庭压力巨大,被迫加入"拼爹"、"拼钱"、"拼命"的残酷竞争。

       因而,北京市能否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挑战在于能不能将这些重点学校"关进制度的笼子",取消它们超越《义务教育法》的各种特权,将它们纳入与普通学校一视同仁的管理和招生轨道。

       问:您认为当务之急,北京市需要采取哪些特殊措施?

       :如果要大幅度地提高划片入学比例,就必须把大多数其它灰色渠道关闭。现在北京市已经宣布停止推优,减少特长生比例,停止招收高中阶段的择校生;但没有涉及另外两个比较重要的灰色渠道,这就是重点学校与培训机构举办的"坑班",以及共建生。

       禁止各种暗道是治标的办法,实行就近入学的前提是学区内的学校之间差距较小,上哪所都差不多。在学校差距非常大的情况下,想要独生子女家长服从派位、划片,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学校差距。北京市的中小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从硬件上差距并不是很大,差距只要是师资。那些重点学校聚集了特别多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高级教师,而在普通学校寥寥无几,这正是家长争相追捧重点学校的主要原因。对此,国家有一个重要政策,就是推进校长和教师流动制度,如果我们重点学校的教师流动到周围的普通学校,这个情况马上就改善了。在很多已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地区,会出现这个情况,学生随着老师走,老师流动到薄弱学校,家长就把孩子转到这个学校,所以教师是个很关键的因素。但是恰恰在这点上北京市很不给力,无所作为。

       他们有一个理由,认为这样会降低重点学校、名牌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削峰填谷,稀释优质资源。这些说法都是从优质学校出来的。从义务教育的全局来考虑,利用特殊政策人为地制造学校差距,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义务教育阶段根本就不应当存在重点学校。因此,北京市真正需要花大力气、真抓实干的,是要采用有效措施显著地缩小学校差距。这主要是两个重要举措: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以及校长教师流动制度。

       :北京市已经宣布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的比例,从去年的15%增加到今年的30%,您怎么看?

       :各地的实践已经证明,示范性高中指标下放是缓解小升初竞争的釜底抽薪的有效办法。教育部要求重点高中下放的招生名额要不少于50%,安徽、山东的指标下放比例都已经超过60%,山西晋中市的这一比例号称已经达到100%。这一政策的意义,就在于打断了过去的升学链条。过去要上优质高中,必须先上重点初中;要上重点初中,就要上重点小学,形成了一个打不断的链条,导致升学竞争不断地前移,甚至幼升小也成了一个严重的关口。实行这一政策后,没有上重点初中也没关系,只要你在普通初中是属于第一梯队的,照样有机会进入重点高中,这样就会极大缓解对初中名校的竞争。

       北京市2013年下放比例达到15%,今年要提高到30%,明年40%。关键在于如何实施。前两年的指标下放,大多是重点高中下放给自己的初中,这就完全违反了这一政策的初衷。今年30%的指标下放,根据市教委的意见,给重点初中的约占1/3,给普通初中的约占2/3,这已经有很大的改进。今后应当更加明确地向普通初中倾斜,增加这一政策的效力。

       :教育部《通知》要求小升初特长生比例控制到5%以内,您怎样看这条规定?

       答:特长生是目前小升初在划片入学之外数量较大的一个渠道。北京的特长生比例过高,据我们调查全市平均10%左右,西城区甚至达到了30%。减少特长生比例,这个做法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和必要的。在孩子中真正有特长的只是很小的一个比例,特长生的入学渠道会造成一种功利主义的导向,家长为了升学让小学生学艺,这个学小提琴,那个学黑管,并不是真正的学生兴趣和特长,违反了发展兴趣和个性的宗旨。90年代时,北京市教委的要求就非常严格,要求特长生控制在2%以内。因为如果这个门开的较大,就会诱发更多的家长让孩子学艺,加重了孩子和家庭的负担。

       最近北京市少年宫招生特别火爆,应该也与特长生政策有一定关系。取消了这一政策,也许会不那么火爆了,但会更为真实了,只有那些真正喜爱的孩子才会去学习,这就恢复了常态。

       :这一轮小升初治理的前景如何,北京市的家长似乎已经疲了,心灰意冷,不太抱有信心,您怎么看这一问题?

       :的确,北京市的小升初治理,刮风打雷许多次,最后都是故态复萌,乱象不止。这次会不一样吗?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很大的问号。

       我认为,这次与以往的不同,一个是力度特大,有明确的比例和清晰的时间表,不是过去那样笼统和原则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次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是在深化改革和大力整顿吏治、反腐败、端正作风的背景下进行的。过去北京市拒不改变、难以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强调要"为中央服务",中央部委、大型国企都要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北京市能顶得住吗?现在可以重新认识这一问题。既然三公经费、办公室标准等等都可以改,子女上学的特权真的坚不可破吗?当然,这也需要中央部委、大型国企等的支持和配套改革。应当将取消共建生纳入国家机关整顿和改变作风的议题。

       另外,北京市这一矛盾的说法和态度也有问题。如果真正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义务教育阶段没有那些特权学校,大领导如何择校?我们上麦当劳、星巴克需要找关系、托人、写条子吗?所以,严格贯彻《义务教育法》,实质性地缩小学校差距,北京市还是大有可为的。

       问:教育部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实行阳光招生,但是根据我们2012年、2013年两年的监测,北京市小升初信息公开做得很不好,您怎么看待这件事?

       :教育部的《意见》明确提出"小升初工作开始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包括县域内小升初具体政策,每所初中划片范围、招生计划、程序时间、办学条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特长生招生信息和录取办法,以及工作咨询方式、监督举报平台、信访接待地址等。小升初期间,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公布招生结果等相关信息,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学校也要主动公开招生结果等重要信息。"

       近年来北京市小升初信息公开的情况非常差,基本信息都不公开。据2012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小升初录取以后,全市16个区县只有6个区在网站上按要求公示了当年的入学方案,在被调查的18所重点小学和16所重点初中中,只有1所小学张贴了学生划片派位的结果。信息公开是保障公平的基础制度。我们会继续追踪监测小升初信息公开的情况。

       问:教育部的文件有两个比例,一个是说"划片要在90%以上",一个是说"特长生要控制在5%以内",那还有将近5%的名额,是预留给某一种渠道来用吗?

       :我的理解,并不是要留出其它渠道的空间,而是现在很难一步到位,要求一年之内直接达到100%,因此给出一个缓冲的时间。文件要求"到2017年,19个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也是没把话说死,完全100%是有难度的。

       :《通知》明确规定禁止组织笔试、面试或任何变相形式的考试、考核。但是对家长的了解,他们还是关注各种考试,这种情况好像很难得到禁止。您怎么看这一问题?

       :是这样的,北京市重点学校小升初的"坑班",通过考试提前招生的灰色渠道由来已久,到今年也没有杜绝。坑班的"点招"大约在去年十二月就完成了。我们需要关注和监测今年下半年的情况,能不能真正取消各种坑班。这要看这次政府下多大的决心,有多大的力度,是否下决心把这种灰色渠道杜绝掉。否则家长就会有侥幸心理,会觉得如果不上就亏了。所以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府行为。

       :有些家长表示,其实他们并不是非要上优质中学,而是有些学校校风太差,不敢让孩子进这样的学校。如果能够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相信择校热也会有所缓解。

       答:你说的也对,家长想要择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刚才提到的方面以前较少考虑,家长主要是担心弱校的校风太差。通过民意调查,将各种原因和问题呈现,有利于下一步教育改革,有个比较清晰的方向。

       :据了解武汉、杭州等地解决择校问题,采取的是名校集团化策略,不知道您如何评价这个方式?

       答:各地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有不同的模式,其中名校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比较流行的模式,就是一所名校辐射带动几所普通学校。关键就在于这种合作是比较表面的还是实质性的。起初许多不是实质性的,是一种结对帮扶、支教的公益行为。后来很多地方都改成实质性的,像成都武侯区、山西晋中等地,名校与一所或几所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实行统一管理,一套班子,统一配备教师、安排课程、统一教学计划。所以名校集团化是否有用,关键是看它是不是实质性的。集团化办学的问题,是担心一所名校的能力能联盟多少所学校,辐射两三所学校还可以,更多的话大家就会担心难以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