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大家都开始看数据了。但是数据怎么看?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很好的理解数据背后的故事呢?在我看来很多留学行业里的同僚并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每年的11月,都会有很多留学行业相关数据被释放,其中Open Doors Report-简称ODR(门户开放报告)是其中大家关注最多的报告。因为ODR 是留学行业里最热业务国---- 美国的国际学生数据汇总。其中的意义不用多讲。
那么首先我们先看看ODR的一组关于我们中国同学的数字:
表1
其中大家最关注的数据,就是Undergraduate(本科学生)群体增长12.7%,Graduate(研究生学生)群体增长4%。还有就是124,552本科群体第一次超过120,331研究生群体。突然之间大家一片哗然,各种解读。其实大家在看数据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数据代表了什么群体,增长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ODR的数据,并不代表新生入学,而是代表了整体在美国的群体。以Undergraduate (本科生)这个群体为例,包含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整体在美国的群体。比如说,2010年入学,在2014年毕业,这个时候14年的学生入学(简称14届)。而2014年的增长是14届入学的学生减去10届毕业的学生,因为11届、12届、13届都还在念大二、大三、大四,也就是实际的增长是4年前入学与当年入学的学生之间的差额。因此,这个统计数据会造成三年学生人数的延迟性。虽然这几年去美国读本科的群体一直以来在增长,但如果我们想象一下14年跟15年入学的群体做对比,数字一定比12.7%小非常多。
而这个数据在Graduate (研究生)部分也体现得非常明显。我们看一组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去年11月发布的International Phase III 2014 Report 的一组数据:
表2
由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在2013-2014学年,我国在美国就读的研究生国际学生就已经出现负增长,呈-1%增长。而前三年的增长分别是:21%、22%、5%。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组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 今年6月发布的International Phase I 2015 Report的数据:
表3
在14-15学年,来自于中国的申请数量下降了2%,并且从12-13年至今连续三年下降。申请的数量下降,至少说明申请热度的下降。虽然不敢说一定最终14-15的入学数一定下降,但至少也说明了不会有4% 这么多的增长。
而关于Undergraduate 的学生第一次超过Graduate 的学生,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惊叹的。因为从单一学年入学的学生数量上来说,Graduate 应该还是超过于Undergraduate的学生的。本科的学生我们至少要在整体群体上除以4,而研究生的学生,去除那部分连1/3都不到的博士群体,剩下的硕士群体,大部分只用除以二,还有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一年的项目。所以我们看单一学年的申请来看,研究生的学生还是要多于本科的学生的。
当然我更看重的是表1 中Non Degree 那一项,整体有8.1%的增长。这一项一方面代表着非学历的短期培训项目,如:certificate program 这类的项目,另外一方面也包含赴美读高中的群体。整体来说,群体的增长并不迅猛。单单从数据的角度就可以说明低龄化留学的热度并没有市场所炒作的那么热。只不过,低龄化的群体,一般都是高净值群体,收费溢价更高,单体收费更高,当然这个并不是我们这里重点讨论的问题,再此不多赘述。
其次同样是表1中,OPT 的增长,29.1%,这里更多看出的是,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的第一选择还是以留在美国本土工作为主。而CCG 的报告中体现出的这几年归国人员越来越多,还是跟整体几大出国目的地有关系。如,英国,这种本来多就非移民国家的目的国,读完书之后更多的是选择归国;以及澳洲,虽然是移民国家,但是这几年移民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不能移民,当然就只能回来。当然,归国还有很多因素,比如在国内的发展越来越好,国内的机会总体还是多于国外,以及很多学生的家庭人脉主要集中在国内等等。我们不能单一和片面的看待归国人员数字变多了这个问题。
其实去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确实增速在减缓,这个并不是中国学生对美国的热度在下降,而是整体留学人口的增速放缓所造成的。我们说留学这件事,市场有多大,无非就三点:1)人口基数;2)留学意识;3)富裕人口的数量。那么我们看看下面的表4,表4按照之前好未来对于留学人口的年龄段划分15-25岁,具体数据来自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而留学人口数据来自于教育部。
表4
从表4 可以看出,在2007年,我国的留学潜在人口(15-25岁),达到峰值25,115.71万人,随后到2014年人口减少了3,600多万至21,492.68万人。而从2007年至2014出国人口在潜在人口中占比从0.06%增长了超过3倍达到了0.21%,平均1000人里就有2个人出国留学。
我们说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吃留学人口意识开发不够的红利,所以虽然从2007年开始潜在留学人口开始下降,但是留学市场还是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时至今日留学意识在一线城市,和很多二线城市已经开发过度了。真正的增长爆发点转战三四线城市了。毕竟大部分留学生,都还是自费留学。所以,留学这事,还是有钱人的事情,或者至少是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事情。但是三四线城市的富裕人群的比例不高,当然不要去举个例,说某某市有某某土豪。但是这种土豪的绝对数量却是硬伤。北上广,我们想找到家庭收入高于100万的高净值家庭,还是能一抓一把的。况且,研究生群体本身不需要这样高净值家庭的背景。
当留学人口红利不在,而很可怕的是,我国这几年正在经历近20年来的经济低潮期。新增富裕人群的数量急剧减少,或者说原有富裕人群具有很强未来不确定性,以及原有富裕人群资产缩水等等,这些情况都会打击出国群体的增长。比如说,在这一轮经济低谷期,受冲击最大的就是东南沿海的制造业。而东南沿海一直是出国留学的重要客户来源,由于这两年的经济状况不好,导致了东南沿海的低龄化客户数量增速大大降低。毕竟去读高中,是一件需要巨大经济投入的事情。当然就这一点我们也不的不说北京低龄化人群去年有了一个比较大攀升,主要是由于北京收紧学籍政策打了很多家庭一个措手不及造成的。
当然出国留学是本是双刃剑,优点有太多太多,我们这里不多说。但是导致我们国内的人才流失严重。这当然也是出国留学发展到一个阶段的重要变化。以前可能是学习不好的孩子上不了好大学甚至上不了大学,选择留学出国;但是现在有很多是在国内本身就是可以去211或者985,但是依然选择出国留学。这已经是海外教育资源与国内的教育资源的直接竞争了。
当然国家对这这种情况的反应,一方面是抓高等教育改革,另外一方面就是直接用政策去调节。比如今年的考研政策的调整,就让很多本身有可能选择出国留学的同学选择不再出国留学。以后凡是符合本校保研的学生,都可以自由的选择投档全国的研究生。这就意味着,如果我是一个不知名学校的学生,符合本校保研的政策,那么我理论上可能被清华的研究生录取。
而这一点不是可能,是一定会影响到研究生群体的发展。尤其是会影响到以美国研究生为主体的高素质研究生群体的增长。那么下一步,国家是否会出台什么样的本科录取政策,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教育资源的战争已经开始了。而留学市场会放缓,留学市场的红海化已不可避免。
其实我本人特别期待着2015年出国人口数据,以及2015年CGS美国研究生first enrollment(新生入学) 的中国同学数据。看看留学人口的增长是否如我所预期的一样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