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编程企业怎样做好师资培养和课程研发?

少儿编程老师难找,小码王是如何破解这一痛点的?| OpenTalk

2019-07-18 11:47:31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王敏  

  多知网7月18日消息,多知网Open Talk 第二十二期“万码奔腾,少儿编程如何做出差异化竞争”活动举办,会上,小码教育研究院院长王洋以“竞争白热化,少儿编程如何靠好的‘课堂设计’更胜一筹”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核心观点:

  行业里面有一个痛点,很难找到少儿编程老师。小码王首先和大学合作三天的招聘环节,把新员工的培训前置到大学。其次,在日常带教和督导过程中培养老师。此外还会进行教师文化建设,增强老师的内在驱动力。

  什么要做课研?因为大家都在追求教育的精神和课程的高度可复制。一家机构要规模发展必须是高度可复制的状态。

  程研发的背后逻辑是,要让课程有研究环境,要提出批判性思维,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儿编程赛道,目前家长很平静,没有那么火爆,市场是相对来讲非常早期的阶段。  

 

  (小码教育研究院院长王洋)

以下为王洋分享全文(经多知网编辑整理):

  小码王在2016年5月成立,到现在为止成立三年,我们获得了B+轮投资,有55家校区,做“线上+线下”。我本人是1995年开始做开发的,也是一个软件开发人员,2003年进入到编程教育的行业,经历过几家公司来教大学生学习编程。孩子出生后我就辞掉了工作当奶爸,陪他到五岁半,我用五年半的时间思考怎么教小孩,学了很多课程。这一切加在一起就恰好促使我想要做少儿编程。

  我的主题非常聚焦,可能就讲两个东西,一个是怎么做课程研发,一个是怎么样来建立教学的服务体系。

  编程是在所有学科里唯一的一个要学会如何教才会成为很厉害的人,他知道那个知识,他理解那个程序逻辑的算法不够,还需要把这个东西告诉计算机按照他的想法做出来,那么他的程序才是真的正确的。这是一个思考的学科,要学会如何教小朋友。基于这个,我们去考虑了我们对于课堂,对于课程内容和老师这些环节。

如何培养少儿编程老师?

  我们首先知道行业里面有一个痛点,很难找到少儿编程老师,特别古老的传统原因是师范院校不教,没有地方产生少儿编程老师。我们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去找大学里面学编程的那些毕业生。把这些大学毕业生找来后,又发现特别严重的问题:如果对标英语,英语机构里面的老师天然会说话,学编程的老师却天然不会说话。

  我们找Scratch老师还容易,因为对于Scratch老师,我们不要求他技术那么好,但找C++算法的老师就非常可怕了,这些人就是标准的理工男。我们花两个月的时间去培训考核,让老师把这个课给我们试讲一下,那个老师拿话筒看着PPT又看了看我们,说:“这个挺简单的是吧,要不我们直接翻到下一页?

  我们做了一个画像,需要什么样的人去给孩子们讲编程。首先必须得有足够的计算机编程知识,其次得自己有编程的能力。有的编程门类要把一个老师的编程能力培养到一定程度,非常难。我们教孩子算法,一个老师上到研究生发现他们解不了学生的算法问题,另外得懂孩子。这些因素,就造成了编程的老师非常难找。怎么办?

  首先,我们招了很多人我们发现从社会上招人招不到,因为筛简历是星星点点的筛,很难找到热爱这件事情的人。所以我们现在的做法就是和大学合作,在大学里面招聘。同时,我们做了一个创新,我们不是在大学里面做宣讲收简历,我们和大学合作三天的招聘环节,把新员工的培训前置到大学。把愿意来的人找到,然后把一个标准课的录像和课件交给这些大学生,让他们回去准备,准备完了给我们讲,讲完之后我们点评,他们回去再准备,我们再听再点评再折磨,经过三天能活着留下来的人是我们真正要的人。我们找到一个群体,可培养的一群人。

  K12教育中,老师平时是闲着的,周六周日会非常忙,从早到晚,两天连续在干活,有可能会加上周五晚上。但小码王的老师周一到周五是满负荷的工作状态,他们每周要录30分钟的备课录像提交给我们,我们有60人的教学质量审核小组,每个老师看他们的录像,看他们这周的备课状态是否在线。

  第二是日常带教和督导过程。我们比较有特色的是做家长沟通。这些老师是没有能力做家长沟通的,但是家长还是会很认这些老师,因为我们每周有半天的时间做模拟家长沟通的训练。班主任会收集很多的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抛给老师。周一到周五会有很多这样的环节,这些环节促使我们老师能够快速成长。这是初级的带教课过程。

  我们有高级的带教课,我本人每三个月会听我们所有的老师讲一遍课,每个老师三个月的周期以内会给我讲一堂课,我会去点评他可能提升的东西是什么,每个老师是不同的。我们对于一个两年的老师和对一个月的老师,训练和要求都是不同,带教的环节,没有特别标准化的东西,需要有人特别敏感地感受到这个老师目前处在什么状态。去管理这些老师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第三,需要做教师文化建设。为什么?说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词叫“反射弧”,干一件事这件事对你的反馈是多快?我们机构里面招生的人,CC(Course Consultant),他的反射弧有多快?招生人员他的反射弧是一个星期,这个星期学了有状态了,到周末就出单了,没有状态了这个周末就挂零了,这是他巨大的压力。如果这么说,教师反射弧有多长?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反射,你把一个班招出来了,放到一个屋子里面,让这个老师开始教,把门一关,我也不知道这个老师讲什么,一个PPT,一个内容,一个知识点,他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十句话,没有办法监控这个过程,一旦有反馈了,就是这个班出事了。

  我们希望完全没有反馈,这就是好的。当我们管理CC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关心他的工作动机,他要的就是周末出单有绩效能够拿到钱,管CC的时候我们给的就是工作方法,给他话术,给他训练,让他转化率高就可以了。但是对老师的管理前提是,我们必须要给他动机,他凭什么要做一个好的老师,凭什么持续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好的老师。如果仅仅是情怀那不够,我们需要亦步亦趋去推动着让他在这个方面有追求,背后是我们要创建的文化,这个才是把老师管好的核心,至于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用什么样的方法让老师把他的工作做好,反倒是第二位的。这是我在老师这块的思考。

如何进行少儿编程课程研发?

  课程研发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很多小而美的公司,老师完全是没有课件的,老师靠着自己在这个行业的积累和感觉在讲课,讲的也特别好。

  我儿子在他们学校当编程老师,已经讲了三个学期,一年半的编程课,其中有两个学期讲的Scratch,一个学期讲的C++,当我每次回到家和他见面我们聊的不是编程,我们聊的是怎么教好编程。

  有一天我跟我儿子聊天,他问我:“小码王讲课的时候为什么要用PPT?”我问:“不用PPT咋讲?

  他说:“你们用PPT,无非是想把一节课的知识给学生讲明白,让大家都理解记住,你就觉得你们的活是干完了。

  我说:“不是,那叫PBL,基于项目的,我们给大家一个任务,基于这个任务分解成步骤,在哪个步骤里面如果有知识就讲一下,大伙把这个活干完。

  他说:“还不是这个项目一开始你们就知道,怎么分解你们也知道,大家还是完全按照你们的想法在度过这个课程。

  我问他怎么做,他说:“我每节课会领着所有的学生复习六七个积木块,六七个知识点,然后会讲三四个新的东西,和大家坐在一起讨论。

  后来我就想,要不我干点别的?

  其实基于教育本质来说,我们并不是需要那么强烈的课研,有的人天然就知道他该怎么教人。

  为什么要做课研?因为我们都在追求教育的精神和课程的高度可复制。如果我们完全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去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把孩子们教好,他本身是一个对教育的追求,但是作为一家机构要规模发展必须是高度可复制的状态。

  我经历过几家公司,第一家公司是北大青鸟,北大青鸟是加盟形式,他为了确保他的加盟商品质,有非常详细的贴近教学场景的PPT、教材,有非常好的教师培训体系,使得每一个加盟商的老师都能达到标准,北大青鸟的老师成为这个老师是要脱层皮才能够做到的。他用这种方式使他的教学高度可复制。达内用的是双师,只有一个老师上课直播到全国各地,背后的逻辑也是追求高度可复制。

  高度可复制这件事怎么被做出来的?其实是靠教学研发复制出来的。研发到底做什么,这是要划分出课程研发和教师上课之间的边界。我们研发了一个课程,所有的知识点不需要老师讲,都是动画的形式自动讲,那个课程是已经把老师讲的部分都写成剧本,老师只要拿张纸照着读就可以把这个课讲好。

  就像两个人说相声,屏幕上有一个人在讲话,老师是一个捧哏,屏幕上的人是逗哏。老师就觉得对我的价值太低了,老师不想干这个事情。我们内部做培训告诉他们说:“你们知道吗,讲知识点领着写程序这是体力劳动,任何一个老师当他的课讲到一定程度很熟练了,而且他的课讲的非常好了,他就会不过脑子的去重复之前讲的内容,这是一个体力劳动。真正有价值的劳动是带领学生组织讨论,这才是真正一个老师的价值。”

  我们做课程研发的时候有一个问题,这个课程做完了只是一个闭门造车的东西。真正到课堂里面使用的时候发现和学生的认知差别很远。我们要理解孩子认知的规律,这是真正难的。基于这个认知的规律,我们找到生活中建模的情况,程序中要实现的东西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什么,把这个关联起来,我们才能够带领孩子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来课程研发背后的逻辑

  第一,要让课程有探究的环境。这个在中国超级有挑战。编程本身是让孩子利用程序探索和实现自己内心的想法。我们的老师都是知识灌输环境下长大,让他放手让孩子去探究,这是很难的。

  第二,要有批判性思维。我们为什么要教小朋友学编程,不是需要一个技术,而是利用那个工具去培养背后的能力。我们强调每节课必须要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和孩子们讨论,为什么要发明这个编程语言。

  第三个是内驱力。这个行业有一个特点,小朋友非常喜欢玩游戏,但是小码王的课程里面只有20%是跟游戏有关,我们觉得游戏是一个感官刺激,能够吸引孩子,但是不是内在的驱动力,内在的驱动力来源于孩子经过不停的挑战,获得成就感。

  我们请了美国最好的三个STEAM老师做了一个培训,他提出来这样一个东西,一个孩子只去听讲,只有50%的吸收,如果他教给别人就有90%的吸收。编程有一个好处,如果他实践了有75%的吸收。

  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是吸引人的?

  第一,会让孩子站起来参与。大家会做很多游戏,在课堂里面老师会引导他们通过游戏理解他们要实现的程序逻辑是什么。

  第二,所有老师要求在课堂的后面讲课。因为我们的孩子都是打开电脑,你不知道他在电脑上做什么,你在后面讲课就知道他们做什么。

  第三, “美术馆之旅”。所有的程序实现了之后,其他的孩子全体起立就像参观一个画展一样去参观别人的作品来引发自己的想法,去修改自己的作品,把他们的那种创造力培养起来。

  第四,反射弧。一个孩子在上数学课,如果这个孩子走神了,只要孩子睁着眼睛瞪着老师,老师不知道他走神了。老师可以考试测验留作业,但一个孩子把一个题目做错了,他绝对不会跟家长说上课走神了,他一定就会说是马虎了,没看清题。编程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他只要走神了,下一步让他做事情,做事情做不出来,那就是走神了,他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反射状态。

  关于少儿编程赛道,目前这个环节下,我们有三个认识:

  第一、家长很平静,没有那么火爆,市场是相对来讲非常早期的阶段。创业非常火爆,每年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资本特别热,特别看重这个赛道,但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大环境转凉了。

  第二,所有少儿编程创业公司有几种基因。第一销售基因,卖东西很厉害;第二是产品基因,他会做一个打磨得非常精致的产品;第三是技术基因,编程猫是比较典型的技术上非常强大的;第四是教育基因,他是基于教育思考怎么来布局这个公司的。

  目前整个市场我们觉得依然处在销售基因阶段,我们不认为销售基因是不好的,因为在早期的市场阶段,如果只是纯粹的教育基因,那是很难存活的。随着行业的发展,很多企业都在从销售基因向教育基因推动升级,这是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三,关于线上和线下的差别,最主要有三个

  首先,线下具有学习强制性,线上强制性没有那么强。一个家长给孩子花2万报班,每个周末带到机构里,孩子学到一半说自己不喜欢,家长一定会说再坚持一下。如果线上的话,花的钱没有那么多,孩子不喜欢,妈妈说不喜欢就不喜欢。

  其次,线下能够及时解决孩子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因为这毕竟是一个编程教育,解决困难的难度远超过英语。

  最后,线下具有社交属性,小朋友很快会找到身边有一群人,可以分享作品,可以互相鼓励,线上这三者没有。不是说线上就做不了这个事情,我们发现线下应对了一部分学生,线上应对了另外一部分学生。如果学生的自律性非常好,需要的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渠道,线上是更合适,线下可能通常是学习的过程需要去推动。

Q&A

  问:我看到小码王预计下半年要开到100家店,现在有50家,从您的角度来说,我们在师资培养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机制确保快速扩展过程中教师的质量?

  王洋:首先,我们所有的老师来源于在高校里面做校招。Scratch老师有40天的新员工培养流程,他把流程跑完开始讲试听课,新老师考核是试听课考核。为什么不在正式上课中培养,因为如果在正式课过程中一个老师换掉了会有很大的影响。小码王学生家长在退费率比较低也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试听课听的是最差老师讲的。

  第二,周一到周五还有过程化监控

  第三,我们给老师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我们会请这个行业里面特别牛的人给老师做封闭训练,留住老师。

  第四,我们有文化的建设,从整个环节里面每一个点划分出来,在每个点上做相应合适的事情,去保证我们的老师的质量。最后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我们给老师的钱够多。

 

  问:您觉得编程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我看现在市面上所有的编程公司都是说先学Scratch,然后Python、C++,您觉得教孩子语言和培养一个程序员有什么区别?编程教育在培养孩子学不同的语言吗?

  王洋:我们不是教孩子编程语言,编程语言是培养孩子的一个工具。很多人知道Scratch现在很火,小码王是较早把Scratch作为一个入门语言的公司,我们2016年做了80节课两年的课程,在这之前Scratch都是少年宫在教,因为Scratch那时候的课程被行业设计成只有20节课,原因是Scratch相对简单。

  我们不是教编程,我们利用编程训练孩子的各个方面的能力,我们找到16种能力,探究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包括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的创造力,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甚至会花半个小时的时间讨论我们为什么可以通过编程培养他的创造力。

  我们把20课变成80课最主要的逻辑就是,20课学会了Scratch,后面的60课干什么,是利用Scratch帮助他创造作品。对小孩子教育这件事本来就不存在,就是承认定义的东西,小孩子喜欢玩的东西是涂鸦、沙子和编程序,这三样东西允许孩子创造个性化作品。我们不是教技术,我们是利用技术作为一个培养工具来教给孩子。

  

  问:我想问一下师资的问题,有可能半年能从50家变成100家,除了您说的校招的渠道和40天的培训,我刚才听到您分享环节提到动机除了您说的薪水部分,还有技术管控的措施。保障他整体的教学质量,希望您分享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措施保障教学质量的部分?

  王洋:这是一个体力活,有些友商做一些技术上的手段,通过监控,通过AI的技术,通过给孩子一些评测,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做这个考核。我个人认为目前在这个行业里面这些技术手段没有那么成熟,我们依赖于提升老师的授课能力,所以我们把课堂教学这件事当做最重要的事情。

  比如说我们会做一些模拟,我们让老师备课的时候做一些录像,我们的团队会审核这个录像,每个老师每个星期他的备课一定有老师去审核他,有问题我们就会卡住。

  老师分初级、中级、高级,应对不同的收入结构。我们的考核是按课考核,一个老师讲80节课要拿到80个证书,每节课我们得确保这个老师这节课确实是符合我们要求的。如果拿不到证书,在CRM系统,老师是拿不到课件的,这个课根本就没法上,这个机制逼迫着他必须要通过这个考核。还有一些高端的听课、评课,回去再训练。

  老师经过这些措施也不一定会成为非常好的老师,早期老师整体的基础和底子没有那么好,我们强调的是初级的老师必须得有教学态度,他们会特别努力地认真备课,我们会抽取里面非常复杂的知识点,看他们准备的情况。早期的老师如果对教学没有敬畏之心,他们就只会读PPT,而对于小朋友来讲这里很多知识点不是读PPT就懂的。

  我们会传递一个价值观给老师,更好的老师需要更好的方式把知识和程序的流程讲得清清楚楚,举例特别适合,这是我们中级老师的标准,高级老师要有好的表达能力,控场的能力,确实有一系列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