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宇宙与大脑的探索,从未停歇。

“脑科学”市场的进化与渴望

2018-05-23 11:13:24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冯玮  

  文|冯玮

  老马是北京人,算80后里年纪靠前的那一批。

  他清楚记得自己初二时在王府井附近的书店里看到的一个叫“超级记忆力”的VCD视频,视频里的孩子用很短时间背下了3.1415926之后的很多数字。

  “这人牛逼!”

  “背这个有什么用?”

  老马这段回忆以及他的感慨和疑问,似乎在每个人的年少时期都出现过,那是国人比较早期接触的“脑科学”所呈现的内容之一,虽然现在看来它并不是科学。

  

  (90年代某英语单词记忆推广课,图片来自网络)

  与之相类似的脑力培训机构在十几年间出现在全国各地,他们在公立校宣讲过,在书城签售过,甚至也登上过很多主流媒体。

  政府没有太支持,但也没怎么打压,整个市场几十年间就这样夹杂着混乱缓慢发展。

  “不温不火”,是从业人员提到最多的一个词。

  近几年,一批更懂教研、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脑科学机构开始出现并被资本和市场关注,它们一边扫除着前人留下的“伪科学杂质”,一边为教培领域提供着未来模型的参考。

  “它是方法,不是技能”

  当笔者尝试在从业者口中求得一个通用的脑科学定义时,发现各家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但一致的是,他们都认为脑科学是基于庞大、综合的理论之下形成的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方法。

  “脑科学可用于锻炼脑综合发展的方法,不是单个记忆或计算的技能。” 金色雨林创始人林薇分析。

  “它可以为你提供解决不同问题的不同工具,比如帮助你理解数学问题,帮助你记忆重要内容,但也可以帮助你排解内心的烦恼,也可以使你在面对困难时拥有自信。”

  其实脑科学并非全新概念,几十年里它不断地被提出,但始终发展缓慢,大脑派创始人高云亮分析,脑科学在过去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三点:

  其一、技术端的发展较慢,制约了对人脑的观察与研究;

  其二、脑科学作为新兴领域且横跨多门学科,市场对其认知始终不够全面;

  其三、脑科学始终停留在教研层面,较少理论已得到完整的验证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于是很长时间里,基于脑科学的培训行业一直没有摸索出成功的、普适化的能够满足训练和结果相平衡的产品。

  这些元素夹杂在一起,使得脑科学行业本身相较于其它赛道显得十分稚嫩。

  “市场有它的规律,之前有些机构短期火爆,但它们的教学概念都是包装出来的,脑科学不可以这样。”谈及过去的脑科学市场,某行业人士用“群魔乱舞”来形容其混乱。

  “脑科学只能把被认证有效的方式教给孩子和家长。”林薇认为这是近些年许多优秀的从业者们始终坚守、默许的行业准则。

  进入快车道

  脑科学不像其他研究,不是花钱、花时间就保证会有结果的领域。

  但这两年总算开始进入快车道。

  儿童脑科学公司爱贝睿联合创始人、CEO王薇分析,脑科学得以加速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政策层面,继欧盟以10亿欧元、美国以45亿美元启动人类大脑研究计划后,中国以60亿美元投入的“脑计划”也已开始启动,业内人士分析其将会带来新兴一万四千亿产业应用。

  此前也有业内人士透露60亿美元中约有20亿美元主要会投入到基于脑科学的教育研究中,国家支持与商业利益结合,无疑会带动现有产业的快速发展。

  学术层面,虽然脑科学的发展历史比较短且为跨领域的研究,但随着生物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各门类的逐渐深入,也为脑科学不断进行补充升级。

  技术层面,大型仪器、新的设备和技术的诞生,如光遗传学技术、便携脑机接口设备及高分辨率的脑成像设备等,均为脑科学的成长提供了培养皿。

  

  传播层面,《最强大脑》等节目的火爆让脑科学开始成为一种流行,市场显然对脑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开始发生兴趣并加以关注。

  再加上移动端在近些年高速发展,与脑科学相关的轻内容也得以快速传播。

  但许多从业者都关注到,《最强大脑》等节目受制于其固有的表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只让家长关注到了脑科学的一部分应用而已。

  这也是多年来脑科学教育产业发展遇到的核心问题之一,即家长如何认知脑科学产品与他们对脑科学产品的需求点。

  艰难的天平:游走在科学与需求之间

  “其实家长的认知已渐渐不再是障碍,”林薇认为,早教产业已经为脑科学做了很好的前端铺垫。

  “会选择早教的家长都是希望孩子在身心层面发展的更好,他们已经关注到孩子长远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这本身就就可以为脑科学进行引流。”

  

  (某早教机构课程)

  剑走偏锋的关键在于,当脑科学遇上应试,脑科学到底要做什么?

  大多数家长选择通过脑科学的课程帮助学生提分,此时脑科学也就成为学习的工具,唯工具论的需求也滋养了大批机构主打数学思维或短期记忆力。

  王薇分析,市场上对基于脑科学的教育学习存在一些误解,把有一些非科班人士创办的“益智培训”、“脑力培训”、“记忆术培训”机构划分在脑科学教育科技公司中。

  显然,近些年脑科学的知识虽已开始被更多人所了解,但由于科普的维度所限,市场认知仍旧存在盲点。

  即便是已经被验证的伪科学,由于国内对于科学内容的验证与推广渠道太缺少,也让很多真正的科学难以普及。

  “但是这类伪科学的机构很难做大,没有生命力本身就证明它的知识内容是不够科学的。”博沃思教学总监赵晓栋博士指出。

  “当然,快速记忆对学习当然有用,甚至有很多实例证明高考前参加了正确的记忆力辅导可以在短期内帮助学生提分。”林薇继续解读,“但当孩子进入社会生活,真正的脑科学的作用就体现为能力水平,这才是脑科学知识中的难点。”

  以工具形式去提分,只是脑科学为孩子们带来的影响之一。

  可以看到,目前相对成熟的脑科学机构虽然为了满足家长需求会提供如数学思维、阅读以及记忆力的课程,但都会在其教学过程中融入认知力、情绪管理、共情等综合性内容。

  举例来看,博沃思目前的产品主要围绕三个维度去设计,包含认知力、非认知力以及培养学习动机等方面,它们分别以知识点的形式融合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中,通过关注个体的成长,解决孩子学习动力和动机的缺失性。

  如金色雨林也从感觉运动力、认知力、情感力三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

  每家公司均有一套自己的框架,也在结合其特有属性进行不同的内容研究与教学应用。

  赵晓栋分析,家长对脑科学的正确认知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

  首先,通过真正了解脑科学的课程顾问,以及包含系统教研的实体课程等系列操作,帮助家长形成对脑科学正确的认知。

  其次,赵晓栋认为国家需要出台一个脑科学的评估标准,以类似考试的方式进行测评,进而在行业间形成具体的量化标准。

  但现在没有的情况下,就需要培训机构在学员入学前和学期中期以及毕业进行测评,通过自身的测评结果来量化学习效果。

  最后是机构端详细记录孩子的学习情况,全程与家长沟通,直接地把孩子的变化与进步进行分享,让家长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形成孩子-家长-机构共同发展的互助体系。

  未来已来:竞争还是融合?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仍旧有很多,诸如专业教师缺乏导致教师培训成为很重的板块;行业相对早期导致整体教研相对薄弱,每家公司都在自己做教研或引入外国内容进行本土化调整;市场认知不准以及量化标准缺失等。

  这些问题都体现着整个行业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但脑科学机构自身也存在优势,随着近期教育部门开始对学科类辅导进行收紧,将有趋势把素质教育和脑科学内容的逐步放宽并引进校园。

  “进入公立校本身就是品牌推广与C端导流的方式之一,”高云亮分析,除了公立校,脑科学与学科类机构进行合作也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式之一。

  “学科辅导与脑科学之间都在争抢学生的时间,但与其竞争,不如合作。学科类内容可以精准为孩子提供应试辅导,而脑科学可以帮助其以更优化的方式自我提升,无疑是三方共赢的良性模式。”

  据了解目前大脑派已经与某知名教辅机构合作,通过其在东北三省的合作项目来看,对双方业务均带来了一定增长。

  爱贝睿、金色雨林、博沃思也都透露,今年将加大与B端合作,向其输出内容或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好未来正式宣布成立国内教培行业首家“脑科学实验室”,通过脑科学推动“科技+教育”的学术研究和产品落地。

  据了解,好未来脑科学实验室将重点从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脑功能的客观监测,加强课堂诊断、观察;研究更有针对性、更准确的学习能力评价系统;同时在科学指导下,设计出相应的产品。

  此外,一些机构也已经开始布局线上内容,但发展仍相对缓慢。

  缓慢的根源一方面是由于脑科学强调互动性,比学科类及少儿英语类内容在线上场景上需要强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是脑科学课程更适合在线小班模式,对于技术的要求也相对更高,在调试阶段的时间成本也相继拉长。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接下来或许仍将在两个方面强化发展:

  在用户端,由于市场自身还未培育成熟,如何确保用户的正确认知将成为难题之一;在产品端,各个公司如何去跑通自身业务让家长买账,就要看未来各家如何把控了。

  这个行业还有很多值得探讨与思考的地方,毕竟,人类对宇宙与大脑的探索,从未停歇。(多知网 冯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