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孩的神秘生活》
文|张蔚斐
来源|成长的可能
“孩子们之间的友情是怎样的?”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接触到了新的伙伴,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
在幼儿园里,孩子的社交几乎都要靠自己完成,离开了家长的保护和引导,对他们而言,确实是一种对于自身社交能力的考验。
很多家长都曾为孩子的社交问题感到苦恼,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交到好朋友,融入集体;另一方面,又为孩子的交友感到担忧,怕孩子受欺负、怕孩子被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
要不要干涉?怎么干涉?其实,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并不是为他们挑选完美的伙伴,而是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解决根本社交难题。
在国内首档儿童行为解密纪录片《小孩的神秘生活》中,记录了一段四岁孩子的友谊观察日志。两位儿童行为研究专家通过观察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帮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有读懂孩子的行为,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生活、学习、社交。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社交能力强的孩子,往往拥有较好的同理心。尤其是在幼儿园里,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发展阶段,同理心是珍贵的品质,家长可以如何帮助孩子呢?
#1
捉弄心理vs自卑心理,分清孩子的社交行为背后的“内心戏”
在纪律片中,展示了一个儿童社交中时有发生的场景:新“上任”的小队长一诺刚坐下,制止伙伴们吵闹,一诺表示:“我是小队长,老师让我管理的。”
一诺虽然是老师指定的班长,但是几个小男孩都不服她,围着她说话。
“以前是我来当小班长,知不知道?”
“你就是个小孩,啥也不知道的小孩。”
胆小内向的一诺瞬间不知道该怎么办,在座位上哭了出来。
如果是在学校里比较内向的孩子,很容易经历这样的社交场景。回到家跟家长一说,家长立马着急了,这是不是在欺负我家孩子?
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区分两种不同的欺负心理。
对于纪录片中一诺的困境,人类科学博士沈尹婧是这样分析的:这群强势的小朋友在该社交场景中的心理是“捉弄心理”,这类孩子常常喜欢用恶作剧的方式获得心理满足,面对“捉弄心理”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脸漠然,见怪不怪,表现出不在乎的状态,让对方失去捉弄你的兴趣。当这些孩子看到自己的花招对你家孩子不起效果,自然会调转目标。
第二种心理叫作“自卑心理”,这样的孩子往往长期生活在严厉、甚至暴力的管教方式下,产生自卑,这些孩子渐渐通过行为模范习得了一种通过暴力来获得自我价值感的行为模式。这样的孩子看上去胆大妄为,其实内心是脆弱的,是一个受害者。他们通过施害于其他更弱的孩子来获得自我的价值感。
那么,面对这种心理的欺负者,最好的方法就是变得强大。家长可以教孩子勇敢地去面对,用坚定的眼神正视对方,用镇定的语气告诉对方:“不”,要表现出机智、勇敢和自信,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弱者。
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就需要家长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不随便给孩子贴上胆小鬼的标签,并在必要的时候辅助孩子来解决这些问题。
#2
拥有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友情
一诺的困境最终因为王昱尧小朋友的一声怒吼而得以解决,见小伙伴们都在捣乱,王昱尧大吼一声:“听班长的。”
王昱尧在伙伴中显然更有威信,吵闹的男孩们立刻安静下来,大家开始按流程做自我介绍。
儿童心理学博士何洁分析:当看到一群男孩欺负一个女孩的时候,王昱尧都同理心和责任感马上就起来了,所以他出面帮了一诺一把。一诺虽然是老师指定的班长,但是那几个男孩并不服她,相反,昱尧虽然没有头衔,却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因为昱尧有着比同龄人更高的责任心和同理心,责任心和同理心的培养,会让孩子更具备人格魅力。
同理心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并把这一种理解传达给对方的一种能力。
不仅是在学校里,在家庭中,昱尧也是一个极具同理心的孩子,能够体谅大人的辛苦,这和他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纪录片的视角切换到王昱尧的父母,昱尧爸爸提到,在家里,他的主要工作是陪孩子玩角色扮演,父子俩之间的角色扮演游戏还有一点不一样。
“王昱尧扮演老师,我们扮演学生。这样的话,他就会把他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教给我们。”
昱尧妈妈补充到:“在家庭生活中,比如我在扫地或打扫卫生、家里人准备洗菜做饭时,他都会跑到前面来伸手去帮助我们,好像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何洁表示,同理心对儿童的社交和友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些孩子,为什么比较难交到朋友?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可能是他的同理心比较弱,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多跟同伴玩、养小动物来培养他的同理心。
#3
好的友情,是在团队协作中互相理解、传递同理心
在团队协作力测试游戏“蒙眼贴恐龙尾巴”中,小朋友之间也碰撞出了一些新的火花。
画纸上的小恐龙失去了尾巴,需要小伙伴帮忙把尾巴贴回原位,两个小朋友一组,一个发出指令指挥,另一个蒙着眼睛接收指令去贴,尾巴贴的最准确的一组,可以分享小马宝莉气球。这个游戏,考察的是孩子编码和解码的能力,指挥的过程就是编码,贴的过程就是解码,指挥的孩子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清晰地把指令传达出去,贴的孩子要把听到的指令准确转化成肢体动作。
和王昱尧一组的昂米诺无法准确地听懂指令,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往左往前都执行不到位,这让昱尧十分崩溃,开始着急地大喊。
而这种喊叫也吓到了昂米诺,游戏迟迟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因为害怕王昱尧说她,昂米诺也急哭了。
昱尧也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赶紧主动帮助昂米诺。最后,重新调整了方法的两个小伙伴顺利贴好了恐龙尾巴,拥抱着和好。昱尧解释说:“我以为你听不见,所以我才大声喊。”
在这个场景中,王昱尧的认知能力和空间能力比昂米诺发展得更好,但是这个优势却在影响他的发挥,昂米诺做不好让他很着急,这个游戏的过程就是在挑战他的同理心,需要他明白,队友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完成任务有多难。
沈尹婧指出,在合作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放低自己的姿态,体会到对方的状态和能力。
或许是因为王昱尧和昂米诺的不顺利让另一个小朋友产生了畏难情绪,曼可小朋友提出她不想玩这个游戏,不想要小马宝莉的气球。
而和她一组的好朋友小苹果,则顺从曼可的想法,也表示不想玩。
最后,老师让参与游戏的四个小朋友一起玩气球,曼可和小苹果因为没有挑战的勇气,只能在一边看,这也让曼可越来越崩溃,坐在椅子上大哭,小苹果先是安慰了曼可,随后带她去了教室外面。
曼可哭着与小苹果商量再试一次,勇敢挑战的曼可哭着贴上了恐龙尾巴,获得了气球奖励。
在这个游戏里,曼可的好朋友小苹果看似矛盾的行为,一会儿想玩一会儿不想玩,其实,她所有的行为都出于对曼可的在乎,同理心强的孩子,会出于对同伴的在乎,做出与之感同身受的行为,是强同理心的体现。
曼可刚开始说不玩,小苹果就陪着她不玩,但是当她感受到曼可的难过后,就选择出面帮助曼可一起完成这个任务。小苹果的爸爸妈妈也提到,她的同理心天生就很强,在生活中也会照顾弟弟,对她的同理心积累也有帮助。
而正是因为收获了这样一份友谊,曼可也在小苹果的陪伴下,越来越有同理心,在后面的活动中,曼可主动拉起了其他小伙伴的手,鼓励情绪低落的朋友。而这也是家长比较希望看到的友情,互相鼓励、互相陪伴、互相进步。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