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

要不要“超前学习”?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不要忽略心理品质的培养

2022-03-19 15:34:06发布     来源:成长的可能    作者:周歆媛  

  

  专家|周歆媛

  头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究竟该不该让孩子提早学习?这是很多家长的困惑。

  在“内卷”的环境下,很多家长被迫卷入“鸡娃”,虽然在“双减”之后,学科类的培训逐渐减少,但兴趣班的“内卷”又开始了。家长既迷茫又焦虑,常常看到身边的例子很多,有“抢跑”成功的,也有“躺平”成功的,究竟哪种经验才适合自己家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学到后来就余力不足?

  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特约心理师周歆媛在《不可忽视的心理能力——孩子的学习品质》中对孩子的学习品质和心理能力培养做出了解答。

  以下内容根据心理师周歆媛直播内容整理。

  #1

  “超前学习”还是“佛系躺平”?

  家长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家长是否有想过一个问题:“我想培养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有的时候家长很焦虑,陷入一个迷茫的状态,我就会问他:“你想培养的是怎样的孩子?”

  家长的期望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家长的期望可能有以下六个方面:

  ■ 体能锻炼:成长中身体是本钱。

  ■ 艺术特长:会一门乐器,或者画画,特长很重要。

  ■ 逻辑思维:家长更希望孩子学好数理化。

  ■ 语言表达:现在社会需要情商高、会社交、会表达的综合人才。

  ■ 自主学习:有家长希望孩子能自主学习,不用家长催着。

  ■ 兴趣爱好:培养孩子有热爱的事物,找到优势、发挥潜能。

  具备这样六方面能力的孩子是不是就是家长心目中的“完美”孩子?

  有些家长可能对于培养目标想的没有那么全面,但至少会有一条:“学习好”,最好能“自主学习”,这是所有家长的期望。那么,对于孩子的学习能力,家长具体该怎么培养呢?

  在这里,首先分享几类我在心理咨询中常见的家庭类型。选择“超前学习”和“佛系躺平”的不同道路的家长,也发展出了不同的轨迹。有的孩子抢跑成功,一路超前学习,顺利成为学霸,有的反而事与愿违;有的孩子“躺赢”,自然发展也学得很好,也有的孩子确实因“佛系”的教育理念出现了跟不上学习的情况。

  学习能力差距的背后,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我见过很多抢跑的孩子,在“双减”之前,他们真的学了很多知识,对话中,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强,但是上学后出现了各种行为问题。为什么?因为他都会了,他觉得无聊,上课就没事做,扰乱课堂秩序或自己走神。在最该形成学习习惯的阶段没有养成,慢慢地,看似“抢跑”,实际上那些早学的知识没有夯实,到了后期反而就跟不上了,有很多孩子的困境是这样形成的。

  当然,也有“抢跑”后最终成为学霸的孩子。有个爸爸跟我分享,他最骄傲的就是从小给他家孩子认了很多字,是班里识字量最大的,阅读多,一直都是学霸。

  除了抢跑,还有“躺平”类的家庭,不同的孩子出现了适应和不适应两种情况。

  “躺平”的家长选择顺其自然地培养孩子,但是由于家长没有给孩子做提前储备,上学后孩子就跟不上上学的节奏,因此而被频繁叫家长。前两周我就见了一个妈妈,她非常后悔,什么都没让孩子学,导致他现在在班级里就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

  “躺平”中还有一类孩子,刚开始确实跟不上,但是这反而调动了他的主动性,慢慢克服刚开始的不适应。在教育的进程中,所有安排都是有道理的,自我调适后孩子就能跟上,最后一路也走得很顺畅。

  以上这四种情况,抢跑或不抢跑,适应或不适应,其中的变量是什么?虽然孩子有个体差异,但是我们要去找到里面的规律。

  “超前学习”和“佛系躺平”,只是学习知识、技能、特长的方式有所不同,早学或晚学,从孩子长远的人生轨迹来看,只是时间先后的问题。但是,学习效果的好坏,决定性因素并不是学习的先后顺序,背后的本质原因是孩子的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是关乎孩子一生的重要能力,有些家长在学习方法、强度、技巧上拼命找原因,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能力发展。

  #2

  帮助孩子找到热爱的事

  激发孩子的自主性

  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

  1.jpeg

 

  孩子收获的知识、技能、特长,是显性的结果部分,是家长比较关注、且希望有好结果的部分,也是学习的基本目标。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孩子需要不断改变学习方式、加强训练,但是过程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

  孩子学习的动力并非来源于“超前学习”,可能是“超前学习”带来的自信心;也不是来源于“佛系躺平”,可能是“躺平”带来的自主性思考。而这些都属于心理层面的能力。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需要不断有燃料补给的,这些燃料是学习的动力,是形成孩子学习自主性的基础。是热爱、动力、自信、自律等各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不断蓄力前行,但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燃料”。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例子,一个很乖巧的男孩,学习也挺好的,但是五年级开始,他不愿意去上学校了,甚至出现躯体化的反应,有时会抽动,这就是压力和紧张的反应。有时候他会有点强迫,不自觉做一些动作。

  在和他互动时我问他,你以后想做些什么?他说:“不知道,无所谓,我妈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问他喜欢什么,他也不知道。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的知识技能特长都没问题,从小很乖,爸妈报的兴趣班,老师讲的课,都努力学进去了,但是他没有动力,也没有热爱在里面。他可能很自律,但是其他部分不够,自律燃烧尽了以后缺乏其他部分补给,就遇到了困难。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视频,一个被“鸡”大的孩子说了一句话让我特别感触。他说:“我确实被‘鸡’上了人大附中,‘鸡’上了常春藤,但是在过程中我从来没有想过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个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可能知识技能特长都很好,但当他回归到“自我”的部分时,他的迷茫是很让人心疼的。

  现在的大学生中有一大部分“空心病”群体,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找到做一件事的意义。而这种心理能力的引导,需要从小就开始重视。

  我想跟家长分享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上面的蓝色部分很重要,我们确实需要关注结果。但是潜在的心理能力也是需要家长去重视的。

  我想,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在他们热爱的路上。当然,也不要着急,我们今天先开启一个视角,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品质。

  #3

  从现在起关注孩子发出的信号

  孩子发出的信号,你接受到了吗?家长可以先给自己做个测试。

  1.你会常常关注孩子的意愿吗?

  2.你会常常关注孩子的目光和眼神吗?

  3.你会常常关注孩子的表情和神态吗?

  4.你会常常关注孩子活力状态和投入程度吗?

  5.你会常常关注孩子的沟通合作水平吗?

  6.你会常常关注儿童的行为动机吗?

  家长可以通过自测,来判断自己平时是在关注还是忽略孩子发出的种种信号。

  有的家长说,孩子天天爱玩泥土。孩子爱玩泥土的背后有哪些行为动机,家长是否思考过?有时候,不是家长不愿意给孩子心理支持,而是当家长特别注重结果的时候,就不容易发现孩子在过程中发出的潜在信号。这些非语言的信息,甚至需要家长去感知,用心体会。

  我接触过一个三年级的抑郁孩子,第一次互动时,他说:“我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觉得活得很没有意思。”他喜欢打游戏,但是家长又不让,后来他在互动过程中就画画,画完以后他会跟我讲,讲的过程中你能感受到他的眼神在发亮,神采奕奕,他会把他脑海里的故事都画出来。我就告诉他,其实你特别会画画,你不喜欢画画吗?他说:“我妈觉得我画的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样其实他即使擅长,也觉得自己是不好的。

  所以有时候不是家长故意这样,可能是本能的觉得:“为什么你就要画游戏呢?”画游戏能有什么结果?家长更关注的是结果。尤其是有些小男孩就喜欢暴力的、黑虫之类的画面。家长很难接受,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有热情的,当家长慢慢看到孩子的闪光部分,给予孩子支持,孩子的力量和优势就被调动起来,后来这个孩子也越画越好,也开始展现出热情和兴趣。

  如果之前家长没有关注这些信号,也不要焦虑,从今天开始关注也可以,而且,也不是要求家长时时刻刻关注,毕竟家长也有疲惫的时刻。当我们脑海里有这样的意识,在后续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就会多一点注意他发出来的信号,对孩子的理解就会更多。

  Q&A

  问:幼儿园期间,家长应该以灌输知识为主,还是培养习惯为主?

  周歆媛:学习是一个特别大的词,不是狭义中的学习某一种知识,而是从小宝宝出生开始,通过和其他人的互动,就在体会、觉察世界。

  知识类的学习,可以根据年龄发展稍微做一些启蒙和铺垫,如果孩子的逻辑思维发展没有到一定年龄,过早学习也没意义。《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提到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到了学龄期,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稳定,各方面的记忆力、理解力得到一定锻炼,是最合适的。

  早一点训练,比如太早教他1+1=2,看上去孩子是会了,但他可能只是动用了记忆力,并没有逻辑思维。家长可以带孩子感知世界,玩桌游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感知大自然,讲讲四季是怎么回事,从这些方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