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类教培产品设计的关键点。

什么是考试类教培产品的Key Point?

2020-01-02 08:59:30发布     来源:半杯白酒    作者:半杯白酒  

  转载:半杯白酒

  作者:半杯白酒

  大家好,我是半杯白酒,这是我的第七篇文章。在之前的《教育产品设计的四个框架性原则》一文中,我第一个提到的原则是“用户定位原则”。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产品设计的重心也是不同的。今天讨论下考试类教培产品设计的关键点。

  我经常和学生讲,考试考得不是你会不会,而是你熟不熟,这点产品设计者也是应该明确的。其实学习本身并没那么痛苦,但“从入门到精通”的过程中需要的大量的重复训练,这个过程是很多人坚持不下来,或者效率很低的。所以,除了少数有较强自制力和目标感的学生(这部分是学而思培优的客户),对大部分普通学生来说,只能改善其学习内容(课堂针对化的讲授)的产品是不足以使其达到提高考试成绩(注意,不是学会)的目的的。考试类教培产品设计的关键点,在于改善学生学习行为。

  改善学生学习行为,有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只有不爱学习的学生才需要改善学习行为。特别不爱学习的学生是少数的,大多数学习行为有问题的学生是一种“假努力”的机械、被动、低效学习状态。内部开会谈到这点,我们有老师开玩笑说,感觉确实有很多学生,努力程度把他自己都感动了。第二个误区是,改善学习行为主要靠监管。监管很重要,这是公立学校很重要的管理方式,但是教培机构是没有如此强的强制力的。

改善学生学习行为,应该从三方面进行:

  1. 建立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目标管理指标和标准

  第一个关键词是目标管理。所谓目标管理,就是把最终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子目标,对每个子目标进行逐一突破。很多产品设计者是没有目标管理的思想的,他们是过程管理的思想——监控每一个动作,以确保最终目标达成。所以很多机构特别爱让老师交各种截图、录音、表格,开晨晚会,但效果并不好,因为团队大的监控难度很高,而且容易引起团队成员情绪抵触。(注:并不是说一个表格都不能交、一个会都不能开。关键是看管理动作的目的是监控落实还是总结提升)

  第二个关键词是指标和标准。这个指标和标准,一定是反应学生的输出的质和量的,这点非常关键,很多人理解的不够深。学是输入,习是输出,重复输出一定比重复输入的效果更好。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打车去火车站,你可能10次都记不住路(司机给你输入路线信息);但如果你自己开车去火车站,你3次基本就记住了(你输出路线信息)。我自己常用的输出指标是上课笔记的质和量、作业的质和量、错题整理的质和量。质指每项任务的打分,量指每项任务完成率。有人可能感觉,说了半天,没什么新意啊?因为学习原理在人类进化这几万年本来也没什么变化啊。量子速读有新意,你信吗?

  2. 明确教师情感作用路径

  很多人都会说,教育行业,教师的情感因素很重要。为什么重要?如何发挥作用?在哪个教育细分领域发挥作用更大(在线教育的短板就是教师情感因素,想清楚这点能够有效避免踩很多坑)?如何强化?很多人是没分析过的。在考试类教培产品设计过程中,要明确教师情感作用路径。

  第一是教师形象设计。我常讲如果学生不崇拜老师,那么他很难和这个老师学好。当然这话是有些武断的,教师形象可以是多元的,可以是亲切的,也可以是负责的等。教师形象设计的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情感上,这种信任情感是教师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特有的,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推荐个老电影,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我感觉人对机器产生感情比机器对人产生感情还难)。自带光环的老师,如名校毕业(学而思开新城市必用高学历老师打头阵)、人格魅力极强(所以有老师爱吹牛逼)、知识底蕴深厚(最初一代新东方海归名师),当然更加容易建立成功的形象,但这并不代表普通老师不能做到,普通老师有普通老师的办法,就是靠沟通。很多时候没做到,是因为没意识到这点很重要。

  第二是行为改善引导。在这点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究竟要改善什么,如自己的笔记问题在哪,为什么盲目刷题效果差,怎么样的错题整体才是有效的。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行为问题是不了解的。了解自己是改善行为的第一步。学生要清晰了解改善自己行为的“主轴”,形成自己的“学习价值观”——类似的道理,为什么每个公司都要把抽象的公司价值观明确化,具体化?背诵价值观条目虽看上去蠢,却是随时对自己行为纠偏的“主轴”。

在老师的引导过程中,非常多的学生会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认同,或假装认同,这是非常正常的。学习知识本身都是慢的、低效的,更何况更难的改变行为呢?但是这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要做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很多老师关注授业(上课),关注解惑(答疑),但是从来不关注传道(改善学习行为)。殊不知传道才是从底层上解决学习问题。

  第三是阶段目标适应。学习行为改善不是一步到位的,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所以,应该给学生设定阶段性目标,并刺激学生逐一完成。举个最常见的例子。有个老师的作业提交率很低,他的反馈是,学生没时间。其实“没时间”大多数时候不是理由而是借口。如果机械重复“这次一定要完成作业”,便成了没有用的废话。更有效的做法是,给学生设置找不到借口的阶段性目标,并督促其完成。比如,别人做20道,你做前三道就可以,10分钟就可以完成;没时间?少上个厕所就有时间了。有老师可能觉得“写三道题没什么用啊”?写几道题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开始走在了改善学习行为的路上。

  3. 构建群体性学习环境

  学习行为的改善不光是靠老师的作用,环境的影响也很大。这点大家都理解就不展开讲了,就强调一点:环境中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实质的因子,不是物质的环境如教室、校区,也不是一个个没有任何关联的人员,而是有情感交流的同学。所以,在线教育通过强化社交过程构建群体性学习环境是正确的思路,但是一定得是熟人社交才有效果。很多大班在线产品为增强社交属性,采取的形式是组建小班,但在刺激小班成员情感交流方面普遍做的不好。(我还见过一个奇葩的ai伪直播产品,为了怕学生孤单,把学生自己的头像放上去和自己一起学。这tm简直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课堂体验了)

  以上是对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一些建议。可能大家看完了并没觉得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新东西,不奇怪,人性不变,教育原理不变。其实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已经在日常的工作中践行上述思路了。但优质的教育产品不能只靠老师自己的经验积累的,如何将上述思路“产品化”是每一个传统机构教学负责人和网校产品经理该思考的。比如网校学生聊天框真实头像重要不重要?比如机构老师和学生家长沟通的“主轴”是什么,如何考核沟通的阶段性效果?类似的细节很多。

  另外关于技术应用对教育的改进,很多人其实是走在了错误的路上。教育产品兜来转去绕不过“人”这个因素,一味想用技术弱化“人”在教育中的作用一定是错误的。如何用技术加强、标准化“人”在教育过程中某些不可或缺的作用,才是值得思考的。

  最后想对年轻老师提一些建议。已经参加工作不代表入行,对自己的职业属性不明确,干多久也是门外汉。老师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理解,我想用一个篮球队的例子说明一下我的想法:

  1. 经理型老师。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上课,输出内容,其他的事情和自己没关系,觉得自己教了学生会不会是自己的事,不想对结果负责,和学生也没有太多情感粘性。经常有老师说“上课学了就有效果”,殊不知“学会”和“达到考试标准”是两件事,学生在学校学6个小时,你再给他加2个小时,8小时能比6小时效果能好多少?

  2. 陪练型老师。认为除了上课,更重要的是全方位、饱和式服务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比如纵容答疑(学生偶尔、有目的性、主动思考过后问一些问题是值得鼓励的;高频、盲目、机械问问题是思维懒惰的表现,需要帮其调整而不是纵容)、盲目加课(没事就爱给学生加课,即使占用学生写作业时间也在所不惜)、低效信息推送(盲目给学生发题,发视频等各种材料,也不管学生做不做)。这个类型老师出发点有两个,一个是销售心理——做了这么多,学生家长总要感动、然后续班吧?二是思维惰性,只在自己能控制的学生输入环节上发力,却不想不确定性更强的学生输出环节上如何改进。这类老师可能觉得自己也能“以量取胜”,6小时学校学习+2小时上课学习+n小时课后辅导。但是其实这个n是占用学生的“输出”时间,是效率很低的。

  3. 教练型老师。6×2=12.不懂的回去再看10遍灌篮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