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来到目前已经有超过6000名技术研发和教学研发人员。

杨松帆:未来五年,好未来每年会投入上亿资源做AI技术研发

2019-12-06 11:54:19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孙颖莹  

  多知网11月25日消息,在GES2019未来教育大会的群访环节,好未来集团AI工程院负责人杨松帆就当前好未来AI开放平台对教育行业、好未来其他业务如何赋能,以及当前的AI落地新成果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核心观点:

  1.好未来在教育上研发上投入很大,到目前已经有超过6000名技术研发和教学研发人员,年均研发经费超过10亿元。我们有400人的团队规模做AI相关的研发。好未来在未来的五年内每年都会投入上亿的资源来做AI研发,并且每年投入量会逐渐增加。

  2.对整个教育行业,开放平台的赋能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希望把AI的能力对外进行开放;第二,希望让更多的AI研发人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第三,希望AI用在教育的情况下可以共建标准化的接口,或者是AI的使用范式;第四,我们未来想把我们的基础设施开放出来,降低教育行业的AI研发门槛;第五点,我们还希望开放一些教育的业务场景,让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参与整个产品升级的闭环。

  3.在好未来内部业务上,开放平台会重点赋能三个业务形态:大班直播,线下双师小班AI,还有线上的AI互动课。

  4.当前,AI互动课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的内容从原来单向的传递变成了双向交互;第二,在商业模型上,老师和互动的服务边界更宽;第三,我们通过教学过程看到,学生很喜欢这样互动式的教学。

  

  以下为访谈实录(经多知网编辑整理):

  

  提问:好未来承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目前进展如何,有哪些新的技术探索和突破?

  杨松帆:这可能算是今年国家层面对于好未来探索AI这么多年之后的一个褒奖,认可了好未来过去的成果,同时我觉得科技部批准依托好未来建设智慧教育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这件事也是对我们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好未来在教育上研发上投入很大,到目前已经有超过6000名技术研发和教学研发人员,年均研发经费超过10亿元。我们有400人的团队规模做AI相关的研发。好未来在未来的五年内每年都会投入上亿的资源来做AI研发,并且每年投入量会逐渐增加。

  在资源投入下产出有了前期的保障,我们希望未来不管是学校还是机构,亦或是教育行业的从业者,不管是内容研发人员还是学校学科运营人员,都能通过我们的开放得到赋能。

  我觉得赋能有这么几个大的阶段。

  第一是希望把AI的能力对外进行开放,AI开放平台开放了超过30项AI能力,对方如果是一个公司或者是一个学校,如果有相关技术人员则可以通过调用我们的API接口,直接享受AI的赋能。

  第二,我们希望让更多的AI研发人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所以第二步希望把其中一些可公开的数据在脱敏的情况下以任务的形式发布出来,这样可以把我们当下解决不了问题,或者是对整个行业的未来非常重要的问题开放出来,让全行业参与。我们在过往的探索中,确实发现了有一些问题靠一个或者几个公司单打独斗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合作共赢。

  第三,我们希望可以共建标准化AI应用接口,以及共建AI的使用范式,如果没有这两者,很容易出现技术的误用。

  第四,我们未来还希望能把我们的基础设施开放出来。基础设施包括了我们的AI模型的训练平台,比如说数据的标注平台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业界都一起来做教育+AI,降低AI研发的门槛。

  第五,我们还希望将一些业务场景开放出来,让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参与整个产品升级的闭环。

  以上提到的五个步骤,目前重点在第一阶段,并且以及开始往第二个环节探索,我们未来会按照这个方向,逐步的深化AI开放平台的工作。

  

  提问:开放平台现在关注的重点领域是什么呢?

  杨松帆:我们从两个视角两个看。一个是从AI技术的视角,目前在AI开放平台上的技术包含语音的识别、评测、合成,图像识别,物体的跟踪,语义分割,以及机器学习的一些能力。

  另外就是从教育环节的视角看,目前我们主要的发力点是授课环节,比如线下AI课WISROOM,在线的AI课,直播大班等业务,AI开放平台重点关注这些业务板块中的授课环节。现在有一些探索,但我觉得还有很多价值需要深度挖掘。

  再比如说课后的环节,课前的内容生产,师训环节或者是招生、学科运营等环节,我们可以看到AI也有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但是由于行业发展的规律,集团的战略,和业务当前的优先级这三个客观的因素,我们会尊重这些底层规律,综合考虑,来制定AI的战略。

  

  提问:在赋能整体行业之外,您能介绍一下好未来开放平台对好未来其他业务的赋能,比如说您提到的大班直播或者是线上线下双师。

  杨松帆开放平台的节奏是“两步走”。

  “第一步”是找到自己业务里最痛的痛点,首先去尝试解决它。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这是一个行业普遍的痛点,我们当然非常乐意把这个技术和认知分享出来,帮助整个行业。但这个的前提是尊重行业和业务的发展规律。

  因为好未来内部的业务形态非常全,线下、在线;大班、小班、一对一;面授、双师、AI课等等,不同的业务形态在各自的发展阶段中,对AI的诉求各不相同。

  所以我们会分级进入,当然会有侧重点做AI集中化的赋能,刚才提到的线下双师小班AI,和线上的AI互动课,在线直播大班这三个业务是工程院当前的三大重点。

  每个业务形态各自的需求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说在直播大班里,我们会更加围绕老师在上课直播的时候做赋能。大班直播时,如何实时的了解到学生的反馈,并且及时地做出授课调节,同时进行个性化关注,是我们看到的非常难的话题,我们也投入了许多资源来尝试突破。

  第二个就是线下的AI小班,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材版本,再加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虽然目前AI课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从数据上看来,略好于传统的面授模式;但是规模化的解决因材施教,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同步开始的是AI的在线互动课程,大家当前更加关注如何让内容的课程内容多样化、智能化,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提问:AI互动课在今年下半年是非常火的概念,因为它跟传统的录播课相比,在教研、交互、技术方面都有突破,实践看来,您觉得当前的突破点在哪里或者是难点在哪里?

  杨松帆:这是教育在技术加持下,必然出现的业务形态,它有非常多的优势。第一个优势是因为AI的技术,让教学内容能从原来单向的传递变成了双向的交互,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飞跃,让我们能尝试探索学习本质。

  第二个优势是在运营规模上,由于内容可以提前准备,使得这种业务模式可以服务更多的客户,老师的服务边界和互动内容的服务边界都更加宽广。

  第三,我们看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都变得更好。学生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模式,参与度更高。我们原来认为,只有年龄偏小的学生才更愿意参与这种AI互动式的学习,但是我们通过实际数据发现并不是。所以这是从三个大方面看待这种新的产品形态。

  其实互动AI课面对的挑战还很大,目前的形态远远没有达到我心中的AI互动课的水平,我自己对它有更高的期望和规划。比如说当前很难针对学生的掌握度、兴趣、心情和性格等等数据,做出特别个性化的授课调节和反馈。

  未来,我觉得在内容上也可以有一些尝试,当前AI课的供给还是偏少、偏单一,我们希望它变得多样,供给侧的资源进一步丰富;同时,我们会用AI让内容生产变得更加可规模化,并且内容变得更加智能。

  

  提问:好未来也有许多关于学生数据,好未来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和其他公司的做法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杨松帆:我们会把如何使用这样的信息摆在第一位。我们会和老师们展开充分的探讨,我们会非常尊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和老师为中心。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在AI上的探索都是为了赋能老师,赋能学生,让老师教得更好,让学生学得更好。

  举一到两个例子吧,比如WISROOM智能课堂。我们发现直播双师的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喜欢,并且缓解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但是我们发现,教学运营在规模化时,存在着巨大瓶颈,要让成百上千个不同地区的学校同时开班,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用提每个地方的内容的需求都各有不同。

  基于这个点,我们就去思考AI到底可以做什么,是不是可以把教学内容用AI做一些帮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屏幕中的传授知识做AI化的处理。我们认为老师在传递知识的时候,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动态。传递知识时,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和反馈,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所以我们再去思考,如果我们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老师教得更好。通过一些小的实验,我们发现,当AI教学回归课堂,让学生在智能课堂里可以举手回答问题,参与互动,AI老师可以调节授课的内容,会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于是,我们给到学生参与交互的界面和终端,比如说学生通过举手,回答问题,答题器选择等等反馈,AI老师可以让学习的体验个性化;一些是针对不同班级的个性化,一些是针对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这可能是我们做AI时候最区别于其他企业最大的不同点。

  

  提问:AI时代对未来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杨松帆:这次AI的浪潮和历史上前几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是差不多,确实可以带来全行业的进步,不仅仅是教育行业。我们也非常期待教育和AI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产品形态,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新的人和机器的分工。

  相反,挑战可能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当科技背景的伙伴和教育背景的伙伴在合作的时候,由于语言体系不一致,导致资源没有投入到高价值的地方,做了很多事情,而价值没有发挥出来。

  第二个大挑战就是技术的误用。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但是使用技术的人,经常容易拿不准火候。我经常担心,在没有搞清楚教育本质和当前教育发展的规律,科技的从业者盲目追求经济上的收益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和伦理事情。

     更多消息请戳:GES2019未来教育大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