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更名,洋葱正式从过去的小步慢走,进化到了加速快跑。

洋葱数学更名“洋葱学院”,向规模化迈进

2019-12-05 10:41:24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孙颖莹  

  文|孙颖莹

  12月4日,洋葱数学召开发布会。宣布正式更名为“洋葱学院”,这意味着洋葱今后将以一个全学科、全年龄段的K12综合品牌在在线教育赛道驰骋。

  与此同时,发布会上还公布了洋葱学院的全新品牌视觉形象,包括LOGO和品牌IP形象。

  “我们本身定位的是人机交互,那就要坚持大众市场,如果还盯着一小撮人,那这事儿没法做下去。”洋葱学院联合创始人兼CEO杨临风曾对多知表示。

  当前,洋葱主要涉及C端和B端两块业务,C端业务营收大约占到公司整体业务七成以上。官方数据显示,洋葱现已拥有超过3000万学生、95万教师用户,遍及全国2800余个区县的19万所中小学校。学生课程累计学习时间超过25亿分钟,累计习题练习次数超过13亿次。

  伴随着更名,洋葱正式从过去的小步慢走,进化到了加速快跑。

  从“数学”到“学院”,向规模化发力

  洋葱数学更名了。这个名字,洋葱内部已经讨论了一段时间。

  “大家就是集思广益一些名字备选,然后跟用户去做一些互动,看下学生家长都喜欢什么名字。”杨临风曾对多知表示。

  有趣的是,洋葱内部觉得好的名字到学生那里,发现用户并不买账,反而有些觉得学生不一定会喜欢的,但用户却很喜欢。

  显然,学院这个名字,就是一场“火星撞地球”的相遇。

  伴随着更名,洋葱已经表达出了其不再是单一品牌的声音。而这,也就成为洋葱实现用户规模、业务体验自然增长的重要路径之一。

  洋葱也的确加速着扩科、扩年龄段之路。之所以将扩年龄段也位列在此,是因为对于杨临风来说,即使是数学学科,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课程体系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下文将统一称为扩科)

  但“隔行如隔山”,扩科岂是易事。

  为此,洋葱于一年半前搭建出了一个课程中台,这个平台总结了洋葱内部的案例培训、体系化的教研流程、扩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等。扩科的过程可能会踩什么坑、流程怎么设定、团队怎么搭建、周期如何安排,都可以通过这样一个中台,进行借鉴和复用。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洋葱基于过去物理扩科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扩科流程。杨临风曾在采访时对多知表示,扩科的逻辑很简单,最核心的就是要定位清楚。

  这种定位具体包括:这个学科到底要讲什么,讲的难易度如何选择?要先解决用户哪个层面的问题?如果洋葱介入,洋葱能做到的差异化优势体现在何处?从哪个学段开始做,多长时间把这个学段覆盖,给何种用户去使用?

  “我们大概花了小半年的时间把这个定义想清楚。一旦定位完了,进入到量产阶段我们就轻车熟路了。”杨临风曾表示。

  在这样一个中台做支撑的前提之下,洋葱在已有的数学、物理学科的基础上,于今年一举推出语文、英语、化学三门学科课程,其中语文、英语都分别研发出了200部左右的视频。

  

  这个速度对比之前平均两个月制作一节视频课程的速度已经有了明显提升。但这背后,是这支团队将近6年的准备。

 

  加速背后的坚守

  “我们从来没觉得只能做数学这个学科,从一开始我们定的就是要做K12所有学科的所有学段。”这是杨临风创业之初就想得很明白的话。

  为了这一天,洋葱整个公司已经暗自准备了接近6年。

  在过去的岁月里,洋葱经历了几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其一,确定人机交互的产品形态。以数学作为切入点进行落地实践,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初中数学的大部分课程内容,以及背后教研体系的搭建;

  其二,验证用户对人机交互学习模式的需求。主要动作是补齐初中数学所有课程视频,满足学生用户对于学科知识完整性的需求;

  其三,跑通商业模式。洋葱于2017年初探商业化变现,将课程分为免费和收费两部分,也是在这一年,洋葱第一次迎来规模化营收,此后营收呈指数级增长态势。

  这些重要的阶段,都成为了洋葱过去铸造的内功,成为了其加速奔跑的稳定器。

  但加速中,洋葱也面临保证动作不变形的问题。

  以每个知识点视频背后的教研逻辑来看,洋葱教研团队会顺着该知识点追溯到整个学科的源头,梳理该知识点在章节下、学期中的位置,以及在这门学科中的位置。之后,教研团队还会再根据该学期中这门学科各知识点的重难点程度进行拆分,拆分过程中又要确定需要讲多少个视频,每个视频的重难点如何平衡。

  在这些步骤通通走完后,才能进入视频制作环节:写文案、评课、把文字语言转成图像设计、设计分镜。整个制作环节如同在拍摄一部微电影。

  但这远不是结束。自课程录制结束到推向用户,洋葱还有一段漫长的品控过程。

  上线之前的品控先于用户体验进行,所以难度也较高,主要依托的是洋葱本身积累的经验以及过往收集的数据,这也是洋葱核心壁垒的体现。整个过程会细到每句话的语速、句子的主谓宾如何排序、句子的长短等等。

  上线之后的品控则主要参考两个指标:一种是基于行为数据来判断。例如用户在视频观看过程中的反应时间、准确率、进度条拖拽等等;另一种则是基于结果来判断,通过用户视频学习之后的练习答题情况进行追踪。

 

  以学习者为本,将学习主动权给学生

  2013年底,杨临风、朱若辰(洋葱学院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教育官)、李诺(洋葱学院联合创始人兼CTO)在其发起并运行的“阳光书屋乡村信息化教育行动”公益组织之外,联合成立了一家商业公司,即洋葱数学,也就是今天的洋葱学院。

  成立之前,团队思考了两个关键问题:以什么样的形式介入?切什么学段的什么学科?

  前者的思考逻辑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在不同地区都是高度统一的,要想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取得成效,教授的方式一定要改变。硬件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有能支撑学生自主学习的软件,让他们在缺少师资的情况下也能学好。

  后者的思考逻辑是:大部分学生面对抽象难懂的数学学科都会产生较强的厌学情绪,数学学科的优秀老师稀缺问题也更明显。此外,在学段的选择上,相对于小学,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自驱力及掌握互联网新设备的能力;相对于高中的明显高考导向和应试需求,初中学生选择洋葱的人机交互模式会更容易;在内容上,初中这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学科内容已经相对复杂、对学生可以构成一定的门槛,学习具备挑战性。

  思考之下,洋葱团队得到了结论:采用人机交互,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学习路径,将学习过程量化;不依赖师资,形式设定为短视频,做轻学习内容,将知识点碎片化、颗粒化,并将起家学科确立为初中数学。

  这个过程中,杨临风很清楚要坚守的一点: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也是在当前AI互动课风口吹起之时,杨临风认为洋葱的壁垒所在。

  洋葱内部也在实践着这一理念。

  在外在的形式上,为了更贴合学生,洋葱的课程设计中,学生不需要约课,不需要被动听老师讲,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需求,在自己需要的时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非会员用户来说,体验试听课的门槛也很低,以洋葱的初中数学课程为例,用户依旧可以免费观看一半左右的课程,包括基础课和提高课。

  关于更深层的东西,洋葱也在迭代。

  目前,洋葱的产品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蜘蛛网式的学情分析,每个维度都有对应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学生每个知识掌握的情况都可以得到数据化的体现。细致到每个章节的课程里,学生还可以知识点需求,自主选择想要观看的视频片段。此外,洋葱早些年间成立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也在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譬如,可以根据诊断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推送,这点主要体现在课程视频和习题方面。

  不过,我们也很清楚,不论是扩科、还是更名,对一个公司的发展来说,在谋求新机遇的同时也暗藏着挑战,甚至会令公司自身优势业务受到影响。坚守住内容,将内容做出自己的门槛,方可成为一家公司长久保持欣欣向荣之道。(多知网 孙颖莹

  注:部分素材援引自多知网出版书籍《变革与新生》、即将出版书籍《培训行业这一年2019》

  相关阅读:

  获3亿元D轮投资,“百分百无人辅导”的洋葱不再只做数学

  探营洋葱数学 | 为什么说教育公司里这家具有硅谷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