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网11月20日消息,在2019学习力大会上,新东方CEO周成刚援引近年留学领域的几大趋势后,详述了通过近年对国际教育的考察而引发的思考。
主要观点:
1.国际教育是全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2.学习的定义以及技能的要求在发生变化,要求中国要跟国际接轨。
3.面对国际教育,既要学习借鉴,也要进行创新和批判性思维。
4.创新是想出所有方法,批判性思维是找出最好的路径。
(新东方CEO周成刚)
2009-2018:出国率与回国率逐年攀升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面,中国在走向世界的一个最简单的数据。这是2009到2018年中国留学和回国的人数,每年都在上升,可能稍微有一点起伏。在2018年留学人数达到了66.21万人,也就是每年会有超过65万的人走向世界各国,绝大部分走向发达国家学习交流。所以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面,回国的留学生也是与日俱增的,回国率最高的一年达80%,出去100个人,回来80个人,这些人大部分参与了教育行业的创新创业。这说明国内的土壤越来越成熟了,国内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2018-2019:国际学校增速迅猛
2018年和2019年中国国际学校的类型数量的增加是不可思议的。这些国际学校都在中国,公立学校的国际部,还有纯外籍人员(有国外护照)的,比如北京的京西学校。还有一部分就是民办的双语学校,更多的是培养孩子去留学,而民办双语学校的占比很大。国际学校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状态,背后就是全球化必然的结果。虽然这几年因为美国政策的不稳定,因为美国校园的安全问题,导致赴美的中学生在下降,但国际学校弥补了这种缺憾,既可以让人享受到国际学校的教育,同时也脚踏实地在中国的大地上双语兼顾,所以,国际学校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当中变得无比迅猛。
留学专业多元化,商科不再独占鳌头
根据刚刚发布的2019美国《开放门户报告》数据,到美国去的本科生,基本持平和略有下降,到美国去的研究生略有上升,所以总体还有微弱的上升趋势。但是,相当一部分原本打算去美国的,今年都去了英国和其他国家,所以今年出国的总人数应该还会持续地上升。去美国留学选择最多的前十大专业表明,商科不再独占鳌头,专业选择多元化,工程、工商管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等。数学与计算机科学这几年发展蓬勃,与高科技是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物理与生命科学、美术与应用艺术、卫生专业、强化英语、通信与新文学,多元化的态势在不断展开。
归国留学生的第一选择是投行,最大落脚点是教育行业
归国留学生的第一选择,大部分想去投行,结果去的最多的是教育行业。国内的人口红利、传统教育观念、对教育的重视、渴望走向世界的心态,都让人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与机遇。归国留学生最大的落脚点是教育,也让大家更有信心,会招到最优秀的人才参与教育行业。
海外特色学校考察
过去的七年时间里,周成刚每年都会去某一个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做教育的考察,累计走了20万公里,20多个国家,200多所世界名校,采访留学生、招生官、教授、校长等超过500次,这些也不断带给他更多的思考。
芬兰在上世纪就开始了教育彻底的改革,最开始是在赫尔辛基的罗素高中发生的。芬兰只有500多万人,但是其教育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芬兰的高中生已经没有必修课了,几乎全部由选修课模块组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持久地朝着某一个领域发展,因为他们坚持着,第一要普惠大众,第二是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第三是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价值。社会需要不同的人组成,这些国家的影响全世界的产品,是比中国要多的,其中的原因不在于人口优势,而在于创新与发明。芬兰的教育是永远在变,永远在革新,要真正找到让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路径,但是这个非常不容易。
其实中国的家长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因材施教、按照兴趣培养的好处,而是一直被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冲淡了。他认为,至少有三个方法才能改变现状:
第一,从国家政府到媒体,都要有一种宏观上的价值观的引导,就是必须要树立价值观,也就是什么样的东西是正确的、什么样的东西是好的。
第二,社会上要有配套的学习资源和路径,大学的分工是不同的、科研是不同的、使用是不同的,他们的分工不同、职业技术学校也是不同的,关键是这些人毕业以后要得到公平的分配制度。
第三,社会背后要有一个强大的福利体系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当前面的生存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整天想着素质教育的时候是不容易实现的。
周成刚采访过日本的大学。比如日本最自由的大学京都大学,它出的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东京大学多,是日本科学家的摇篮。京都大学比较破旧,但它最重要的就是思想,读七八年的本科都可以,学校希望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日本在上世纪提出在未来的50年要获30枚诺贝尔奖,结果刚刚过去了30年,每年一个诺贝尔奖。所以,日本的科学家和这些学生,能够静下心来专注做他喜欢的事,这就是国际教育给国人的启示。他认为韩国的大学“潮”、日本的大学“稳”、新加坡的大学永一直在“求新求变”。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亚洲排名前几位。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陈永才教授提出的观点是要终身学习,现在的很多知识和技能,差不多五年更新一次,所以新加坡对所有新加坡人提供免费终身学习的可能。五年一次的话,未来的五十年职场,差不多就要进行十次的革新,一定要学习。更有意思的是,陈永才毕业于新加坡的一所中学,这所中学也是李光耀当年读的中学,是新加坡第一中学莱佛士书院,这个学校也是普普通通的,但其副校长说:“最炫的是思想,而不是高科技,因为人的思想是很难超越的。”
要辩证对待国际教育
为什么都在关注国际教育?有四方面的原因。
1.国际教育是全球化深入的必然结果,全球化就是一句话——国界越来越少了。举行世界级比赛,就要懂得世界游戏的规则,而不是自得其乐。全球化打开了这个大门,便再也无法关闭。
2.国际教育也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延伸。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坚信教育是可以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的。当个人生活改变的时候,才会有更大的担当和勇气去改变这个世界。所以,从古至今,无论是科举考试,还是学而优则仕,或者是今天的教育改变命运,教育科技改变国家,都是一个道理。
3.学习的定义以及技能的要求在发生变化。现在的知识定义也在发生变化,过去高考的时候死记硬背的那些概念、定义、时间表,并非真正有用。中国成千上万的人学了奥数,但是没出几个数学家。这背后是实用主义的思想。这样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态度,所以中国真正认识科技的态度的时间并不长。
4.发达国家代表了世界的先进生产力。所谓的先进生产力就是,当别人做得比自己好,自己就去借鉴和学习,有一天中国比别人做得好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到中国。
国人习惯借鉴,但是缺乏创新,可只有创新才有可能超越,借鉴和模仿永远只能跟随。所以国际教育能够给人们带来全球视野,带来更多的跨界优势。当然,走出国门不是唯一途径,但是世界正在全球化,所以孩子学习国际化,这是肯定的。参加国际比赛,就要懂得国际比赛的游戏规则,要理解别人在思考什么,为什么他们走在前面,他们已经走到了哪里,才有一个十字坐标,才知道自己跟别人的距离,才能知道怎样追赶和超越。
周成刚认为,国际教育中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举例来说,二者的区别在于,想出办法去达成目的,是创新,而在所有的创新办法和路径里,找到最科学、最合理、最好的路径,就是批判性思维。创新是能够头脑风暴想出所有方法,批判性思维是找出最好的路径。有了这些,才会走得更直,走得更好。尽管他走过很多国家,但像国内传统的教育方式,比如手要放在背后听老师讲、上课不准说话,老师画重点,单向式的教授、背答案等这样的方式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当中,已经几乎没有了。
他认为,尽管新东方是从英语培训起家的,但说不定有一天英语就不需要学了,人工智能有可能帮全世界解决100种语言,那日常的交流就差不多了。这说明知识的定义在变化,学习力、批判性思维要无限提升,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全球视野更多的带来的是跨界的优势,创新的批判性思维,更多带来的是独立人格和担当的意识。独立人格有很多东西作支撑,比如思想的支撑、经济的支撑、价值观的支撑,这些都是教育应该授予学生的。只有当培养出来的孩子有了独立人格,勇于挑战权威,才可能有更多的创新。不然一味借鉴和模仿是可以减少试错成本,但是永远不可能超越。有了独立人格,有了这样的素质以后才会有担当,才会看得更远,走得更久。
近年来,周成刚发表了一些观点文章,比如《实现自我价值的有益选择》、《名校梦想陶养济世情怀》、《中国的留学生计划怎么失控了?》等。在他看来,如果想学最好的东西,但又忘记了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也就不可能让自己的学习成功。无论在什么地方,成功都不等于把孩子送进了华尔街。
回顾中国过去的国际教育和走向世界之路,没有一次不是和社会的落后与前进息息相关的,所以国际教育某种程度上也在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改变和进步,这也是过去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如此重大成就的重要佐证。
最后,周成刚援引一位留学生的话作结:“很多人都会问我出国五年到底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我告诉你们,最重要的不是英语不是文凭,对我而言就是两样东西,一种是把我放到任何国家、任何我谁都不认识的地方,我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另一种是名车豪宅也动摇不了我愿意每天坐公车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而我认为这两样足以让我受益终身。”
周成刚认为,这段话表达了两个概念。第一,掌握了一种方法和路径。这对教育、科研、创业、创新都是有启示的,掌握了怎么生存下去的能力。第二,会胸怀目标,不断走下去,最终实现目标,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