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春风让职业教育赛道变暖意融融。  

九年只做了这几件事的慧科,凭什么身价超70亿元?

2019-06-26 10:56:18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余甜  

  文|余甜

  今年算得上是“新职业教育年”,政策的春风让这个赛道变暖意融融。  

  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改革要求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同时,国务院还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

  政策鼓励支持下,职业教育或将成为今年公开资本化公司数量最多的赛道:新东方烹饪母公司登陆港股,传智播客和上海行动教育冲刺A股……职业教育领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作为职业教育行业里的重磅一员,慧科估值超过70亿人民币。  

  慧科集团从To B高等教育起家,2015年延伸到To C职业教育领域,它深度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新职业风口下,慧科重新梳理产品体系,努力解决高等教育当前与需求“脱节”的困境。慧科的发展道路对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不过,早在九年前,慧科就已经察觉到职业教育大风将起。

  

  (慧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方业昌)

  

  “慧科式”的校企合作

  2009年,新兴互联网产业开始兴起。  

  借着移动云计算供给端与需求端需求差的机会,方业昌创立了慧科并定位在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前三年,慧科教育采取“打样板”的战略,在部分高校做校企共建。

  这一时期慧科的主体业务是与高校专业共建,定位研究生。将前沿科技和教育进行融合,设计专业包括云计算、交互设计、大数据、互联网营销、物联网等。合作高校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少量各区域典型高校。  

  同时,慧科的业务模式还包括学院共建,即整个学院的建设是由慧科教育参与其中,例如与贵州大学合作软件学院。  

  2013年,慧科共建专业的第一批学生正式毕业,平均薪资是其他普通专业毕业生的两倍,高校共建模式得到初步验证。

  业务模式娴熟后,慧科开始进行校企合作第二阶段的探索。将共建模式从研究生阶段下沉至本科阶段。研究生和本科的体系截然不同,产品线下沉后,慧科花了两年时间跑通本科阶段的校企共建模式。

  首先,体系上,本科生的教育体系与研究生不同,研究生两年半学制,本科需要四年,所以学校对师资、商业模式、学费、课程体系的要求都有差异。这对慧科来说是比较大的一个适应性改变;教研上,本科涉及更多专业通识、思想政治类、公共类课程,所以学校的培养计划比研究生更加碎片化。

  最后,慧科将自己的课程嵌入到本科教育中,落实成四年期间可操作的培养体系,其中包括排课、上课时间的分布等都要与学校多沟通,适应本科教学流程和规范;管理上,本科生和研究生关注的重点不一样,研究生更注重科研、论文答辩,但是本科生更多的还需要解决一些企业认知、互动答疑的问题,班主任对于本科生的管理也会更加细致。  

  “好的地方是我们之前已经有过985研究生的样板,已经建立了客户和行业的认知基础。从客户的角度来看至少证明慧科的教育资质、品牌度、认知度都还是不错的,这是慧科下沉到本科的一个优势所在。”慧科研究院院长陈滢表示。

  

  慧科研究院院长陈滢

  但是现在,校企共建模式已经进行到了深水区。

  慧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方业昌曾认为,“目前校企合作企业端存在合作单维度不可持续、校企资源配置结构不均衡、教师资源、案例资源及数据资源难以共享、校企合作资源建设前期投入巨大、企业难以直接满足遵循高教规律的学科体系和教学研发及运营需求等问题。所以,现在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是课程、内容、和招生的合作,而应是从供应链端改造整个专业。”

  那如何才能从供应链改造整个合作模式?慧科做了一些探索:

  专业结构上,慧科通过专业共建模式,给高校输出了移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包括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在内的前沿科技,而这些方向则是根据每年市场需求的变化,直击信息产业专业结构调整的痛点方向。

  教师资源上,慧科的师资体系和人员要以产业为导向,面对企业的需求调整师资结构。同时,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通过,国务院正式通过了关于以增长知识价值为分配政策,也就是说老师可以不封闭在某一高校圈内,而可以出来分享知识。这也为慧科高校和企业师资的互相流转提供了很好的协调共享条件。

  资源共享上,新技术的快速迭代给教育所带来的结构调整更多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及优质的教育资源库建设当中,慧科通过高校邦服务高校的智慧信息平台,使用SaaS服务系统一键接入到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解决数据、案例难以共享的问题。

  

  试水职业教育:“双轮驱动”下的曲折探索

  同时,2013年正好赶上互联网教育的元年,产业互联网开始迅速崛起。在持续探索初期,慧科教育团队一方面走访国内高校,另一方面也开始思考如何让业务持续壮大。

  “如果只有线下,我们所做的模式、教育资源的共享扩展不开,企业盈利成长空间就很有限。我们观察很多互联网创业模式后发现,一定要有规模,才能放大资源共享的空间与平台。”方业昌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在三年持续深耕线下高校市场之后,方业昌强烈地感受到转向线上、打通线上资源的必要性。也正是那一年,国内掀起“慕课(MOOC)热”,很多高校看到慕课给现有课程带来的新活力,纷纷开设线上平台。

  2013年8月,“开课吧”上线,慧科高等教育业务开始触达线上。

  2014年初,慧科完成A轮融资,之后的一年,“开课吧”拆分出面对高校的智慧学习平台“高校邦”,随后,以高校帮为核心,覆盖精品慕课、在线实验室、课程制作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运营服务、智慧教室以及众多增值服务等,形成一个大学生智能学习操作系统体系并逐渐完成了高校教育线上线下闭环。

  “所以前五年,我们核心只做了高教这一件事情,三年线下验证模式,两年线上,把规模化做起来。”方业昌评价道。

  2015年之后,慧科开始推动品牌业务整合。8月,慧科教育宣布,开课吧平台下的为高校提供B2B教育服务的品牌“高校邦”正式分拆独立运营,成为拥有500多所合作高校资源的高校在线教育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

  同时,慧科增加了新的业务目标——职业教育,打通从体制内教育到教育出口的通道。  

  基于这样的发展思路,慧科将剥离高等教育业务后的开课吧定位为直接面向C端人群的在线学习社区。 

  陈滢解释道,“慧科的目标不只是停留在本科或者研究生,而应该赋能整个职业生涯。毕业生进入职场后仍然有充电的需求,这时候需要的可能不是学历和学位,更多的是能力,所以我们就希望延伸到职场去做提升。而最适合职场的方式就是线上化。”

  2015年11月,慧科完成B轮3亿元人民币融资。这时候,摆在慧科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继续自己布局线上,要么通过并购快速升级。

  慧科选择了后者,2016前半年,快速收购了无限互联、莱茵教育、美好学院三家职业教育机构,并组建职业教育事业群。由此开启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双轮驱动的全产业链。同时,慧科教育更名为慧科集团。

  起初,三家公司的加入为慧科集团注入了职业教育的元素,弥补了短板,使得慧科由高等教育延伸到了职业教育。

  2016年10月,慧科完成了C轮融资,估值超过50亿元人民币。

  然而就在三家融合半年后,“快速催熟”的弊端开始显现。新加入的职教机构与先前的高等教育在文化融合、机构品类、教学模式、营销方式、团队融合和管理难度都存在一定冲突。“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团队有些是纯线上或是纯线下的,现在要将他们全部转化成“线上+线下”的模式,对他们的招生、运营、教学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所以在2016年底,慧科决定收购三家公司的全部剩余股份,将三家业务统一并入“开课吧”同时也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理念、文化、商业模式和人事各项融合的“阵痛期”。

  经过2017年一年的试错和融合,三个公司的核心主创团队大部分都留下来了,并已很好地融入了慧科的企业文化,在原有优势课程品类的基础上又加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慧科高教擅长的课程。目前的“开课吧”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纯线上的平台,并且模式已经被验证。2017年底,开课吧实现了规模盈利,驶入快车道。

  “2015-2017年的‘双轮驱动’阶段还比较分离,因为慧科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开课吧本质上一个是To B一个是To C,包括开课吧本身到底做线上还是线下,也一直在摇摆,管理层也在频繁变动,也走了不少弯路。”陈滢表示,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这几年整体战略并未发生变化,更多的是在战术层面的迭代,而对于开课吧来说,在战略、文化层面都进行了一些调整。

    

  新形势下,产教融合的改革

  有观点评价,今年是新职业教育元年。

  这背后,整个国内的人才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互联网产业的崛起对信息技术类人才的要求逐年走高。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互联网信息技术类公司占据半数以上。同时,传统产业也在不断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由过去的单一专业变为了复合交叉型人才。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中称,到2030年,保守估计全球15%的人(约4亿人)会因人工智能工作发生变动。从数量上看,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预计将有1200万至1.02亿中国人需重新就业。  

  外部环境的巨变倒逼学校教育变革,产教融合成为这次变革的核心词。  

  “现在的产学发展需要有更强大的平台,能够支持产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的双向的供需流动,产业端的需求怎么变成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陈滢表示。  

  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也在推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改革。

  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多项针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其中提到了包括“1+X”证书制度,双高计划、产教融合型企业、双师型教师在内的部署任务。同时,财政部也为职业教育设立专项资金管理。  

  陈滢分析:“事实上我国政府早有统筹,职业教育扩招100万人的政策提出,实际上是让人才再升级,为我国下一轮升级储备高技术人才,也为国家产业转型打下基础;产教融合型企业是做扩大。未来,职业教育会从以政府举办为主,变成社会多元化办学格局。”  

  同时,在另一方面,国家正在从根源上改变国内过去对于职业教育的固化印象。今年,教育部“互联网+大赛”特别设立了职业教育赛道,为中高职院校开辟了竞争通道。  

  “政策的第一条就界定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而不是层次教育,这在本质上就给职教定了调。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培养掌握高端产业技术和产业高端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其中产业高端是指在高职的产业里也能找到对应的高端岗位,这就摒弃了大家原来认为高职从业者就是高考落榜,从事低端职位的人群的偏见。”

  不过,慧科调整的脚步比2019年的风口期来得更早。  

  2018年10月,慧科成立了新商科产业学院,形成新工科和新商科并举的产品结构。

  二者的区别在于新工科更注重技术本身,例如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新商科更注重技术与行业的融合,例如,新媒体、新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未来,慧科不排除进入新农科和新医科的可能。

  目前,慧科计划和人民大学进行合作,培养一些本科生进行数据思维训练,输出新的商科人才。

  “现在很多技术都渗透到新领域,例如无人酒店的空调、窗帘都是自动的,这些领域从链条、用户的招募、管理、员工培训流程需要大量使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所以对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向产业靠拢。”

  此外,慧科还在尝试解决学生产学脱节、实践难的问题。2017年慧科和北京城市大学合作为学校提供智慧物理空间。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靠设备、机械等组成的“重型”实验室,慧科的智慧物理空间更趋向于软环境建设,其中储备有大量来自BAT的资源、案例、脱敏数据、项目框架等,设计理念是“让学生随时随地有学习的欲望”。配合慧科已有的校内课程、训练营等项目,达到长期与短期、虚拟与现实、轻重配合的多元化教学的格局,使产教结合更加紧密。

  手握资本的慧科,目前在观望一些教育的早期投资项目、民办学校。陈滢表示,慧科要有自己的大学,目前可能通过收购或者参股的方式更容易,因为国家现在也很支持企业,所以对慧科来说,民办学校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二级学校的混改的机会是资本关注的重点。  

  慧科的愿景是“打造一所国际学校”。陈滢表示,这所学校并不一定是一所“有围墙”的大学,更多的可能是虚拟的。在其中,我们可以按照我们自己的理念和模式去培养人才。(多知网 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