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贤水
在这个第一次变成4天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藤校招生丑闻继续发酵,一则新闻又刷屏了。美国名校录取贿赂案中最大的冤大头——用650万美金(合4376.9万人民币)把女儿送进斯坦福——山东首富步长集团赵某被洛杉矶时报曝光了。在这次目前有50人被控告的名校招生贿赂案中,中国的两起尤为引人关注。另一起是Sherry Guo的父母——花了120万美元(合808万人民币),而其他涉案金额在25-40万美金左右。所以视角学社对这起丑闻华人的角色定位是:行贿主力和冤大头双重角色。
我不喜欢当吃瓜群众,愿意独立思考的朋友也不应该停留在看个热闹,八卦下隐私这种程度。而且这件事情其实有利于我们科普美国私立顶尖名校招生逻辑。所以我把自己关于这件事情的三件需要知道的事情,以及我觉得对大家可能有用的四个道理分享出来。
通往美国顶尖大学三扇门
魔鬼在细节(Devils in the detail)。我给大家列一些目前媒体所公布的信息,如果大家能爬梯子,会发现更多细节。
这次案发之后,学校积极配合FBI的调查,没有校方领导涉案。他们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目前涉案50人中没有一名学校招生官员,只有学校教练被控告
美国媒体对这次案件主谋辛格的做法用了一个词:“side door”(意为侧门)
赵某是通过摩根斯坦利驻洛杉矶地区投行经理认识辛格
知情人士称该经理经常带辛格出入其办公室,并鼓励其投资顾问想公司客户推荐辛格的大学升学服务
起初摩根斯坦利拒绝评论,之后发言人发声明称:一名投资顾问公司MichaelWu因不配合内部调查被解雇,公司正在配合政府部门调查
Michael Wu的律师则称:辛格欺骗Wu说这笔钱会用来作为奖学金、员工工资和项目拓展;摩根斯坦利在Wu还在国外,正准备和公司全面配合的时候解雇了他
……
所谓前门(front door),就是目前通过正常途径用十几年时间提升硬实力(hard skill)和软实力(soft skill),通过惨烈竞争:不到10%的录取率(2019年美国超级五强-HYPSM-录取率分别为:哈佛4.5%,耶鲁5.91%,普林斯顿5.77%,麻省理工6.6%,斯坦福去年开始不公布,但2018年是最低的4.3%,八所藤校只有康奈尔因为学校大招生生人数多超过10%)被录取。
所谓后门(back door),在美国顶级精英学校,尤其是前二十的顶尖私立学校,为了自己的利益,学校通过后门通过后门照顾一些特定群体。Daniel Golden在《The Price of Admission》中揭露了名校招生潜规则。有能力对学校捐钱的富豪的后代,校友后代(英文是Legacy students,特指那些其家族中有人是该学校本科生的学生,和Alumni这个校友并不相同,硕士期间成为该学校学生的可以成为Alumni但不被看作Legacy群体),能够给学校带来声誉的明星,能够对学校体育成绩带来帮助的体育特长生,教授子弟,在本科招生时可以通过“back door”(后门)以明显较低的条件进入该学校。
这两扇门,第一扇,前门,难度极大,广为人知。第二扇门,后门,涉及的学校和相关人士都会很低调,属于内部小圈子的共识。像我们这类从业者,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绝大多数都是聚焦于前门,研究或关注第二扇门的来龙去脉。因为前门是公开、透明规则下的竞争,大家各凭本事、实力、技术。而后门虽然大多数人没资格,但是研究清楚后门的底层逻辑会有利于做好第一扇门的学生指导工作。比如我一直在讲座中跟我们的学生和家长强调学校的“VC逻辑”,就是基于对学校后门研究后得出来的。
而第三扇门,辛格打开的侧门(side door)-以违法手段,比如替考、申请材料作假、贿赂校队教练,把不够条件的年轻人送进学校-国人并不陌生。我一名同事妈妈看到这个新闻时说:原来美国人也搞这种事情啊。语气和表情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但这种事情,在美国却很少发生,所以这次事件在美国媒体也备受关注,引起很多人讨论。
大家了解这三扇门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大学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侧门破坏了两百年演化出来的规则,因为学校会承受名誉、招生规则公信力和金钱三个方面的损失。这三者,无论哪一条对学校来说都难以接受。(尤其第三条,走后门一般需要几百万美金起,而辛格通过25-40万美金就做成了,而且钱全部进入他个人和受贿教练手中,学校一分钱得不到,金钱损失巨大)
优质教育资源永远稀缺
吴军在《教育改变命运》的演讲中用清华几十年招生的数据给大家揭露了一个事实:“虽然我们整个的教育水平不断地上升,但教育资源永远是个金字塔情况,最顶尖的这些永远很难进”。
(图片来自斯坦福大学)
这一点放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如此。美国虽然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好大学(2019年QS世界排名中前二十名里有11所是美国大学,占了一多半),但这些美国富豪们还需要冒被判刑的风险,花巨额费用(中国的赵某更是夸张,4376.9万人民币)把孩子送去名校。藤校的录取率从早年30%左右的录取率到如今的5%左右,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丝毫没有因为社会财富增加、科技发展而变得丰富。
所以,有朋友问我,现在中国这么有钱,中国大学也越来越有钱,出国那么容易,你们留学还有得做吗?我则并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我相信,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性只会加剧不会减弱。我多名在西方名校读博士的学生跟我表达了国内科研环境与国外的差异,中国大学招教授很少招国内博士,我认识的很多国内体制内教育获益者大比例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国读书。我不看别人怎么说,只看别人怎么做。
我相信马太效应,相信二八理论。这些优质大学有巨额财富、有一群顶尖头脑(哈佛拥有最多的教育基金,可以请来理财高手中的高手帮自己打理基金,每年从全球优秀的年轻人中选择拔尖的年轻人,并通过巨额投入、情感投入,照顾这些人,把他们变成自己的圈里人)。我认为在我的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中国大学全面超越的事情发生。
教育焦虑阶级爬升的需求
人类社会存在阶级,我相信很多理性的人都会承认这点。比如吴军在他的《大学之路》中提到的,即使是在咱们刚建国那阵子,有北京也有大院内和大院外之分,有走路上班、骑车上班和做小汽车上班的区别。
阶级客观存在,大多数人都会希望往上走,而不是往下掉。可纵观人类历史,阶层人群分布一直是呈金字塔形分布。所以向上走非常难,拼尽全力,不见得能让阶级提升,不往下掉就好了。精英阶层所拥有的人脉资源、财富资源超出一般人想象。比如上面提到的Legacy students,他们无论是想做项目、做科研、练体育特长,都会更容易拿到优质资源,在招生时还能受明显优待。普通中产要在竞争中超越他们,难度可想而知。
对我们的启示
首先,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连这些精英、贵族都如此重视教育,我们这些普通大众,千万别犯糊涂,说什么上大学没用这种糊涂话。千万别说什么扎克伯格、比尔盖茨没上大学也能成为世界顶级财富拥有者。我在高考来临,家长如何做好升学规划这篇文章中提到了:2014年纽约联邦储蓄银行的经济学家JaisonAbel和Richard Deitz的统计:投资一个大学学位的平均年回报率扣除学费和收入损失后,大约在9%-16%之间。尤其在过去20年中回报率一直处在该范围的高位的15%左右,历史上美国股市的年投资回报率是7%。
第二,很多留学生没有竞争力不是留学问题。这些年,越来越多中国中产家庭会花巨资送孩子去国外读书。因为在高考制度下自己的孩子很难拿到优质资源,而在目前,通过高昂的学费,可以让孩子换一条跑道和那些清北、985的孩子竞争。(自费录取国外优秀大学可能性比通过高考拿到中国更为稀有的教育资源要容易不少)但是渐渐国内又出来一种声音,花几百万去留学,最后回来国内找工作一个月只有几千块,什么时候能够把学费赚出来。
这就好比一个深山猎人,一直用土铳,没见过狙击步,没用过新式猎枪,突然给他一把新式武器,用得不顺手,于是说这个新式武器“没用”。
我这些年做咨询的时候,一直跟我学生说,留学从来就只是实现个人成长的手段、途径,从来就不是目的。成功留学≠留学成功。我2015年把我们在2007年提出来的留学背景提升理念改成“竞争力提升”。就是因为我知道,光想着成功留学,而忽略了为什么这些世界名校如此筛选学生,就会花了很多钱却拿不到应得的教育资源,成为被收智商税的一类人。
因为和创一直从事高端留学指导,所以有不少美本申研的学生。在这群孩子中,我们见过不少在美国前五十过得很糟糕的中国留学生,花了巨额学费,却没有很好利用美国大学的教育资源,除了一个还过得去的GPA,背景几乎空白。而有些虽然在排名很靠后的学校,却取得了比这些前五十更出色的成绩。比如我有个在全美排名136的大学就读的学生,利用学校和牛津的合作,收获巨大,而且有清晰职业规划、人生目标。
这次赵某很有可能就是被收了智商税。之所以给辛格650万这个明显超过别人的费用,我估计他大概率是被辛格忽悠了。因为他知道名校有后门,但是却不懂:名校捐赠≠入学资格买卖。这看起来很像,但是却有本质不同。前者虽然有争议,但是绝对合法,被接受。后者违法。
所以,我一直鼓励年轻人出国,学东西。但我更强调,根据对方大学选人逻辑让自己收获应有的成长。因为这才是我们花高昂费用应该换取的东西。
第三,中产阶层想往上走,就是辛苦。这点我在上面提到了,上层精英阶层群体很小,名额很少,想上去的多,没人想往下走,而且精英阶层拥有明显的先发优势,无论是资源、人脉、眼界都比中产阶级有明显优势。想逆袭,谈何容易。
我们觉得自己很努力了,也事业有所成,觉得自己好像可以努努力往名校奔了。可是我在讲真,你/你孩子真的那么优秀吗这里算出来的藤校录取数据,应该能让大家清醒下来。
而且这次赵某的新闻可以让大家意识到:人家为了给闺女弄个大学录取通知书,可以花你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而把辛格推荐给赵某的人是摩根斯坦利洛杉矶地区经理。在这些年,因为工作缘故,接触了不少人,他们让我清醒地意识到这个世界究竟有多大。比如一个国内某四大行总行副行长女儿选了加拿大一所顶尖私立高中读书,我问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美国,她妈妈说:“太难了,都不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谁”。
根据《美国消费支出调查》(USConsumer Expenditure Survey)显示,自从2007年以来,该国最富有的1%人群,年收入30万美元以上的人,在实物商品上的花费大幅减少,占他们家庭开支最大的是教育,为6%。而中产阶级,年收入约7万美元,教育消费占家庭开始1%。1%人群自1996年以来在教育上的投入已经增长了3.5倍,而中等收入人群同期的教育投入基本不变。
第四,阶层跃升需要几代人努力。明白这个事实可以提醒我们,不要那么焦虑。千万不要相信“不要输在起跑线”这种害死人的收割智商税的宣传口号。我们想想自己往上数三代,家里是什么背景,就应该明白,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已经在中国这几百年难得一见的奇迹四十经济发展奇迹中捡了个大便宜。人不能贪心不足。不要觉得能买个LV的包包,买个特斯拉就很牛了。人家比你有钱、优势、有资源、有人脉,在教育上投入得还远比你多。所以我非常认同吴军的观点“向上的道路必然艰辛,向下的大门永远敞开”。
列举这些,不是为了让大家放弃努力,而是我一直以来强调的,冷静得认识现实残酷,从而可以不盲目自信,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未来的困难。
既然知道阶层跃升和艰难,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那么就不急于一时,不急于一事。我们作为父母,不应该要求孩子别输在起跑线,而是不让自己不拖孩子后腿。别自己飞不起来,下个蛋孵出来,然后使劲让它飞。
我们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自己有没有坚持学习?我们要求孩子有特长,那么自己有没有练特长?我们要求孩子上进,自己有没有在上进?我们要求孩子别沉迷于游戏,那我们自己有没有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是,那么别担心,你孩子大概率差不了。身教大于言传。(当然,教育方法也很重要,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如果不是,那么对不起,除非你运气好,孩子基因组合时上帝给吹了气,否则你也别指望你孩子能飞起来。
如果听郑也夫的《社会学专题50讲》,我们就会知道,人的语言天赋4岁开始减退;如果看外语学习理论,我们会知道给孩子大量的输入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好方式;如果看《非暴力沟通》我们就会明白不“评判孩子”可以帮你更好和孩子沟通;如果看《自私的基因》我们就会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向上的道路必然艰辛,向下的大门永远敞开。我们没有四千万捐给斯坦福,但我们可以不拖孩子后腿。
(本文转自公众号水哥谈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