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上
“一块石头落了地”,广东省关于学习类APP管理细则的征求意见稿出台后,多个企业如是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近日,广东省下发《广东省面向中小学生校园学习类APP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广东管理办法”),这是首个颁布相关细则的省份,这让学习类APP看到了新的希望。从纯市场导向,到广东省率先出台规范细则,或许标志着这个曾经当红的赛道正式步入管制时代。
多知网了解到,各地都在进行学习类APP备案实施细则的制定和落地进程之中,但进度不一。
暂时没有出台细则的省份,学习类APP仍在进校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广州出台细则正式开启管制模式
“广东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来后我们很开心,因为感觉既细致又合理。”一个学习类APP企业的员工如释重负地说道。
多知网了解到,教育部今年1月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发一个月之后,广东教育厅就召开了座谈会,报名的企业通过筛选均可以参加,作为学习类APP进校规模最大的两家企业,一起教育科技和作业盒子都参加了广东教育厅的座谈会。
在座谈会上,学习类APP的利与害,“审查管理长效机制”如何制定都进行了充分讨论。
根据一起教育科技向多知网介绍,广东省教育厅对这个会非常重视,此前已经对于市面上几百款学习类APP做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
座谈会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广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炉了。
广东管理办法对政策落地设置了时间周期,从6月1日起申报备案,60天完成;8月30日前为过渡期(通过的学校可继续使用,未通过的整改);9月1日起正式实施。
广东管理办法对申报、审查、信息公开等均作了清晰明确的规定,在申报方式上,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指引》,采用电子邮件和网络平台两种渠道,一般情况下无需企业到现场提交资料;审查方面,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力量统一组织审查,不再需要各地市、县区和学校逐级审查。
从广东管理办法中可以看出,广东政策首次明确了学习类APP长效管理机制中“谁监管、监管谁、如何监管”的核心问题,对监管主体、产品规范、备案细则和动态监管机制包括过渡期等方面作了明确的制度安排,同时也考虑了师生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选择。
广东管理办法重点细化了下面几个方面:
1、定义了校园学习类APP的标准,即审查的是面向省内中小学的校内学习类APP和学科培训类APP。
2、明确收费标准界定,任何收费需事先公开且合理,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费、不得恶意扣费。其中,校内学习类APP不得面向学生用户收费(以付款的账户为准,付款的账户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除外)。
管理办法还列出了校内学习类APP产品强制或变相强制收费所包含的情形。
3、明确素质教育规范,杜绝应试教育手段。
校园学习类APP产品不得用于抄作业。搜题类APP允许用于拓充知识,不得用于抄作业。
对于如何界定搜题类APP功能和性质,《办法》提到,按照方便学生原则,允许先安装使用,但是推荐和安装此类APP的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做好教育引导、加强监管,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此外,广东省实行黑灰白名单和红黄牌动态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发布,实时更新,接受公众浏览、查询和监督。也就说,能进入白名单的企业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起教育科技对广东管理办法表示支持:“一旦审查通过被列入白名单,意味着可以全省推广、形成宣传效应;若被列入黑名单,意味着企业将失去广东这个巨大市场。”
广东市场有多大?一起教育科技推算,目前广东省现有中小学生将近1700万,若考虑到二胎政策,总市场规模超过5000万,占全省人数将近一半。
面对广东的政策,目前,一起作业和作业盒子已对照文件细则进行了企业自查,满足备案条件,主动推进备案工作的落地。
包括一起教育科技、作业盒子等多个企业告诉多知网,“广东管理办法既细致,又具备可操作性”。一起教育科技表示,“希望‘广东经验’能推广到更多地区”。
当前全国各地已经在备案过程之中,但是每个地方的细则不同。
一起教育科技方面坦言:“我们已经在全国几十个地区(省、市、区县等)进行了备案,但是因为缺乏统一的备案机制,各地方案不一样,备案情况也不同,但总体而言都在推动中。”
作业盒子方面表示:“各地都在进行备案实施细则的制定和落地进程中,进度不一,作业盒子将会按照各地正式出台的备案实施细则,配合主管部门,第一时间完成备案。”
学校趋于谨慎,多家企业开始静观其变
教育部今年1月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通知一下发,有的学校变化不大,总体而言,学校向学生推荐学习类APP变得更为审慎。
河南焦作的一个校长告诉多知网:“之前我们用了一个阅读类APP,用来在学校活动的时候检测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但是去年年底,教育局下发通知,说要对教育APP进行监管,那个阅读类的APP现在就不用了”。
该校长解释,总体来说,学校所处的环境还是相对比较传统一些,对于教育信息化、教育APP的态度相对还没有那么开放,而且老师的教学习惯改变也比较困难。
“其实这两年来学校推介的学习类APP企业非常多,但是我们都拒绝了。对于我们来说,去甄别APP可能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除了老师之外,还需要去考虑家长的态度。所以我们更希望能够由教育部或者电教馆直接给我们推荐一些APP来使用。”焦作的这位校长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焦作这位校长所说的这种情况广东省就考虑到了,在广东管理办法中提到,在审查机制方面,“由广东省教育厅统一负责实施,不需要各地市、县(市、区)、学校和机构逐级审查”,广东省第一个提出将校园学习类APP全部进行前置审查,省级部门直接审查校园学习类APP,这就减轻了学校的负担。
但“广东经验”现在也没有完全落地,目前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而全国其他地方的细则并未公布。
也有学校不依赖于政策的进度,还是在使用学习类APP,但也会考虑教育部要求的“红线”。
杭州的一名老师告诉多知网:“从我们老师的感受来看,学校对于教育APP的态度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我们对于‘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态度是比较开放的,而且老师相对来说有较大的自主权。”
虽然会使用,但也会很谨慎,涉及到“红线”的部分让家长去做决定。这位老师说:“学校的老师虽然会出用APP给孩子布置作业,但是老师涉及的都是免费的内容,至于APP内容是否需要付费,需要家长去决定。”
很多一线城市跟杭州这位老师说的情况类似,老师有自主权,但是不像之前那么普遍和频繁。有北京和上海的家长反馈:“学校现在都要求尽量不使用学习类APP,但还是看老师个人。”
由于现在大部分地区的细则尚未落地,学校的态度不明朗,企业不再主动积极进校,开始一边备案一边静观其变,部分企业砍掉了校园渠道。
管制时代下快速推广模式难再现
学习类APP企业曾处于一个无限风光的赛道,资本也不断加码。一起教育科技曾在去年1月完成2.5亿美元融资,融资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迈入独角兽行列;3个月后,作业盒子宣布完成2亿元B+轮融资。
风光背后,这一路走来充满艰辛,开端更是不易。
此前,很多学习类APP进校会以“教育信息化产品”的名义进校,教育信息化产品进校大多依赖于渠道,多知网在《培训行业这一年2018》一书中提到,渠道是教育信息化产品避不开的话题。当前,有的教育信息化企业自建渠道,有的自建渠道与代理商结合。
学习类APP进校也不例外,比如一起教育科技和作业盒子是既有自建渠道,也有代理渠道。
学习类APP目标用户是C端,做的却是2B的生意。一起教育科技最初依靠地推一步步发展到千万用户,创始人刘畅曾经讲述进校的艰难历程——
2011年,刘畅拿着一张简单的宣传页开辟出了第一个学校用户,直到2014年上半年一起教育科技一直依靠自己的团队做“地推”,2014年7月开始转型建立自己的代理体系,在7、8、9三个月里,各地代理商开始加盟,然后开始一路高歌猛进。
今年1月教育部通知下发后,部分学校慎之又慎,进校变得更加难了,快速推广模式难再现。
有进校渠道供应商负责人李宾(化名)向多知网透露:“从去年12月到现在,我们进校业务量非常少了,因为很多企业正在观望之中,我们也不好去开展工作。”
根据李宾介绍,此前进校的学习类APP不止是作业类的APP、各种学习APP,也有很多学科培训类APP,这恰好印证了广东政策中对校园学习类APP概念的分类。
学科培训机构在获客成本方面居高不下,而进校获客速度快,数量大。李宾说:“我们之前进校业务大部分是做学科培训类的企业,帮助他们从校园渠道获客,我觉得企业的消息挺灵通,有一家企业在政策没下发之前,去年12月就突然停掉了校园渠道,其实我们在全国已经铺开了,突然叫停,让我们很被动。”
此前,李宾他们进校比较直接,通过学校方面的关系进入学校后,让学生扫码说送体验课,或者直接留电话,然后企业再去做转化。
对于当前进校业务的进展情况,李宾告诉多知网:“并不是完全不做了,但是量非常小了,企业大多还是在观望之中。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我们的业务很多,学习APP校园渠道不行了,我们就倾向其他业务了。”
对于企业来说,广东管理办法看似“石头落地”,但到底谁能最先备案成功暂无定数,更何况其他省份仍然是“悬着的石头”。在学习类APP进入管制时代后,原有的运行模式和市场格局或许会发生改变。(多知网 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