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连续四季播出后,在感叹人类大脑一旦“开挂”便潜能无限的同时,看客们也在好奇:那些“数独神童”“超眼少年”“记忆鬼才”的过目不忘超能力,到底是天生还是训练的结果?
(《最强大脑》魔方盲拧二维码挑战选手 黄华基)
在《最强大脑》中,约90%参加记忆力挑战的选手都出自世界脑力锦标赛,其发起人Tony Buzan设计的思维导图,也随着此类比赛的推进再次升温。
作为全脑教育领域少有的拥有大师加持的思维导图,其实早在1998年就开始被国人关注。
全脑教育,在1998年就是时尚话题
(1998年上海三联出版《学习的革命》,曾在几个月内销量几百万册)
《学习的革命》这本书曾在上世纪90年代末风靡全国,在那之后的很长时间更是被奉作思维“黄皮书”,它曾将思维学习方法变为一种时尚热点。
中国第三代导演谢晋更是在广告中提出“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孩子一生”。
《学习的革命》也包含Tony Buzan和他的思维导图,正是因为这本书,中国思维导图普及工程发起人、大脑派首席导师姬广亮,开始进入到对全脑教育与思维导图的探索中。
“如果把大脑比作图书馆,记忆力就是书籍的搬运工,而思维导图则像是图书管理员,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姬广亮介绍,“这样当我们需要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有了思维导图,可以更快速地抓取想要的内容。”
当正式开始学习思维导图后,学员首先会学习到的是思维导图的绘制规则:白纸作图,主题在中央;放射状布局,结构层次分明,有主脉和分支且线条越来越细;图中包含关键字词,强调精简;以颜色作为区分;能画图就不写字,风格各不相同,教师不能限制和引导,强调绘图特色。
(姬广亮老师以思维导图做自我介绍)
而进入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应用阶段,则是按照“了解内容-找准关键-绘制导图-记忆输出”步骤,形成左右脑循环使用的全脑开发:
首先,进行重复阅读或者讨论事件,将需要整理的内容进行充分了解,这部分主要由偏向逻辑和理性推理的左脑在运作;
第二步“去芜存菁”,用图像和关键字将前期整理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这部分则是注重色彩图像声音,偏向非逻辑类的右脑在跟进;
第三步,当从图像中的印象再转化成文字输出,也就是当学生遇到考试或背诵的内容,通过脑海中的导图将内容表达出来,此时又是通过左脑在完成。
“图像比文字更有冲击力,因为视觉更利于被记忆接受,就像我们可以马上记住家里新车子的颜色,却不一定能记住车牌号。”在台湾拥有20年幼儿教育课程经验并担任中华记忆图像心智图创思学会监事的黄雅芬介绍,“台湾很多学生是不上课外辅导班的,他们会在放学后用思维导图去整理课上的知识点。”
一般情况下,当集中学习30个学时后,学员基本可以初步掌握思维导图的规则和理念并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
小学3年级为黄金期,但“银发族”同样适用
姬广亮认为,由于思维导图对于学员的识字量存在一定要求,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初步形成了逻辑思考能力,这个时期是学习思维导图的黄金期。
同姬广亮相一致,黄雅芬也认为这个年龄层是建立思维导图学习意识的最佳阶段,“台湾大多是3、4年级开始学习思维导图,台湾思维导图课程很多,课程单价也高,老师基本是从思维导图的规则教起,用这套规则帮助学生复习课程的笔记。”
但思维导图并非只局限于学生,在各个年龄层都可以帮助解决学习或生活问题。
黄雅芬在幼教领域曾借鉴Tony Buzan的思维导图理论并进行运用,此前多知网也曾报道联帮在线的幼教双师课堂中已引入思维导图课程。“对于早幼教,思维导图强调以图像表现为主,帮助孩子进行图像学习和思考能力”黄雅芬解读。
在K12至大学期间,思维导图则是学习工具,就文理科来看,文科内容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学习进行量化输出,因此这也是目前市场中主要存在的辅导方向,如单词集中背诵或语文古诗背诵等。
黄雅芬认为,在熟练掌握技巧后,帮助学习记忆理工科的知识也是可以实现的,“我的女儿在大学主修生物科技,她最近把过去生物课本里的人类内分泌系统用12张A4纸做了思维导图。”
面对职场,思维导图也推出了办公软件,帮助员工进行工作流程梳理和日程安排。
(思维导图办公软件Mindjet MindManager)
“银发族的老爷爷老奶奶也是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黄雅芬解读,“我曾经在台湾开设老年思维导图课程,老年人会选择用思维导图去记住自己每天要吃的药,从药的颜色时间和数量来分别安排。也有些老年人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自己搭公交,上面标记着公交站台和坐车的顺序。”
从学习误区中得到的培训市场
随着思维导图在市场中铺陈开来,几个学习误区也开始逐渐凸显,而它们或多或少让学习者有“中途逃走”的冲动。
把思维导图当作绘画课:
很多初学者会在前期将时间花在绘制好看的图案中,“其实画只是一个过程,好看的思维导图不一定解决问题。”姬广亮解读,“不要太注重画得像不像,只要把大脑中的想法通过导图规则进行反映,就已经是高质量的思维导图了。”
“年龄大一些的人来学思维导图,第一句话就是‘我画画很烂,我不会画画’,”黄雅芬笑着说,“其实我反而担心画的很像的学生,画得像的人很可能是思维已经被框住了。”
把所有的图文笔记都当作思维导图:
目前也有一些学校开始将思维导图的记忆理念引入到教学中,但姬广亮发现,有些地方会把逻辑图、概念图等误认为思维导图。“如果从一开始就教学生错误的概念,之后的纠错成本也大了许多。”
(思维导图作品)
把整理和绘画的过程当作浪费时间:
“台湾的小学生也有很多要背诵的内容,同样一篇课文,小孩子自己背诵也许只需要20分钟,但画完思维导图需要40分钟,”黄雅芬笑着回忆一个小孩子曾对她说“老师我自己背一下很快就背下来啦,画图时间太长了。”
“但现在的浪费时间其实可以为复习和记忆省下很多时间,”黄雅芬解读,“从前期阅读到理解文章,然后圈画关键词,再用有颜色的笔进行分支整理和图像展示,四次以上的重复学习动作,基本可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积累,相较于背诵,这样的记忆停留也会更稳定。”
没有形成使用习惯:
大脑派针对思维导图记忆推出了“5天+21天+免费复训”的系统课程,其中5天为集中线下培训,一般安排在寒暑假结束前的几天,之后的21天会要求学员根据开学后的知识整理学习笔记并线上提交给教练。姬广亮表示之所以用开学后的21天进行练习,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使用习惯。
从学员反馈来看,一些孩子在家会不会坚持使用思维导图多半取决于父母,如果父母督促,孩子或许可以坚持,但单纯靠孩子自己的兴趣很难持久。同样在台湾,因为父母很难帮助孩子形成使用习惯,才使得思维导图培训班得到大规模发展。
目前台湾的思维导图班主要由思维导图笔记整理和特色课程两部分组成,其中教师先会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当天学校学习的笔记,再结合自身的辅导教研,结合导图理念进行英语、语文等特色课程。
虽然相较于台湾发展较晚,但目前大陆也陆续有了大脑特训营或思维导图集训课程。“在K12阶段,与语数外这类课程相比,思维导图属于很小的教育分支,目前只能从课后3:30进入学校,但随着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和全脑教育理念的逐渐推广,这个辅导领域会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姬广亮判断。
在教师层面,台湾地区要求教师具有教学经验并通过60个小时进行理论和流程学习,之后再通过50个小时的跟课或者情境实操并最终经过有资质的学会进行认证;姬广亮则要求自身教师先参与5+21天的集训营并“大浪淘沙”后筛选合格教师。大脑派也计划在 2017 年培养100位思维导图认证老师,进1000所中小学普及思维导图,帮助50万以上的学生免费学习到思维导图。
整体来看,国内目前对思维导图资质认证和辅导流程只局限于机构内,整体的教师认证还需要时间去跟进与完善。
一个月前,Tony Buzan宣布2017年8月19日是“世界思维导图日”,此外在今年12月份的前两周,世界思维导图锦标赛将在中国举行。
思维导图属于发散思维,也就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与发散思维相对应的聚敛思维,则是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一个结论,完成一个答案。
在人生漫漫的学习链条中,发散思维或聚敛思维本身就没有可比性而言,也正是在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循环往复中出现了创造思维。
据说很多学员会在学习后用思维导图背诵圆周率。π,代表着无限不循环,但也或许印证着,面对人类的全脑开发,面对创造性思维的探索,所有人都是如此地渴望边界,也不希望它真的存在边界。(多知网 冯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