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的,不去观察政策趋势,不去研判政策趋势,一定是死路一条。”

2016年教育风口在哪儿?教育部告诉你在这里

2016-03-01 06:50:19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三又  

  “做教育的,不去观察政策趋势,不去研判政策趋势,一定是死路一条。”

  每到年底或年初,如果不做一些“××行业的最新风口在哪儿”之类的预(吹)判(牛),好像显得不够时尚前沿,显得不够意见领袖。可是,在教育领域,笔者对于各路专家大神的“风口论”一般是持谨慎轻信态度的,因为很多时候,预判都被证明是“打脸”。比方说,教育行业近年来动不动就流行一股关于“颠覆论”的歪风邪气: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靠技术去颠覆几千年的教育体制,可后来发现它根本岿然不动;

  然后他们把范围缩小了,试图靠去颠覆某一领域(如MOOC颠覆高等教育),可并没有显现出他们预言中一半高校倒闭、老师失业的迹象;

  后来,他们觉得那就只颠覆培训行业把,各种2O、2VC等模式各领风骚三五天;

  如果没有颠覆行业的勇气,那就颠覆新东方吧,这反而间接促成新东方孵化出一家估值二十多亿的在线教育拟上市公司……

  笔者一直认为,教育行业是显著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公益属性,这也使得它在产业化、科技化方面的进展显得缓慢而原始,而且严重依赖于意识形态、政策导向,脱离这些去谈所谓的“风口”,在教育领域并不合适。

  废话了这么多,还是不能免俗要去谈一谈“风口”的问题。不过这些风口可不是笔者自己造出来的哈,而是教育部文件明白写着的,正所谓做教育的,不去观察政策趋势,不去研判政策趋势,一定是死路一条。

  随着近日教育部各司局年度工作计划的陆续出炉,一些政策、走势等变得明朗,这些计划可以看作是教育部门的“年报”,笔者在此挑出与民办教育相关的部分重点,供各位参考。

  整体趋势方面

  进一步修改并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研究制订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有序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

  解读:这一点无疑是最令人期待的,其实这说的就是《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法的事情。它曾与《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作为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而一同出现并上报国务院,命中不幸的是去年底后两部修法草案被通过,它却被退回去。从制度建设以及政策趋势上,它的通过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要不教育部也不会把它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去做。

  对于民办教育企业来说,承认民办教育的合法地位,无疑是时代的巨大进步;对民办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允许营利性学校的出现,可谓是关系着万千民办教育从业者,一个很公利的现实:它直接决定着民办学校在资本市场上的合法性依据问题。所以,对于各类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来说,大可不必担忧,该准备IPO的继续IPO,该准备卖给上市公司的继续去找卖家。

  学前教育方面

  全面推进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设立一批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引导和支持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探索破解制约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6年工作要点

  解读:所谓“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就是以三年为单位,对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划。目前,学前教育在我国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对它的统筹和管理也主要是教育部基教二司工作中的一部分。但这丝毫不妨碍它的重要性,特别是二胎政策的放开,一大波商机已经正在膨胀,一些上市公司也开启了学前教育领域的“买买买”模式。

  它对民办教育从业者的机会在哪儿?我们可以看这么一组数据:2014年,学前教育的3年毛入园率是67.5%,教育部2016年的目标是提高到75%,提高这7.5个百分点尚且如此困难,由此可见它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多大!还有一个数据:当前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占比仅为33%,意味着民办教育撑起了学前教育的大半边天,由此可见它的市场空间有多大!笔者再次强调一下:学前教育非义务教育范畴,政府没有义务、也不会重点在这方面大规模投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它都将由民办教育来主导。

  基础教育方面

  召开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交流推广区域整体推进“三通两平台”经验和信息化教学应用典型案例。——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解读:别小看这么一句话,它所传达的信息,可是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风向转变。信息化教育(虽然很多民间把它混淆为“互联网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重点提出的规划方向,如今十年规划已经过半,是该出一些成果了。如果说前五年的基调是铺网络、卖硬件,后五年这肯定将不再是主流了,“经验”和“案例”这两个词语,也暗示着教育部要真真切切推出一些拿得出手的成果了。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笔者注意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教育企业的“进校运动”已经轰轰烈烈地掀起,某种意义上讲,很难说清到底是产业推动了政策还是政策带动了产业。毫无疑问,“进校”仍将是K12教育企业2016年的大趋势,如何进并不是关键,进了之后如何能真正展现出应用成果,这也是检验当前各大教育企业实力的时候了。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后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根据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师生教学需求,开发一批专业化教学应用工具软件,并通过教育资源平台提供资源服务,推广普及应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解读:这段话说的其实就是教育的PPP模式。PPP在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目前这一块的普及率仅占1%左右,它未来的前景,大家尽可能去想象。根据财政部专家焦小平的解读,PPP在教育领域可应用于公益项目、半市场化项目、市场化项目,笔者的理解是重点将会落在公益项目或半公益项目上,比方说公立学校的基础教育是公益项目,但制作成云教室、智慧课堂等,可通过竞标的方式引入社会力量,这样它就成了一个半市场化的项目。

  社会企业终归于是要赚钱的,至于教育PPP的回报方式,目前并没有太多成熟的案例。根据其他领域的应用案例,在此,笔者仅仅作为探讨,认为它未来可能会出现三种方式:一,现金或分期现金支付,这也可能是最常见的;二,资源置换模式,比方说允许企业低价拿地、共享学情资源等;三,特许经营模式,比方说原来不对社会企业开放的领域对企业开放。当然,也可能是此三者混合着出现。

  在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

  解读:说了那么多与互联网相关的K12政策,传统K12从业者或许会问,有没有与培训或者补习相关的利好?有,上面那条就是。想必各位教育从业者近日被这条消息刷屏了吧,各路媒体也纷纷做出解读,甚至有媒体使出了夸张的标题:教育部实行多校划片,你的学区房白买了!

  等等,它到底是如何利好培训行业的呢?当然,教育部从来都不会鼓励和支持中小学课外培训,但这一条无疑是教育部送给培训机构的“大礼包”。举个栗子:原来要想进重点学校,除了拼爹(关系生)、拼人品(电脑摇号)外,只能拼命(考高分),只能去上培训班;假设原来某地区只有一所重点学校,它对应着一个片区,现在多个片区都可以报考这个学校了,是不是意味着潜在通过补习刷分的学生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呢?

  职业教育方面

  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鼓励职业教育集团与跨国企业、境外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解读:相比于本科教育,职业教育虽然一直被视为“后娘养的”,也一直被考生视为“备胎”,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秒杀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就业率。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里一直是比较市场化的一块,它也要求着办学者必须更接地气。这对企业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它们从来都是市场化的先知先行者,这里面也诞生了很多以教育为重要产业、闷头赚钱的企业,如东软集团、吉利集团、精英教育集团等。

  “发挥企业办学主体”,毫无疑问,它传达的信号是从“校企联合办学”向“企业主体办学”的转变。另外教育部还规定要完成“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1200个左右)”,以实习的名义赚钱,还有补贴,别说这种喊你赚钱的方式教育部没告诉你。大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了,这也给社会上很多职业教育从业者们释放了明确的信号:职业教育绝不是仅仅帮学生考证,以就业为导向才是王道。

  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探索政府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办法。2017年,本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平均水平不低于12000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解读:承接前文,不多解释。PPP模式已经明确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不仅没有方向上的障碍喝争议,而且回报方式赤裸裸,就两个字——给钱。特别是那句“生均财政拨款平均水平不低于12000元”,搞职业教育的,不跟体制内一起玩,哭晕在厕所吧。

  高等教育方面

  推动高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纳入学分管理的创新创业课程,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推动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动各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一批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

  解读:高教司的2016年“年报”,笔者暂时还未查询到,仅从教育部整体的工作计划中找到部分章节,但毫无疑问,还是围绕着“就业”这两个字展开的(“创业”也可以理解为导向型就业)。看得出,这届政府是真的着急了,也更加务实,毕竟每年七百多万的毕业生压力摆在那儿。

  为了达到“就业”这一目的,单单靠政府、靠学校力量,远远不行的,最后还是需要释放出社会力量。文件中提出的一些点,可谓是处处充满商机: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还给学分,是单单靠学校的力量能够完成的么?如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大学的闲置校舍、产业园那么多,房屋成本还有比这更便宜的么?

  (本文作者:三又,教育行业从业者、研究者。该文独家首发于多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