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培训机构争先恐后做影视营销。真金白银扔进去之后,又有几个人真正想清楚了自己在干什么,效果怎么评估?值还是不值?本文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目前教育机构影视营销的不足之处。

假如你的影视营销是神剧

2014-12-04 10:48:48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刘澈  

  前几天,有幸观看了华图投资拍摄的电影《露水红颜》,不禁想起最近异常红火的影视营销,忍不住吐槽几句。

  形式上看,这部片子融入了多种元素,悬疑、灵异、惊悚统统上阵(不过到最后才发现这是一部爱情片!)虽然观众纷纷吐槽剧情:女主角被人捅了一刀又被车撞了,画出一道优美的抛物曲线腾空而起,掉到河里,居然都没死……但和Rain、刘亦菲的巨星光环相比,这些小“瑕疵”似乎也不算事。

  虽然豆瓣上只有5.1分,票房也不理想(第三方数据显示票房约六七千万),不过电影中没有出现类似于“刘亦菲跑着跑着一不小心就经过了华图书店”或者“Rain终于觉得公务员的岗位更稳定,于是在华图的网站查公考的课程”之类的画面,还是略感欣慰的。

  没有把自己植入进去,说明华图对于这部电影只是一次投资尝试,没有太多的宣传需求。

  很多教育机构一旦扯上影视营销,都不能免俗地生搬硬套,力争让自己穿梭于故事情节的每个角落,无处不在。

  看看教育机构的这些影视营销,有华图拍摄的微电影《后青春》、学大拍摄的情景剧《天才进化论》、精锐拍摄的微电影《笨小孩》、华尔街英语拍摄的微电影《语过添情》、瑞思拍摄的《成长的秘密之英语时代》,新通拍摄的情景剧《留学公寓》,还有一干跃跃欲试的其他公司。这些风格各异的影视剧目形式、情景各不相同,却有着相似的槽点:

  槽点1. 影视作品降级为加长广告

  比如华尔街英语拍摄微电影《语过添晴》,男主角张翰从英语不好,在外企里遇到工作,然后报名参加了华尔街英语的培训,进而英语得到了很大提高,最后一举俘获白富美,这样的套路绝对是一个非常正宗的加长版广告。不过,华尔街英语这部微电影在制作水准上还比较精良,优于大多数同行,达到了一般商业广告的制作水准——有些所谓影视作品实在是惨不忍睹。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公司做影视营销最经典的案例:海尔公司在1996年投资6000多万拍摄的《海尔兄弟》。撇开这笔在当时极其土豪的资金投入,《海尔兄弟》动画片的成功在于既实现了营销目的,又成为一部经典的动画片。因为张瑞敏投拍《海尔兄弟》的出发点没有仅仅限于“海尔要打广告”的思路上,而是将其拍成了一部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动画片。除了海尔兄弟的形象外,整部动画片没有任何推销的成分。从品牌的营销角度上,这实在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品牌锻造。

  槽点2. 营销定位模糊不清

  或许是受一堆网络低成本自制剧走红的启发,加上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鼓励自制剧的势头,直接导致培训机构恨不得一哄而上,全部扎堆影视营销,其中以情景剧和微电影最流行。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自制影视剧都是拍给谁看的?

  自制剧的渠道依赖于视频网站,而这些网站中最受欢迎的是《暴走大事件》、《万万没想到》等恶搞性质的剧集。即便学大和精锐的学生不是此类自制剧的粉丝,他们也绝对不会上视频网站专门搜索并观看《天才进化论》或者《笨小孩》。这个年龄段的用户心态多数是,“好不容易上会网,赶紧打两盘LOL,听听TFboy的新歌”。

  当然,片子更不可能是拍给家长看的。于是,这些自制剧最大的用处就是在校区里帮没课的老师打发一下时间,就像公交和地铁反复播出的美容美发节目,聊胜于无。

  营销第一步,先考虑清楚“做给谁看?”自制剧们显然没想明白。

  槽点 3. 情节本身构思粗糙,缺乏看点

  好的影视营销,剧本本身要有很强的故事性或笑点,再将目标对象巧妙的植入。但看看教育机构的自制剧和微电影,基本上全程皆尿点,偶尔再来段背景笑声,只感觉背后一阵发凉。

  《爱情公寓》、《武林外传》、《家有儿女》这类的情景喜剧走红,给大家提供了很多参考的范本。但受制于必须展示在某机构内发生的故事,所以出场人物会相对单一,但更大的问题在于情节设计和对白的清汤寡水。

  比如学大的《天才进化论》,笑点基本围绕在各种奇葩学生和家长的身上,不能脱离“来了一个奇葩的学生众老师怎样搞定这个学生-这个学生最后有了各种进步”这样的固定模式。虽然据说这些是根据真实教学案例改编的,但是影视创作毕竟不是案例介绍,可以此为基,但必然需要超过原有的框架。

  这种还没开始就已经猜到结尾的剧作,在这个内容泛滥的时代,实在难以伺候好观众挑剔的眼光。

  最近一段时间,培训机构争先恐后做影视营销。真金白银扔进去之后,又有几个人真正想清楚了自己在干什么,效果怎么评估?值还是不值?

  最后奉劝一句,如果你只为了跟风攒一个噱头,搞一部过目就忘的神剧,还不如直接扔到百度,起码那个还可以统计下最后的转化率,又不会被骂。(多知网 刘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