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网6月24日消息,5月底,北京外国语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北外国际教育学院,踏出了教育体制创新的第一步。作为名校,北外在国际教育领域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体制所限,北外的创新也面临诸多挑战,它的下一步会怎么走?在教育商业化氛围凸显的当下,体制内的学者是如何看待行业生态?
多知网采访了北外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曹文教授,畅谈国际教育学院的发展规划和她眼中的国际教育。
“语言教育”和“国际化”是核心词
多知网:国际教育学院的范畴很广,北外的国际学院是怎样定位的?
曹文:我们的业务分to B和to C,授课形式分线上和线下的。To B的业务有企业培训和高校合作等。To C现在推了两个品牌:北外青少英语(4-18岁)和北外PASS留学,包括高中国际班、出国留学申请、预科班、留学考试培训等,另外还会开设一些实体学校。北外国际教育学院的定位就是以北外的理念培养国际化人才,只要符合这一定位的项目我们都可以搭建平台。
现在刚成立,很多东西还在探索的过程中,但是语言教育一直都是北外的强项,所以今后我们也会发挥这个强项。“语言”和“国际化”是我们的核心词。我们希望慢慢将这些理念转变成体系化的项目和课程。
多知网:北外青少英语定位是4-18岁人群,这么长的年龄跨度还是比较少见的,包括了幼儿教育、学龄教育和高等教育。
曹文:4-18岁,这个跨度确实非常的大。能够做好的机构应该不是很多。很多人会说,北外是大学,应该做的是高等教育,教育的应该是大学生。可是我们发现,如果成年的学生要出国的时候才想起国际化,为时已晚,必须从小培养。
说个真实的情况,我们给学生做留学申请的时候,问他们为什么想出国?他们的回答可能是“因为我的爸妈让我出国”或者“某某某也出国了,所以我也要出国”,抱着这样的想法出国的学生适应国外的过程很漫长,更不要谈具有国际视野了。
所以,教育的培养应该是体系化,系统的,潜移默化的。从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在各方面进行塑造。对于语言培训来说,只要掌握听说读写就可以了,但是对于语言教育而言,则需要学习目标国家的文化、文学,跨文化交际技能和跨文化理解等。
多知网:您多次提到了“国际化”这个概念,在实际的课程设计中,你们是怎么做国际化培养的呢?
曹文:以北外青少英语来说,我们强调三个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以3岁为一个阶段,把整个体系分为了5个阶段:启蒙、成长、攻坚、提升和超越。
在课程设计中,不是教学生怎样听说读写那么简单,而是将他们带入到各国(尤其是英语国家)的人文环境中,学习他们的文学和历史。在培养方法上,让他们参加辩论、演讲,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
多知网:从内容特点和形式来看,北外青少英语更符合英语素质教育范畴,但是有些家长比较功利,会遇到家长不买账的情况吗?
曹文:我们有句标语叫“引领,不迎合”。引领才应该是教育的本质,如果专门去做迎合的事情,就不叫教育了。所有的教育其实都应该思考,自己应该引领什么,只有你先比别人走的更前,才能让人跟着你走。
我们本来就不是抱着要“吃天下”的心,我们想吸引的是志同道合的家长,认同我们理念的家长。一个品牌的DNA首先就要明确,北外就应该做这样的教育品牌。
多知网:体系化和系统化是北外国际学院要打造的,现在旗下的业务可以单独拆分吗,比如有学生专门来做留学申请服务。
曹文:可以拆分,但我们更倡导体系化的培养。我们把学生的申请设计成了一个课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而不能像有些机构那样什么都包办了,那就是稀里糊涂地去留学了。
实行企业化管理,先搭平台后引合作
多知网:体制内的组织要做机制创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和管理模式。
曹文:我们未来吸纳更多的人才,打破编制的束缚,编制内外同工同酬。我们还在搭建平台,让社会上具备北外DNA品质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普惠更多的人群。
我们现在是正式迈出了第一步,问题肯定会有。现在我觉得我们已经拥有了好的开始,北外有好400多所海外合作高校和机构,并且还是深入的学术合作,不是纯商业合作,这些学校对我们都有高度的信任感。剩下的就是自己能不能做好这件事的问题了。现在的大环境非常好,公众对国际教育的渴望,国家也在倡导教育改革,现在就是自己能不能做好的考验了。
多知网:最新的进展是?
曹文:我们在苏州建立了一所外国语学校,叫北外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明年秋季建成开始招生,另外还会建幼儿园。现在北外青少已经在北京开始了14个校区,另外在南京和合肥还开设有校区。我们在不断发展,到有需求的地方去发展。
多知网:全部自营的过程不但漫长,也是很耗费人力物力,今后会不会考虑一些合作模式?
曹文:我们现在还在搭平台,让更多理念相合的人和品牌加入到这个平台里。
我们希望各项业务我们都能够先亲自尝试,搭建好一个完整完善的业务体系后,才能制定出严格优质的监控考核标准。
对于教育而言,对于质量监控不可能像消费品那样用非常精确的标准来把控。星巴克、麦当劳、沃尔玛,可以统一原料采购,统一设备,统一生产规格,但是教育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搭平台这种事情,一定要自己把体系里每个产品的每个细节都摸透了,才能真正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多知网:感觉你们的广告宣传不算多,是怎样招生的呢?
曹文:我们的市场投入成本非常的低,目前主要还是依托的是渠道招生。我们在很多学校或者企业举办了公益性讲座,普及很多教育和学习的知识。
在线课堂的设想:同课异构
多知网:现在学习的在线化,移动化,碎片化趋势明显,您也提到了在线的这种形式,这方面你们是怎样做的?
曹文:青少英语最近会推出一个英语阅读移动应用“爱阅团”,推送的就是英语阅读的读物推荐和指导,定位为家庭英语阅读。
在线教育我们已经做了13年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多知网:在线课程解决了空间的问题,授课形式上你们是怎么定的?
曹文:直播和录播课都有。我们有一个VOB实时课堂,但是因为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很难在固定时间段来听直播课,所以听录播的多。
直播或者录播都是授课形式,我觉得都需要。这个和对象的年龄也有关系,比如少儿,就不适合听一个小时的直播课,因为他们集中不了精力。二年级以下的学生用点读笔类似的移动媒介产品会比较好,因为他们的学习兴趣是突发的。等学生长大以后,又觉得点读笔很幼稚,更喜欢听网络课程了。
多知网:录播有助于记录学习行径和进度,直播会有更快速的反馈和现场感。有观点认为,能传递实时现场感的学习方式能给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
曹文:未来如果条件成熟,我们可以做“同课异构”的项目。因为时间差的原因,国内的学生的课后时间是国外学校的上课时间,反之也一样。用互联网设备一桥接,就可以实时听课了,国内的学生听国外的课,国外的学生听中国老师授课,这种感觉就非常真实。
技术不是问题,但一定要找到合适的学校。必须得说的是,“同课异构”的概念不是为了炫,或者好玩,而是要和本身的课程体系相契合的。这种课程构架也要在体系中。
国际教育,高校角色应该觉醒
多知网: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事实上,现在也有三股力量在做国际教育:国际班、国际学校、社会机构(留学公司等),但是似乎都没有真正做到教育国际化。
曹文:我曾经在美国返北京的飞机上遇到过一个孩子,他跟我说他要回国,让爸妈再给他换一所学校。为什么要换?因为现在的学校太闷,他又听不懂英语。可这个学生原来就是一所知名国际学校毕业的,这个孩子不但听不懂英文,还说那所国际学校的孩子们都‘以学习为耻’,老师只管成绩好的学生。如果这样继续下去,那中国的国际教育会怎样?
现在国内的国际教育生态不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带着商业目的去做这件事,把教育变成一个纯商业的东西。追求商业价值本身没有错,但教育不能被当纯粹谋利的工具。虽然政府在加强管控,但是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还是很难真正做到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监控。
我觉得应该从源头入手,就是让家长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应该让家长明确自己的孩子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家长的需求变了,国际教育的提供者会不得不转变。要改变家长的想法,就需要更多的普及,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多知网:其实,在社会的各个角色里,高校是掌握国际教育资源最多的,但是他们的资源并没有开放出来。
曹文:很多学校都有非常丰富的合作院校资源,但是他们并没有合理的去使用这些资源。本来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的受惠,这些资源也应该开放。如果学校能更好的利用自己的高校资源,对于国际教育环境改善将是大大有利的。
多知网:现在有一些国外的教育组织开始进入中国做国际教育,比如Avenues,您怎么看?
曹文:我觉得国家对此会比较谨慎,因为意识形态上的渗透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如果一个中国人出来只有纯粹的西方思维,那就没有任何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特点了。不是说外国的理念不能引进,而是引进后应该和中国生态、文化底蕴相结合。如果以后都是国外的教育组织来国内开国际学校,教育中国学生,那中国的教育将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位置。
我们PASS留学项目的学生,开学第一件事就是去孔庙拜孔子,因为不论你再国际化,首先不能够脱离的就是自己的本国文化和底蕴,这些是根基,否则国际化无从谈起。(多知网 邱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