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慈善家邵逸夫辞世,这位人称“六叔”的百岁老人身上有很多标签:爵士、慈善家、影视大亨,但让国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遍布南北的“逸夫楼”——邵氏基金已资助了国内6013个教育项目,那么,你了解邵氏基金在教育领域是如何运作的,又有哪些资助标准?

邵逸夫先生辞世 邵氏教育慈善是如何运作的?

2014-05-04 11:51:22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Carey  

       多知网1月7日消息,107岁的香港教育慈善家邵逸夫辞世,这位人称“六叔”的百岁老人身上有很多标签:爵士、香港实业家、影视大亨、香港巨富,但让国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遍布南北的“逸夫楼”——截止2012年10月,邵氏基金已资助了国内6013个教育类项目,那么,你了解邵氏基金在教育领域是如何运作的,又有哪些资助标准?

       1973年,时年66岁的邵逸夫以香港苏浙公学校董的身份捐赠50万港元和一所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这是他第一笔正式捐赠。同年,他设立邵氏基金会,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1985年,邵逸夫开始捐助内地的教育事业。第一笔是为浙江大学捐资1000万元。此后,平均每年为内地捐款1亿多元。

       2008年,邵逸夫为汶川地震中受灾师生捐款1亿多元,用于学校灾后重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10月,邵逸夫基金共捐建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艺术交流中心,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捐款数额庞大,涉及面广泛,但是邵氏基金建立了一套管理体系:

       邵氏捐助对象:教育部评审推荐

      邵氏基金在教育领域的捐助对象主要有两类: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并且对这两类的捐助范畴做了界定:

       高等教育的捐助对象要求是国家公办本科以上的高等院校。资助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建筑,如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等,每个项目不超过500万港币,建筑规模在10000平方米-20000平方米。

       基础教育的捐助对象主要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包括县级以下(含县级)的完全中学、高级中学,农村初级中学和九年义务制学校,地市级特殊教育学校兴建教学楼、实验楼等项目。

       同时,邵氏基金还设立了一套审批程序,保障赠款能有效合理使用。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的审批项目,都由教育部专家评审后向邵氏基金推荐,没有经过推荐的不会获得捐赠。教育部对每个项目的审批都制定了相关的审核条件和指标,尽可能科学选择。

       邵氏捐助方式:与行政单位共同出资

      虽然邵氏基金出资捐赠的项目都有命名上的要求,比如逸夫楼、逸夫学校等,但是每个项目并不是由邵氏基金全额出资,而是邵氏基金和教育行政单位共同出资。

       根据所属体系不同,两方的出资比例也会有差别。比如,对高等院校的捐助比例为1:3,该校的必须提供不低于捐款数额3倍的配套基金。对于基础教育,比例则是1:1,也就是学校所在省级行政部门需要提供不低于捐款数额的配套基金。

       也可以说,邵氏基金出资捐赠,实际上推动了行政部门对教育教学的硬件投入。并且,邵氏基金还要求由由高等院校、教育厅(教委)设立赠款项目建设资金专用账户,统一管理两部分来源的资金,防止赠款挪用。

       为确保工程如期进行,赠款分两批到账,建筑主体完工拨付50%,全部竣工并完成镶嵌命名再拨付50%。

       邵氏捐助的“赠品”:政策+质量保障

       对于被捐助的学校来说,邵氏基金不仅带来资金,还有政府教育部门的重视。

       邵氏基金规定,凡是接受赠款的学校都会获得行政保障:为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列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将长期保留的学校。这一条也是学校非常看重的地方。因为学校的发展,除了有充裕的资金来支撑软件和硬件外,还需要行政部门的政策倾斜。

       不仅如此,邵氏基金还对捐助项目的建设进行质量监控。从校园总体规划布局到各种管线的铺设,甚至包括学校内部的绿化程度都有详细的指标。高等教育竣工2年后,基础教育竣工1年后,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并在其中选出“优秀工程”的邵氏项目名单。

       2011年邵逸夫退休之时,邵氏基金将公司2.59%股权馈赠给数家教育及慈善机构。馈赠结束后,“六叔”和“六婶”的持股仅为3.9%。(多知网 Carey)

QQ图片20140107162955

国内逸夫楼、逸夫学校分布图(多知网 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