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MOOC热度飙升,不止震动了一贯保守的高等教育,甚至被认为开创了远程教育的第三代模式。但也有一些“老人”不屑,MOOC不过就是传统网校的升级版嘛。我们不想讨论MOOC是否发生了质变,但MOOC之火,有其必然原因,很多功能或模块的设计是很值得网校去学习的。

MOOC这么热,网校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2014-05-01 11:33:17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陈雯  

       多知网4月8日消息,这两年MOOC热度飙升,不止震动了一贯保守的高等教育,甚至被认为开创了远程教育的第三代模式。但也有一些“老人”不屑,MOOC不过就是传统网校的升级版嘛。我们不想讨论MOOC是否发生了质变,但MOOC之火,有其必然原因,很多功能或模块的设计是很值得网校去学习的。

       (多知网注:鉴于MOOC与网校的教学定位、内容质量、学习者特征等都大相径庭,本文不涉及典型变量决定的教学方式)

       内容的精品化和碎片化:说来容易做来难

       MOOC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质量的课程内容,而精品内容对在线学习的重要性永远是第一位的。目前国内多数网校是教研与教学分离,所以教研团对课程的认知程度和学科思维直接决定了网校整体教学水平。

       一节网络课的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这基本对应教学内容的精品化和碎片化。

       课程开发要求教研团队在编辑讲义时,把知识点进行最小单位拆解,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以及教学方式对知识元进行逻辑重组,从而清晰地表达完整的知识框架。MOOC老师们几乎都是该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者,课程中可以看到很多基于知识点的内容切片。

        教学设计方面,MOOC相比传统网校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视频内容的碎片化。据分析,视频课程的最佳长度在6-9min间,力求在保持学生注意力的短时间内,将知识点完整呈现。哈佛大学的高利·纳吉教授分享他讲授《伊里亚特》的过程:会将一个小时的内容拆分成多个小节,每个小节有一个主题(当然,教学设计不仅仅体现在视频的长度上,下面会进一步阐述。)

       MOOC找回了网校中丢失的教师个人魅力

       线下的名师,到了在线平台未必仍然是名师。因为传统教学过程中传递的老师个人魅力,很容易在网络课程中被“过滤”掉。国内很多在线课程,老师在演播室对着摄像头没有交互,授课过程很不自然,更无法展现教师作为个体的个人魅力,难以营造孩子学习过程的沉浸感。加之缺乏课堂之外的沟通,没有黏合性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很难有正面影响。

       而MOOC课程在教师镜头表现上,的确有文化表现的差异。不过也不乏技巧:Coursera课程录制大部分在老师家里,除了环境的舒适安静之外,有些老师会在背景上取巧,例如有老师会设计一些有趣的飞行物在自己身后,吸引学生注意。而教师魅力的体现则各有千秋,拿台大的《几率课》老师来说,用生命卖萌的叶丙成老师就得到了大陆众多学生的喜爱,开课前在果壳MOOC自习室、Facebook的准备、课程中和学生的互动,将师生关系瞬间拉近。

       融入游戏等环节,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赫尔巴特的四步教学法把学习过程分成了:学生接收新概念——新旧知识关联——概念形成——运用。但目前国内很多网校只做到了前三个环节。

       MOOC的完整的学习周期“在线学习→分享观点→在线实验→完成作业→参加考试→获得证书”中,教学活动扮演了前面学习过程的重要角色,这也是在线教育产生了这么久,只有MOOC被称为冲击传统教育的原因之一。

       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模拟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发生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MOOC的教学活动引入大量的游戏化、虚拟实验等前沿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沉浸感。再举台大叶丙成老师《几率课》的例子,利用在线游戏PAGAMO,让学生分组对抗边学边玩,并结合生活化的案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门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以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让看似无聊的概率产生了乐趣。

       目前国内大多数网校仅仅停留在视频资源的阶段,虽然加上了课后短时直播答疑和论坛,但交互延滞对学习兴趣又是致命的打击。参与度、学习发生过程等方面都有待优化。

       学习支持服务:推翻传统的单项答疑

       前面提到的学习活动发现了学生的学习问题,那么就要通过学习支持服务去解决。

       但MOOC受众太广泛,师生答疑的传统模式显然非常困难。这时学习支持服务就从传统的单向辅导变成了双向的服务决策:同伴学习在网上社区的引入,结合了学习者社会化需求,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支持形式。

       学习效率方面来看,学生教别人时95%的新知识吸收率远比看听结合吸收的50%高。

       论坛积累的学习数据也是一笔财富,下一步该考虑的就是如何智能化处理这些数据,让沉淀的问题有序输出,降低之后授课的成本,甚至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学生量身定做,开展教学工作。

       单就论坛来说,大多数网校的论坛历史已经很悠久了,如何创建一种互助答疑交流分享的论坛文化甚至更加及时的社交媒体文化,是网校设计者们需要认真考虑的了。(多知网 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