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网5月21日消息,多知网在武汉举办的OpenTalk第二十期“科技革命的巨浪下,教育公司如何抓住新时代势能和机遇?”活动中,精锐副总裁焦典以“OMO——什么是真正的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他认为,OMO的核心出发点是挖掘数据,追踪学生学习的全路径。教育机构做OMO,可以从教研、产研和服务三个体系去攻克。未来OMO的发展趋势是个性化教育。
精锐教育集团副总裁焦典
以下为焦典分享全文(经多知网整理编辑):
我今天会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一个数字,同时给大家普及一些科技的概念,然后再步入到OMO这个话题。
挖掘数据、追踪学生学习的全路径,是OMO的核心出发点
在GDP里面,跟互联网相关的实际业务归在哪一类?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美国GDP中占比21%左右,在中国大概是占17%。所以无论我们把互联网业务讲得多么大,多么全,多么有概念,真正只占到了GDP20%左右,这个是线上乃至互联网+,所有加在一起的体量。
所以我想说的是,每每提到线上线下,首先大家会想到,在线业务很美好,但是我认为,互联网的发展空间,未来不会只是20%那块饼,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第二个概念是科技概念,什么叫OMO?当年叫Online-Merge-Offline,在互联网行业,因为有线上支付,线上业务,有线上用户数据,可以把线上获取的用户推送到门店,让线下门店附属于线上。但是如今Online统一了吗?没有,还是只在GDP中占比不到20%。
教育行业拆解下来,它的秘诀其实是几个步骤:教、学、练、测、评,这是所有教育行业从业者的核心竞争力。我剖析科技行业发现,它存在的意义其实是四个词:数据的产生、数据的存储、数据的传输和数据的利用。而教学练测评,也是在围绕着数据。
在OMO这个时代,就是怎么去捕捉数据,怎么去分析数据,怎么去挖掘数据。
为什么说接下来5G时代,学生的数据会挖掘得更好?当前,双师课程已经是一个OMO的雏形了。但是,它不完整。从战略意图上来说,很多教育公司要To B,要走向对公市场,要投资对公的产品,他们其实是要了解学生在培训机构之外其它的时间在做什么,他的数据轨迹、学习行为是什么。只有知道这些,教育公司才知道学生在课外机构应该针对性的教什么,才能做好OMO无缝整合的过程。OMO指的就是业态全链路的打通。
OMO这个概念在教育领域,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在做其中的一些片段。对于线上来说,获得流量比较难,线上大多数成本都是给了流量,给了渠道商,所以很多在线机构在线下开了教学中心,本质上是在做招生,解决线上流量的问题。
线下业务最大的趋势,除了要解决传统招生的问题之外,就是解决线下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很多线下的机构做了一些不成熟的尝试,比如说开发了线上线下连通的APP,把作业通过APP布置,这样也能让孩子增加线上的时间,去追踪他不在教学中心时他的学习行为、学习轨迹是什么。追踪学生学习的全路径,是OMO的一个核心出发点。
未来OMO在教育行业将成为标准配置,现阶段是生死攸关的时刻
OMO为什么会在今年爆发?
在线教育获客成本特别高,而且只是一线或者新一线城市能够接受纯在线方式,很多企业的业务边界在二线、三线已经终止了,只能和当地机构合作,去卖课程,或者进行一些本地化的调整。线上获客成本高,最终要走向线下扩张的时候,只能通过To B增加生产收入。这是为什么纯线上教育要走到线下。与此同时,纯线下企业的招生方式也已经失效了,也需要科技从线下走到线上。
OMO对于教育行业是机遇还是挑战?我认为现阶段我们是处于生死攸关的阶段。首先,大班课模式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其次,对于个性化一对一教学,如果价格定位不够高端,便会出现利润率不高的问题,也是生死攸关。再过三五年,所有的科技平台成熟之后,OMO就已经是标准配置了。
现在,大家觉得“互联网+”非常有潜力,“互联网+教育”也是很多科技公司想做的事情,但是我想说,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载体。公司的业务形态,只是为了辅助教学练测评的核心模型。以班课为例,班课照顾不了很多学生,但是班课的性价比非常高,我们可以用科技诊断的方式,诊断学生对于课堂的理解,并将其学习知识图谱切片做出来,这样,学生在非班课时间,也可以在移动端去做个性化因材施教的学习链路,这其实就是OMO的一次尝试。
所以,未来OMO会成为标准配置。
OMO的决定意义是什么?就是数据抓取和挖掘的能力。那么线下机构,尤其是一对一线下机构如何挖掘。一对一的课堂,为了保证孩子安全,我们会安设高清摄像头,这个高清摄像头会通过算法分析,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类似于AI的逻辑。对于低龄的孩子,这个抓取方式是不适合的,但是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考核老师,去抓取老师的情绪,然后在底层分析孩子是不是一样的效果,以此便可以发现孩子的学习路径。
从教研、产研、服务三个体系攻克OMO
现在大家都在讲“AI+教育”平台。有很多人认为AI是一个很高深的事情,我可以告诉大家,AI的本质是统计学,其实并不是高深莫测的。
现在AI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即时抽样,这和算法有关系,可以随机抽样,进行对比。另一个是相关性分析,就是通过A可能影响B。
我们回到OMO和教育相关的领域,教育机构做OMO要攻克的难点是什么?可以从三个体系去做,分别是教研、产研、服务。
教研方面,首先,就是知识图谱切片需要灵活度,哪个知识点的内容适合线下去讲,哪个知识点的内容适合线上呈现,如果这样的知识图谱切片变成一个动态的,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应该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其次,是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在OMO时代,线上课程、线下大班课如何对知识点无缝衔接,师资队伍的管理,教研体系的打磨,这是对教育最核心的问题。
第二,和教研相关的是产研,产研是要服务教研的。怎样做好学习数据的追踪,这是最核心的。线下产生的数据,能不能第一时间抓取到,学生和老师间的互动,怎么量化。
此外,是数据的挖掘。在数据追踪之后,怎么做好整个效果的分析,有了大数据和AI之后,怎么做好相关性。线上很活跃,线下不活跃,这也是未来各教育机构可能面临的问题之一。
对应的学习工具的研发,怎样配合学习方法,线下怎么教,老师端口怎么打造,老师的教学工具如何适应线上线下慢慢融合在一起的方式,也是需要去考虑的。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其实是战略资源怎么协调。比如老师就是很重要的战略资源,进入OMO时代,孩子可能会提出,为什么线上线下的老师不是同一个老师,这就跟产研有关系。
第三是服务,一个是家校要沟通,老师端、学生端、家长端这三端是核心相关的,如何打造这三端会给家校沟通方式带来很大不同。家长端,怎么对孩子的学习进度追踪,跟业务相关,退、转、停如何跟进,怎么做续费、跨科推荐,怎么做课程搭配等等,这对服务都会有很大的挑战。
最后是OMO的发展趋势,我最想提到的是个性化这个词。现在大家很难做到个性化,即使是一对一也相对比较困难,因为如果要做到规模大,那可能对师资有很大的挑战。
所以我们希望OMO时代,可以真正达到个性化教育,在线上线下,依托AI也好,依托大数据分析也好,我们能找到他所有的知识水平,个人偏好,学习需求。这个是我觉得OMO最有魅力的一点,就是真正地回归因材施教。同时能让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从事的组织和机构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发力点。
提问环节
提问:OMO需要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所有数据都要打通,校内校外的所有知识图谱要统一,这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事情,应该怎么做?
焦典: 现在巨头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对公业务,其实就是为了获得孩子在机构范围之外的数据,来完成其全链路。但是因为政策,可能不会对外开放学生数据。这种情况便需要科技赋能,比如让学生到机构后再做一次智能测评,通过智能测评再去完善智能图谱,进行预测。
提问:除了数据打通以外,学校的知识图谱肯定是国家统一的,但作为校外机构,后续学生培训过程中,同样的教材他所讲授的知识图谱可能是不一样的,假设一个学生中途更换了培训机构,他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图谱就会发生变化,这部分数据可能会影响到准确的评估,应该怎么办?
焦典:课外机构如果没有独立的体系怎么办?校外机构无论从教研还是从知识来看,可以做得比公立教育优质,毕竟公立教育是普惠的。回到刚才提到的OMO是最后要做个性化的,这个是校外机构可以用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定位去做到的,这是一个补充。我们跟公立配合的时候,是一个有效的补充,把原有的不能针对个性化的公立资源,有限情况下做个性化教育,这个是我们做的。
提问:目前AI的直播授课,英语培训模式您怎么看?它是否会成为后续培训的一个方向?
焦典:无论是在线的班课还是线下的课,班型只是一个模式,是从教的角度考虑的,我们应该从学习的角度去考虑。大家都在讲AI科技的进步,模式的变化,我应该这么教给孩子,但是没有考虑到孩子作为一个个体,怎么去接收这些知识。人类要把知识贯穿进去的时候,一定要围绕人的听说读写做,作为一个有机个体,这是我们学习的方式。
我们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教,我们要看到孩子是怎么去学,因为只有他学好了,我们才不辜负家长的嘱托,从商业的价值角度上才有口碑。教跟学未来一定会通过科技赋能,但大家更应该专注在学生,要围绕学去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