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又面临中高考改革,一线的校长如何应对?

一线校长如何应对新高考?看北京三十五中摸索出的路径

2018-05-31 12:37:54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黎珊  

  文|黎珊

  2020年,北京市将迎来“新高考”。当前,首批考生正在高一就读。

  身处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又面临中高考改革,一线的校长如何应对?

  在第四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雄安新区教育发展论坛”上,北京三十五中副校长黄鹏分享了三十五中改革的探索和实践经验。

  经过三年时间的摸索,三十五中高一8个行政班和高二7个理科行政班实行全面走班,同时,为了配合改革,学校的综合管理、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选课走班”背后:学校整体管理系统和学校生态变化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始建于1923年,是一所近百年历史的学校。其前身为北平志成中学,是由李大钊先生创办。1952年,定名为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2005年被认定为北京市示范性高中。这所中学先后培养了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岐山、陶西平等杰出优秀人才和国家栋梁。

  在新高考背景下,近三年时间,三十五中摸索了一套自己的改革路径。

  从2015年3月搬迁到新的校区之后,三十五中全面推开选课走班。

(三十五中“五制”改革)

  黄鹏强调,“但绝不仅仅是选课走班就能解决学校变革的事,就能解决教学质量的事,就能解决现在能够应对新的中考高考的事,更谈不上说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得树立德树人的事。”

  他说,“选课走班的背后一定是学校整体的管理系统和学校生态的变化。”

  因此,在“选课走班制”的背后,三十五中又实行了“学部制”、“学分制”、“导师制”、“学长制”。即“五制”改革,中心是选课走班。

  选课走班制:学生基于不同的兴趣、程度和目标,自主选择课程,组成教学班,到不同教师上课;

  学部制:高一高二高三和六年一贯制项目学部,实行学部主任负责制,同时成立学生的科学院、文学院和艺术学院;

  学分制:对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德育课程等给予学分,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对学生课程的学习进行记录、评价和管理。

  导师制:每位导师担任5-10名学生的成长导师,扮演学业指导师、心理疏导师、生涯规划师的角色;

  学长制:由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学长,以自身经验帮助学弟学妹适应高中生活、引领示范、相互促进。

  “我们的整个思路是,绝不是变‘选课走班’一个点。绝不是只让学生选课走班了这种形式上的变化。”

  那么,“五制”背后是如何运转的?

    课程改革:学校如果不做生涯规划,学生无法选课

  首先,从“课程”改起。“因为课程是一个学校的核心问题。通过什么来育人,通过什么来达成我们育人的目标?一定是通过课程。”

  从2015年3月三十五中搬迁到新的校区之后,全面推开选课走班,到现在一直在做课程改革。

  “国家在高中的课程有必修、选修,学校要对课程进行重新开发。既要满足整个国家对课程的底线的需要,同时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可选择的课程,我觉得这是学校必须要做的。”

(基于学生学习领域的课程结构)

(基于学生学习领域的课程结构)

  如上图所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作为科学院课程;语文、英语、地理、历史、政治为鲁迅书院课程;音乐、美术是艺术学院课程;体育、心理、健康是体育中心课程。

  而这些的基础,是生涯规划课程。

  “生涯规划课程是基础,已经是学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了。在现在的高中阶段,生涯教育学业规划已经成了各个学校的刚需。学校如果不做生涯规划,学生无法选课,无法在高中达成健康成长的目标。高中面临升学,如果生涯没有规划,那高中教育是失败的。”

  三十五中的“学分表”显示,每个科目分为必修、选修1选修2、校本选修、校本研修四个类别,每个科目的每个类别都对应一个学分。比如,物理的必修为6学分,选修1为8学分,选修2为2学分,校本选修为4学分,校本研修为8学分。

  最后,学校可以提供30个差异性的学分,一共144个学分。

  “所以,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要学会规划,必须要学会选择,必须要学会学习。”

  关于课程的分类,分为必修类、选修类一、选修类二、选修类三。 其中,必修类是国家必修课程(分类分层必学可选),选修类一是国家选修课程(分类分层必选,包括6选3),选秀类二是校本类课程(分类分层自选),选修类三是体育选修课程(分类分层必选)。

  只要可选择的课程都进行分层和分类。分层即,课程层次设计上,不同层的课程设计针对性强、课程目标明确,学生定位准确;分类即,特色课程特色突出,教学方式多样,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比如理科类的课程偏重于分层,文科类会偏重于分类。

  比如数学课,分为 A+、A、B层级,最低层次的B层是高考水平,因为数学是必修。

  比如英语课,分为A类、B类,其中基础课程是一致的,但在特色课程模块,A类的课程内容为演讲与表达、词汇与翻译、英语原版短篇小说选读。B类的特色课程为语音学、构词法、英语杂志或新闻选读。

  “如果老师、教研组、学科组,还不会做这个事,肯定是没法满足学生。目前,学生是每学期要选一次课。每个学期期末考完试后,下个学期课程设置全都出来,至少要细到这个程度,学生才知道下学期都开什么课,有哪些层次的课,都讲什么,怎么考试,对学生要求是什么,我怎么选。”

    排课规则:先选课后排课,把选择权尽量的交给学生

  通过三十五中的一张“高一学部作息时间和课表”,可以看出“学部制”的管理方式:这张表格中有升旗仪式、生涯课程、班会、社团活动、自习、艺术必修/校本选修、体选课程等等。而大部分的空白的部分,即是学生按照自己的课程表到不同的教室里上课。

  黄鹏说,排选课的基本原则是“先选课后排课”,把选择权尽量的交给学生,但是背后一定要制定好规则。

  “比如一节课招30人,有35人报名,且级别一致,让谁上不让谁上?这时候不能随机。我们现在的规则是看学业成绩,成绩靠前的优先上,无形之中告诉学生——你的学业成绩决定你下一次选课的概率,这就是规则。”黄鹏说。

  “按照选课的规则进行选课,其实某种程度上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不要小看这些,将来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一定是在社会规则之内证明、实现你自己。”

  选课的过程中,由学生登录选课系统,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学科进行排序。提交后,系统进行排课,最终学生下载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课程表。

  除了一人一课表,三十五中还设置了“教室课表”“主题教室课表”(物理、化学、生物设有专门的主题教室)。

  三年的改革探索以来,三十五中课表分为三个阶段:

  1.0版本,为“四套课表”,在有限的教师和教室资源下,按照各学科的分层分类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多样化的课程搭配,以供学生选择,采用先到先得的方法选课。

  1.5版本,对“四套课表”做了升级,实现了学生对教师的选择,满足了学科内听课和调课的要求。

  2.0版本,即目前的“一人一课表”,最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选择权。先选课再排课,学生按照意愿填报学科和教师志愿,再进行排课。

  “原来的寒暑假教务处两个老师一个礼拜,就能排出全校的课表,高一、高二、高三,一共三张课表,一个年级一张课表,非常快。现在,从学生选课,到最后课表能被学生、老师下载使用,至少一个月的时间。”

  三十五中排课系统是与晓羊教育合作。但黄鹏强调,并不是将排课全部交给晓羊,而是基于双方的探讨与摸索。

  选课后,是否允许调课?三十五中设计了这样的规则:在开学两周以内,如果认为课程不合适,学生可以调课,但是有规则的,比如,这门课程调整后,可能会涉及到其他相关课程的调整。

  现在,三十五中高一8个行政班和高二7个理科行政班实行全面走班后,老师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太多。

  比如:高一学部八个行政班,按照以往行政班排课是八个班。现在,拿语文学科来看,走班后,实际上只多了两个教室,相当于开了十个语文班,每个班人数就会少一点。通常情况下,五个语文老师够了。

  “我们学校比较‘奢侈’的是,物理、化学、生物各有六个组,各有六个主题教室。其他的走班教室高一高二不在一块,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一共才16个教室。

  “15个行政班,16个走班教室,对我们来讲并不是特别大问题。”黄鹏说。

    学校管理结构和治理体系改革:改变岗位设置和教学单元设置

  整个选课走班改革中,周围的支撑是学校的管理。

  管理层面,三十五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改变了学校的岗位设置,重新制定了教师考核、评价、聘任、奖惩方案。

  岗位设置,可能是很多学校所面临的问题。

  “如果只改变选课走班,教学质量一定是没有保证的,整个教师精神活力是出不来的。因为选课走班后,老师的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管理跟不上的话,可能出现大的问题,学校的矛盾冲突会非常多。”

  三十五中总结出三条经验:管理权力分散,重心下移;突出多劳多得,质优多得、责重多得;权力、责任、待遇三者要统一,给老师们赋予权利的时候,一定要给他责任和待遇。

  “所以在岗位设置时,待遇向教师倾斜,减少专职职员岗位,合理设置兼职岗位,鼓励教师兼职。比如,课程与教学中心,只有2个专职岗位,设置兼职岗位5个。理化生实验室,每科只有专职实验员1人,但可以设兼职实验员3人。

  二、学校教育教学单元和职能处室的设置与划分,职能的转变。

  学部是三十五中最重要的教育教学单元,学部主任是学部教育教学质量的责任人,实际上享受的是校长助理的待遇。现在每一个学部就相当于是一个小型的学校。学部主任有岗位设置、评价、考核、惩罚、聘任教师的权利。学校尽可能把教育的资源直接配置到学部。

  在管理体系上,三十五中设置了五个中心,为了学校开发课程。

  三、评价方式的变革。依托一些专业机构提供的信息化手段,比如借助第三方的教育教学诊断系统、考试成绩分析系统。报告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考试成绩分析,学生在PC端、移动端都可以看到。

  除了考试的业绩评价,学生也需要过程性评价,根据每一个维度分解,分解到各个学科,而评价从每一节课的积累中来。

  四、老师面临变化和挑战。

  改革还让老师的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包括考勤、收交作业、家长会等。黄鹏说,“现在我们家长会至少要开两天,第一天可能是整个学部的。第二天老师跟家长的预约,因为现在是教学班,行政班的班主任没法说每个学科的事情。因为一个行政班的孩子在不同班里去上课。所以预约式的家长会必须得开。”

  老师的工作圈子也变化。原来是行政班上课,不同老师面对同一个班的学生,老师们可以交流。现在,一位老师面对不同的教学班,很难对两个班进行比较。

  黄鹏认为,“互联网+”给老师带来的挑战和压力非常大。三十五中从2015年到现在,改革已经三年,改革的进程没有太快,每个学期都在完善。

  “不要一下发生质的变化,那样老师会受不了。”黄鹏说。

  针对三十五中平时的改革工作,黄鹏提出了一些建议。

  1、收作业,变为让学生交作业

  对于收交作业,黄鹏表示,下课学生到各个班去,“没法收作业,只能让学生交作业“。

  三十五中提供纸盒,每个班的老师提供几个作业收纳箱。

  2、考勤由班主任负责,变为由老师执行

  黄鹏说,原来老师是没有考勤的义务,考勤是班主任的责任,但是现在任课老师必须得考勤,“如果老师不考勤,在我们学校是‘教学责任事故’”。

  三十五中考勤系统的推送,中午1点半推一次,下午5点半推一次。

  3、“变革是学校工作的常态”

  三十五中学校各种手册包括学生手册、导师手册等,“这些是教育的底线,必须得有。”黄鹏说。

  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学业成绩、毕业证之外,黄鹏表示;“还有五个证书——体育、科技、艺术才艺、志愿者、诚信精神,要发给学校。2017届的毕业生,拿全五个证书的学生不到20个,能拿到五个证书绝对是最优秀的学生,我觉得这比高考成绩过硬了。”

  现在变革是学校工作的常态。黄鹏强调,“相信老师的力量,但老师也是阻力。我们的经验是,学生对改革的适应非常好。能成为学校最大的阻力,不是学生家长。”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最艰难的,目前,不管是互联网加、还是大数据等,还是翻转课堂、微课形式,市场上的新模式很多。黄鹏建议;“千万不要就被一种模式所所左右。”

  对于未来,黄鹏说,“课堂绝不仅仅在40分钟之内要解决问题,还要向后延伸。”

  现在学生学校要做的事,实际上就把几个点进行统筹。

  三十五中当下和未来要做的三件事:

  第一,学业规划;

  第二,面向个体的综合性的评价,需要及时进行反馈,不能等期中、期末,最好能每时每刻、即时即刻地看到评价;

  第三,混合式的学习方式,希望既有线上,也有线下,既有课上也有课下。

  “对于‘互联网+教育’,大家都是身在其中,不管有没有新高考变革,每一个学校都要经历。现在教育的三股力量——学校、政府、教育企业,三方一起才能做好现在的教育。”黄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