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要去哪儿上学?” 5月29日,6岁的儿子乐乐,一从幼儿园放学,就焦急地告诉妈妈,身边小朋友们都在讨论9月要去哪所小学。林殊的眼泪掉了下来:和别的孩子不同,乐乐没有北京户口,虽然林殊“五证齐全”,但因为通州区对于住址的新规,乐乐至今都没有通过通州区的入学资格审核。
5月31日,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信息采集工作即将截止。像乐乐这样尚不知如何获得北京“学籍”的学龄儿童,在通州区有大约百余名。
卡住他们的,是4月27日方才公布的《2018年通州区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证明证件材料审核实施细则》(下称新细则)。据此,非京籍幼升小的“五证”审核门槛升高,北京居住证一项不仅要求“在有效期内”、“与在通州区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地址一致”,还要求“审核申请人自2017年12月31日(含)起在现居住地居住”。相比起其他各区对于居住证住址起始日期的要求,通州区更显严苛。
心急如焚的林殊,加入了“幼升小义教维权群”寻求帮助。其中很大一部分家庭的资料审核,都卡在了“通州区居住证或居住登记卡”一项。
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8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必须 “五证”齐全。所谓五证,即监护人必须提供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全家户口簿、北京市居住证(或有效期内居住登记卡)、户籍无监护条件证明。
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前,不少家长早已未雨绸缪,着手准备孩子幼升小的“五证”材料。但4月27日新细则公布,家长们发现条件升级。
根据新细则,家长们必须自2017年12月31日起居住在现有住址,哪怕是这期间在同一个小区租住了另外一栋楼,也被认定为不符合条件。
此外,新细则还规定,从2018年开始,住房地址用于适龄儿童入学登记的,自登记入学之年起,原则上6年内只提供一个入学学位(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的除外)。如果学位已经被占用,或房东不愿意学位被占用,家长就要为此“孟母三迁”。
财新记者拨打了通州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咨询服务专线,被告知“2017年12月31日后是不可以更改(居住证)地址的,审核通过不了。去年只要居住证在有效期内就可以,今年就不一样了。”
“2018年4月27才出政策,导致我不得不换地址。可你又要求我2017年12月31日起就住在申请地址。我不换地址就没有学位,我换了地址你又说我住的时间不够。”新细则的滞后性与不合理,激起了家长们的愤怒。
无房“非京籍”家庭上学何其难
5月28日中午,位于新华西街24号的通州区教育委员会(下称通州区教委)门口,聚集了大约七八十位请愿的“非京籍”家长。人群中,不时传来“孩子要上学!”的喊声。夏日炎炎,家长们的脖子耳根被晒得通红,每人怀抱着一摞摞入学审核文件,焦灼地等待着教委的答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大多数都已经备齐“五证”,却仍然无法落实孩子们的入学问题。
何先生7点10分到了,他已经连续来了四天。他的老家在内蒙古,从事保安工作。令他怎么也想不通的是,“你说我多冤,同一个小区161号楼,搬到了143号楼,今年改的(居住证)地址就不让过。”
财新记者了解到,这些家长中不少有稳定的工作,按时在通州区缴纳社保,但北京连年高企的房价与加紧的限购政策,令不少家庭在通州区无力购置房产,长期租房的情况十分普遍。
通州区位于北京东部,是北京市唯一接壤天津和河北的区县,集聚了大量的非京籍居民。2016年,通州被提升为“城市副中心”,承担着疏解北京市中心城人口和功能。此后通州房价一涨再涨,迎来了限购。
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王先生,和妻子也早早地赶到了通州区教委。“今年三月份,房主要求我们腾出房子,拿来给自己的孩子登记上学。我们被迫只能迁房子,改居住证地址。但这个政策是后来才出的呀!”
2004年,王先生从安徽来到北京,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两年前,夫妇俩就开始考虑孩子的升学问题,于是把家搬到了通州南部新城梨园镇,这里的小学资源多。他们按部就班地准备材料,每年续签居住证。
“结果临门一脚出了问题。”王先生十分无奈。
按照新细则,审核申请人在通州区租住住房的,应提供规范有效的房屋租赁合同、房主房屋所有权证(不动产权证书)或商品房买卖网签合同及购房票据、房主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现场家长反映,由于受到“六年一学位”的限制,一些房东会拒绝提供相关证件,担心未来影响自己孩子上学或者房屋转卖。甚至,还有房东以几万元到15万元不等,开价叫卖“学位占位费”。
早在2016年,西城、海淀两区就开始实行房产“六年一学位”的政策。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曾明确公开表示,此举是为了解决好入学秩序。他指出,这是因为部分区域对于部分小学的入学期望较高。不过,在实践中,各区对此一规定的实际执行力度仍有所不同。以海淀为例,其教委相关负责人就曾对《北京晨报》记者透露,“六年一学位”仅限需求过热学区,并不会在全区广泛推行。
通州的非京籍家长,更多焦虑的并非“好学区”,而是“能不能上学”。王先生十分费解,“哪怕不让这些孩子上好学校,但是至少要让他们在北京就读。政策为什么不能切实际,人性化,更灵活些呢?”
5月28日上午11点左右,通州区教委相关人员邀请了五位家长代表进行面谈。家长们并不满意教委的答复,“没有结果,还要等,就是拖我们。”教委方面告诉家长们,5月31号前会有明确的答复如何解决。但家长们担心的是,到时审核系统一关闭,孩子们就不得不在失学和回老家上学中做出选择了。
“看看孩子天真的笑容,他认为自己在北京生的,就是北京人。”王先生的妻子心酸极了。
学位不足,先拿“外地人”开刀?
“整个五月,吃不好,睡不好,心里有事压着。”家长们的脸上,都挂着散不开的愁云。多位家长跟财新记者表示,不争取到最后一刻,不会考虑让自己的孩子回老家就读。他们之中,不少是夫妻双方都在北京工作十年以上,贸然返乡意味着要承担经济风险,或让孩子变成“留守儿童”;而老家的父母也年迈体弱,对负担成长期孩子的养育,力不从心。
一位老家在甘肃的妈妈忧心忡忡,“这么小的孩子,回去就上寄宿学校了,怎么放心?”她刚刚辞去超市的工作,这几日都跟着家长们在通州区教委、北京市教委门前转悠,一遍遍地填写并上交“非本市户籍入学信访登记表”。但对于有多少解决的可能性,她心里没底。
家长们纷纷揣测,是今年通州区的学位紧张,政策才会如此严苛。
近年来,北京市的小学在持续迎来入学的高峰。根据《北京晚报》的报道,预计从2015起至2019年,北京市小学入学人数将不断增加,五年内小学生人数将增加20.5万,总数将破百万大关,达到103.4万人。
2012年8月31日及以前出生的,凡年满6周岁,是今年幼升小的适龄儿童。根据官方统计,2012年是北京常住出生人口增长高点,出生率自2000年以来首次“破九”,增幅较高主要受到农历龙年的属性偏好影响等。目前,通州区并未公布小学计划招生人数。但以海淀区为例,今年海淀区预计小学入学需求将首次突破3万人,学位缺口达8000余个。
在四处奔波、反映孩子就学难题的日子里,另一种口头解释在家长间流传:先拿“外地人”开刀,是北京进一步严控城市人口的举措。
自201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列入年度主要任务之一,开始通过调控随迁子女入学资格的手段来控制外来人口。
《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曾公开披露,在北京,“非京籍”儿童的“入学门槛”正逐年升高,到2015年,非京籍儿童家长需“本区就业”、“连续社保缴纳证明”、“租房完税证明”、“限定暂住证起始时间”的入学需求已扩至北京大多数区县。
“教育控人”效果明显。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6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曾统计,2015年小学阶段非京籍招生占比为31.66%,较2014年下降4.38%,自2013年起,小学非京籍招生比例连续3年下降。
财新记者尝试联系通州区教委,问今年新政出台的原因,尚未得到答复。
北京市教委信访室的工作人员则安抚家长们,5月31日完成入学信息采集后,还会有线下审核环节,如果各区有空余学位或许能安排就学,但具体要视各区情况而定。
通州区教委门前的家长们,直到5月28日晚上10点才散去。 5月29日,他们继续奔走、等待,依然没有得到答复。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乐乐,林殊采用化名)
(本文转自财新网 记者 黄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