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邱珣
再次回到母校四川大学时,张邦鑫不再仅是曾经川大98级生物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而是多了一个身份——四川大学客座教授。
为母校捐赠,是好未来董事长张邦鑫此行的目的。
这次捐赠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学校游泳馆的建设;另一部分5000万元用于设立“四川大学好未来教育奖”。同时,张邦鑫还表示将与四川大学共建“汇智未来”研究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校人工智能科学研究方面的学生,储备人工智能高端研发人才。此外,张邦鑫还透露,计划捐助100所乡村幼儿园,目前已经捐了30所。
外界看到的好未来,总是显得理性而稳健。让人绝对没想到的是,曾经的张邦鑫感性,又有点文青范儿,喜欢阅读,中学时代还会写写诗。
回到母校接受校友采访,张邦鑫谈及很少提到过的大学时光,他用“完美的四年”来形容自己在川大的生活。
首谈大学时代:结缘“数学”
“我高中班主任当时跟我推荐报四川联合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川大,我至今也很感激他。坐火车来开学的时候,不舍得买卧铺,坐了四十多个小时,花了两天一夜。”张邦鑫回忆。
此时,来自英国的克隆羊已经走进了公众的视线。第一次成功克隆哺乳动物,生物学领域取得的这项惊人成果在当时引发了全民关注。一时间,外界普遍认为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技术对人类的改变会非常大。
这样的背景下,张邦鑫选择了生物化学专业。不过等到真正进入生物系后,才发现这门学科和自己想象的有点不同。
“我发现它有点像理科中的文科,偏实验、操作和大量的记忆。但是我并不善于记忆,我更喜欢逻辑性强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很多精力没法释放。”
“精力没法释放”的张邦鑫紧接着就成为了一个经常蹭数学学院课的生物专业学生。他这样安排自己的时间——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在生物上,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去数学系蹭课。跟数学系的同学一起选修数学建模,然后考了班上第一名。
这是张邦鑫最早和数学结缘。
“在川大的时候,我发现数学建模是能够把数学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来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数学建模是极有价值的。”这门学科对于张邦鑫而言,是意义深远的,它给他带来了自信。直至现在,张邦鑫依旧会带着几分自豪的说起,在数学建模比赛中得过全国二等奖和四川省特等奖。
除了找到自己的学科兴趣外,大学时代的张邦鑫还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修心理学、大量阅读,这两件事对他影响至深。
“当时我花了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心理系,心理系有位教授叫秦伟,他其实是一位残疾人,坐在轮椅上给我们讲课。还有一位老师叫霍大同,开了精神分析的课,他是德国流派。我觉得精神分析很有意思。其实我在高中的时候压力很大,所以生病了,神经衰弱。看了很多医生也没有治好,表现为失眠、头疼。到了川大以后还是这样,后来就是因为学习了精神分析疗法,它就自愈了,把某种紧张的情绪宣泄了。”
反观后来张邦鑫在创办好未来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断反思求解,自我疏导的这些方式,都可以找寻到当初大学时代留下的一些印记。
张邦鑫说,精神分析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情绪一般被拧的很紧,就像弹簧一样,需要你拧螺旋,把自己思维中拧巴的东西给释放出来。这个跟佛教的禅修很像,就是让人平静放松,吃饭的时候就想吃饭,工作的时候就想工作,活在当下。精神分析实际上就是在讲,人性里本质的那些东西,你得接受它。
广泛读书,是张邦鑫在川大的另外一件事。
“早期读文学,后期读哲学,比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我对数学和哲学这类基础学科非常感兴趣。数学是全宇宙通行的法则,物理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法则,化学更像物理里的一个分支,生物又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医学又是生物的一个分支。”在读书的过程中,张邦鑫慢慢养成了揣摩的习惯。
很多年后,和张邦鑫打过交道的人都会有个很深的感触,他非常善于学习和推敲,每过一段时间,观念就会完成一次更新和迭代。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考上北大研究生后,张邦鑫开始做家教,也开始了一段后来为人乐道的创业之路。
“从小我爸就告诉我,美国人在十八岁以后就自食其力了,而我十八岁以后仍在读书,还在向家里要钱,心理压力很大。我父母只是普通的农民,社保也没有。我一直觉得一个男人在十八岁以后还要家里养活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开始做兼职养活自己的张邦鑫,最多的时候一个人做了七份家教。最后他发现,在家教市场里,待遇最高的,一个是教高中,一个是教奥数,能教奥数的人很少,他决定试一试,来个现学现卖。
当然,如果张邦鑫只是简单的备课上课,那他可能依旧还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或者在研究生毕业后找份相关工作。
“我的原则是,要么不做,要做就给它做到最好。”这是张邦鑫当时给自己定的标准。再看很多年后的好未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特点,“做强比做大更重要”的理念,和张邦鑫早年给自己定的标准息息相关。
那个时间点,张邦鑫首先要解决的是最直接的经济问题。然而他思考的却是解决深层的学习效果的问题:“一个孩子在学校五天都没有学好,我教两个小时,怎么可能教好呢?‘五天+两小时’,做简单加法是无效的,所以我必须做乘法。我想要通过那两小时的家教,改变他在学校里那五天的状态。我想让他在我这里的两小时里,爱上学习。”
张邦鑫做了两件一般人可能不会做的事情。
第一、大量做备课工作。第一节课的备课时间就超过了10个小时,思考怎样讲学生才更有兴趣学。
第二、改变授课方式。首先把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讲题目时,讲它怎么变化怎么拓展。然后思考一些有趣的内容和故事跟知识相结合。接着,开始让学生给他讲课。
“当一个学生自己能讲明白的时候,他肯定就听懂了。而且他讲完了以后,还会很有成就感,我就负责鼓励他。到后来,我给他布置作业,不会的就去问老师和同学,然后给自己的妈妈讲。”
张邦鑫独特的授课方式成效很明显,他教的三个孩子进步都非常大,其中有一个孩子连续三次考了一百分。最后孩子的爸爸一下子介绍了二十多的学生,然后辅导班就这样开起来了。
很多年后,在张邦鑫的一次分享中,他说:“一次偶然,我听到一句话,很喜欢,叫‘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一般人总是会担心这样或者那样的结果,而有智慧的人则会从‘因’上找答案,做好‘因’,也就不畏‘果’了。”
今天的好未来,不论是市值,还是发展速度,都可以追溯到当初的‘因’—很早就开始的标准化体系运营、不断优化的教研和产品,不断反思进化的公司思路,在每一轮浪潮兴起之初就尝试布局……
而对于张邦鑫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当初对于课程费劲心思钻研的“因”,也就不会有后面创办的上市公司好未来。
好未来正在全面转型素质教育,并致力发展普惠教育
现在的张邦鑫,正在带领着好未来开始一段新的转型路程:一方面,致力发展普惠教育;另一方面,全面转型学科素质教育。
“接下来,对于好未来而言,增加收入不是我们主要的目标。好未来起源于学而思培优,但是我们会致力于发展普惠教育,主要是服务城市中低收入的家庭以及打工子弟。我们从线下到线上的教育资源,价格大概降低了一半以上。我们还会继续开这种轻课程,价格大概是现在线下价格的10%左右,真正能让每一个家庭享受这种教育课程,从而扩大我们对社会的优质教育内容供给。”张邦鑫在这次采访中说到。
此外,张邦鑫还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好未来正在全面转型素质教育。
“我们现在已经相对领先,跑在了行业的最前面,那么我们头上的压力就会大一点。整个行业会看我们怎么做。所以我们必须全面转型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坚定的方向。”
张邦鑫这里说的素质教育,也不是传统意义中,外界所认为的素质教育。
他说:“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素质教育是素质品类,比如钢琴、篮球、吉他这些技能的学习是素质教育。但问题是,钢琴是很贵的,只有中产家庭能够承担,篮球场也是很少的,不能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这种素质教育。
而语数外恰恰是普世的,所以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开发学科里的素质培养。比如说,我们最近在做的“大数学”,把数学跟动手相结合,把数学跟生活相结合,从数学史到数学应用的学习,从动脑变成动脑加动手加动口。我们要做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个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
所以我们做素质教育,主流还是应该做基于学科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素质和学科素养。”
在学科类素质教育领域,张邦鑫甚至大胆的提出了一个观点:山区素质教育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它没有对经济、家庭条件的要求。学科也是素质,而且是最重要的素质。以提升素质为主体,以此为因,他的学科成绩也会自然而然地有所提升。
目前好未来1600多个内容研发,4000多名研发人才,就是要把基于学科的素质教育研发出来,真正能够帮助偏远地区的学生解决教育问题,顺便也帮助他们提升了学科成绩。不仅仅是教授知识,也是为了培养让他们受益一生的能力。”(多知网邱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