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 Talk圆桌论坛环节四位嘉宾的讨论内容精彩纷呈。

双师模式的发展,是否会促使K12培训市场趋于整合?

2017-02-28 10:47:46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车锦文  

  多知网2月28日消息,多知网举办了以“双师课堂,进军三四线城市的利器?”为主题的线下沙龙。

  在活动现场,除了四位嘉宾高品质的个人演讲外,圆桌论坛环节的发言可谓精彩纷呈。四位嘉宾就“双师模式”下,K12培训市场未来发展方向、三四线城市应对措施、线下助教的职业发展路径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以下是圆桌论坛环节全文:

  主持人:双师比较受关注,对于机构来说成本会得到一些控制。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优秀老师去做讲师,刚入行的老师做助教,现在一些助教老师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这些助教老师未来的发展路径会是什么?想请四位嘉宾谈一下。

  高思教育双师课堂负责人温鑫:我认为双师产生的价值,除了为当地提供一些优秀老师外,另外一个价值是为当地三四五六线城市老师提供培训。因为双师大屏摆在那,晚上可以给学生上课,白天做什么?做管理培训,做教师培训。白天可以培训助教,这个流程七步法怎么操作,课堂环节怎么设置,做一些基础的声音、做一些基础的板书的培训,其实很方便。

  这就为当地机构的管理和师资上产生非常大的价值,而且极大节约了成本,这是双师能够给当地带来非常大的收益。当这些辅导老师被培养起来,他们就会成长为线下的辅助教师。

  家长选择线上课堂,毕竟会有一个考虑,毕竟有人愿意选线上,有人愿意选择线下。我做过一个比较,线下名师>线上的名师,约等于(线下的优秀老师>线上的优秀老师),(线上的超级名师≈线下的优秀老师)。当地辅导老师培养成为线下优秀老师后,他会影响家长的选择,家长选择双师还是选择当地的辅导师,是50%对50%,有的家长毕竟喜欢线下的形式。

  凹凸教育副总裁范士闯:我之前对老师的分类分五类。线上的是两类,线下的是三类。

  线上的第一类是录视频课,第二类是能录出好的视频课。好的视频课和不好的视频课差距很大,好的视频课会让人透过屏幕感觉到这个老师的气场,能做直播课老师也不容易。

  线下的三类分别是能教大班的、小班的、1对1。这5个层次向下兼容。

  能把视频课录的非常好的老师,一定是思路非常清楚,表现力非常好,一定是非常有教学经验。视频课都敢录,敢露脸,很牛。能录视频的,一定能做直播,能做直播的一定能上大班,能上大班就能上小班,能上小班就能上1对1,这是我之前对老师的一个分层。

  现在我的观点再加一层,能做双师直播的主讲教师,我觉得是培训不出来的,要么是天生的,或者经过大量的实战。双师直播的老师一定是真的牛,我的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不同的老师教出来的东西肯定不一样。

  达内童程童美机器人教研总监孙善明:首先,我个人认为,双师模式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它肯定会极大降低三四线城市偏远地区的教学成本。

  从助教老师的职业发展来看,能做线上直播肯定是最棒的老师。还有一种,就像我们的少儿课程做的是录播。录制过程中间肯定会有多次修改,这次表现不对重新来,把剧本写好,经过多次剪辑,最终能录出不错的视频课。这也是一种方式,但是它的要求比直播低一些。

  对于刚刚从事这个职业、有一两年经验的老师,如果他能够在双师模式的平台,他可以跟着直播老师或者视频的老师学到很多内容。优秀的老师非常难找,这些优秀的老师知道应该教什么,应该怎么教。教什么很多人好理解,但是怎么教非常难,相同一个知识点不同老师讲解出来不一样。

  温总数学讲课非常棒,我没有听过,我相信同样一个数学知识点,一般的老师讲起来和温老师讲起来肯定不一样。怎么讲这点非常重要,而线下助教老师其实可以在代课的过程中会学习到很多怎么讲的部分。比如说像达内,我们的校区目前都是直营校区,所有现场的老师都要经过培训,经过集团的培训,集团负责培训的老师都是最优秀的老师,就是授课老师。

  教给助教老师怎么讲,他们回去之后线下和线上,也就是视频里的双方面结合起来,最后就达成完美的统一。所以线下老师肯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很多东西。

  新东方集团助理副总裁冯大为:我个人认为,地面的辅导老师有几种可能的发展路径。

  第一,他如果真的具有教学天赋,有这种潜质只不过没有被开发,他与名师常年配合耳濡目染下,保不齐也能成为名师。这个可能性存在,不能因为他没有毕业于最好的学校,就否定人家的上升通道,新东方历来是英雄不问出处,到最后就看讲课的真功夫。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自己的精进把握的很好,但是实在难以具备名师的人格魅力,这种光芒四射,能够hold住全场的感觉,也许他也会成为一个线下1对1的教师。线下1对1的教师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大量需要,大量存在的

  第三,他可以在学员辅导方面不断熟能生巧,总结经验,让自己就是沿着辅导老师的路一步步晋升。新东方给这样的线下辅导老师设计的相关的职业发展通道,让他哪怕就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发展,哪怕自己永远不成为主讲老师,也可以拿到更高的薪资,获得更高的职级,在新东方也有一个可持续的职业发展通道。

  主持人:在双师模式的出现,市场可能会趋于整合,不知道四位嘉宾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冯大为:关于市场是不是会整合的问题,这几年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的讨论。从一些媒体上,包括多知,也会看到类似的文章。我个人的感觉是,这个市场是会趋于整合

  趋于整合一个是技术的推动,一个是资本的推动。大家已经能感觉到,现在的竞争环境对于小培训机构越来越不利,因为原本以为大机构无论如何到不了身边,或者等它到身边的时候也是五年十年以后的事情,可以优哉游哉的做。现在大机构借助技术手段,扩张的速度确实显著提升,可能会批量复制地方分校,迅速开满一个省份的所有地市。

  再加上资本力量推动的并购和整合,市场的碎片化程度会降低。也许这个市场的碎片化程度注定会比较高,就像餐饮一样,但现在的集中度显然太低了——目前几个行业巨头合起来,占到的百分比还是太低了。我个人的预测会进一步整合。

  主持人:可能作为中小机构来说,他们有怎样的应对措施?

  冯大为:和大机构的合作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途径,无论资本方面还是业务方面。也可以自力更生,我觉得也不是不可以。我做新东方的三线城市开拓也有一段时间了,看到很多当地的机构,有的做的确实不错,我对它们抱有很大的尊重。我认为如果能够坚持自己的一些初衷理念,这些当地机构是有可能在竞争当中生存下去的。

  但如果在产品研发、运营包括制度的设计,人才的激励方面,不想去下那么大的工夫,和大机构的合作是一个不错的出路,至于产品方面的合作还是资本方面的合作,都可以考虑。

  不管怎么样,他要提升自己的规范程度,只有足够的规范了,大机构才愿意和你合作。

  孙善明:这个问题离我的专业比较远,我做教学的,对于这些方面不太专业。

  我想发展到三四线城市之后,如果全国都铺开了,最终生存下来的,首先它的内容肯定是最优的,因为最终拼比的还是教学内容。

  其二,线上线下一定结合起来,不要光指线上,如果线下不做控制,最终落地落不了,最好的课程也没有用。网上有很多名师,甚至免费的课程,但实际上很多人拿到课程就能自学学好吗?不会。线下一定要有相应的支撑才可以。

  中小机构怎么去生存的问题,如果是巨头越来越多,小机构不想被吞并,因为它自身研发力量不可能和大机构拼,就只能做个性化服务,还是有生存余地的

  范士闯:我也是搞教学的,离这个问题比孙老师还要更远。我的基本想法实际情况双师没有出来的时候,各地的小机构已经活的很不开心了,倒闭的已经很多了。

  目前我观察到的情况,一种机构活的好好的,就是这个小机构的老大,他本身是一个超级名师,领着几个老师干,这种是死不了的。我2009年做的就是这个事,范老师数学工作室,就在万寿路,学生知道是范老师在讲,这是OK的。你要是没有这个核心的师资,核心的教研谈不上,需要大量的投入,不是一个老师能搞得动的,讲义不叫教研。

  小机构将来会越来越不好过,倒闭也是避免不了。如果能够跟温总合作,爱学习,说不定没问题。

  温鑫:三四线城市过的很憋屈可以来寻求大机构合作。大家保持开放的心态进行学习,进行互助,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而一个学校固步自封,要求三线城市的机构去借助公立校的教师,用公立校的老头老太太上课,找他的教研员帮我讲课,可能这个机构离死亡不远。他应该更多去思考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教学产品,更多考虑新的服务方式,敢于尝新很关键。三四线机构,也要从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和特点,未来最大的机构和最小的机构,最小的机构不一定它最小,可能是最有特色,都有它生存的点。

  新东方、学而思如果下沉到三四线机构,对于三四线机构来说不是危险,反而是机会。就跟北京市场为什么现在这么好,学而思暑假可能会有10万人次,原因是他把市场炒的火热。学而思没来到北京市场之前,北京市场可能只是巨人一家独大,也没有多少人,现在就是因为他做的市场好。新东方、学而思去三四线,可能也会把三四线的市场变得和北京类似的好,三四线的城市可能是十年前的北京,他们变成十年后的北京,三四线还不错,只不过咱们采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接受,不一定是狼来了的故事。

  主持人:关于分层的问题,因为双师课堂还在早期的探索阶段,没有达到特别大的班型,之后肯定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想问一下四位嘉宾,现在自己的公司是怎么解决分层的问题,以及对分层问题的思考?

  温鑫:分层肯定需要有专业的测评和专业的产品体系支撑,我是小学数学老师,我就说一下高思怎么处理这个问题。高思体系分为竞赛体系、培优体系、同步体系,分别针对的是校内前10%,校内中等,校内偏后的孩子。

  这三个体系在北京来说,高思通过三个体系做了九层班型。每层班型都有相应的入班方式和解决标准,对于所有的分层来说,我们都有一个测评。比如说要进入集训队的班型,经过两次考试,进入创新班型,可能经过一次考试,考进前100名经过一次考试,要进入另一个班型,可能考多少名,每年会有不同的入口机会。要进入我们的第5个层次,就可以通过前排进入。但是要进入第5个层次之上的层次,就必须要通过大型的考试进入。这个测试也分为学过奥数的测试,没有学过奥数的测试,测试完都会针对每个孩子出一份非常详细的测评报告分析,分析他的每个板块,每个学习程度的情况,15分钟答卷1分钟测评,非常个性化分析孩子的情况。

  范士闯:分层必须有,要不然就保证不了教学效果。我当时举了一个例子,比方说有1万个学生,一个班同一时间1万个学生,考1分的一个班考,2分的一个班,考3分的一个班,一个班100人,不可能分到100层。具体怎么做,持续动态分层。具体怎么操作,刚才温总说的很细了,他搞了这么多年的教学。一开始会比较困难,学生不是很多,分起来费劲。

  孙善明:从达内的角度来说,成人方向的职业课程有分级教学,一共4个月课程。头一个月大家都在一块学习,还不知道谁学的好,一个月之后要考试,可能分为培优班和普通班。培优班相应的课程,今后的课程进度、课程内容深度都会加大,今后的就业薪资肯定也会高。普通班沿着之前的进度去往下走,这是成人方向。

  少儿方向,他不涉及到就业,这是不同的。这个分层更多是在课程体系如果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比较突出,如果课程体系非常完善,小学一到六年级每年都有明确的课程,这个分层不是大问题。比如三年纪的课程全都OK,可以跳级了,我们也有相应的考核,可不可以进入下个学期的学习。

  冯大为:我刚才也大概说了我对分层的一些观点。我们面向全国布局需要把层次分的更细,原因就是不同城市之间上马、中马、下马的水平可能不大一样。在传统面授的模式下,你分的层越多,可能导致每层人越少,但在面向全国布局的时候,只要你进的城市、布的点足够多,这个就不会成为大的问题。就像教材版本一样,只要你进的城市、布的点足够多,这也不是问题。

  主持人:第四个问题是,双师模式受大很大关注,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在的设备费用大幅度降低,对于之后的发展趋势四位嘉宾有什么样的看法?我之前看过这方面,做过这方面的选题,有观点认为因为K12的学生和成人的学生相比,他们没有特别好的自治力,他们需要在线下的教室环境里面上这样的课,并且有辅导老师辅导他们。他们在适应了大屏上的在线老师,有没有可能辅导老师也变成线上的形成,包括有VR技术的加入,最终的形态还是会走向每一个孩子在家的直播形态,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冯大为:我技术方面不是专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我个人的感觉是双师课堂,它之所以现在吸引这么多眼球,是因为它能够解决教学当中的两重互动问题。第一重互动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哪怕在一拖多的场景下,老师也可以和学生进行实时的问答。

  包括数学这样的课程,新东方有自己研发出来的答题器,它保留甚至强化了实时互动的感觉。你按一下选项,老师知道你选什么,后面还有大数据的统计。这种师生互动很重要,就像演唱会的时候,歌手说能不能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哪怕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你都会觉得很嗨,这就是参与感。

  第二重互动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需要他们在同一空间场景中更好的实现。在线行不行呢?也行,现在有很多教学的手段,比如类似一个聊天室的场景,学生之间能够以视频、语音或者文字的聊天方式互动,这个也可以,但是肯定不如面对面的沟通来得好。我始终认为人和人之间的面对面沟通非常能产生化学反应,这是很奇妙的,是人性,不能轻易被取代。

  当我们能够面对面沟通的时候,我们不会倾向于选择在线的沟通。这可能是为什么多知组织这个活动,不是在线的活动,而是我们来到现场。这种感觉不是短期内技术能够解决的。你可以设想技术未来的发展,有了全息技术可以投影出来像真人一样在我们面前的老师,栩栩如生地和我们进行交流,但肯定还是不如真人来的好。这是为什么电影那么多年前就诞生了,但仍然取代不了戏剧,因为戏剧可以感觉到台上台下真人之间的互动。

  这也是为什么家庭影院诞生了这么多年,但是取代不了电影院,它没有办法让我们产生电影院里面那么多观众之间的互动感。我个人的感觉是,我不认为技术可以如此彻底地颠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需要。技术是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这绝不仅仅是现在的移动互联这一波技术可以做到的。电报、电话、电视、电子邮件、聊天软件,过去上百年这么多新技术相继问世,都没能够颠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刚性需求。所以我对K12教育培训领域所谓颠覆性的改变是持有相对谨慎的态度

  孙善明:我想表达的第一观点是并不是所有的培训都适合做纯在线教育的,这要看它的培训对象、培训目的,因为纯在线教育无法解决学生学习的孤独感、学习的自律性、良好和紧张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像达内的学生很多来达内教学中心学习的目的就是他们需要一个比较封闭学习环境,有老师陪着他们完成4个月紧张的职业技能的学习。第二个观点,双师课堂是一种进步,从古自今,优秀的教师资源都是稀缺的,双师课堂是怎么产生,不是单单为了创造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而是在稀缺的教学资源的背景下产生的,学生需要又可以听到优秀的技术名师的讲解,也需要有助教对学生进行辅导。所以我认为面授和双师课堂各有利弊,面授的体验感较好,但集团扩张三四线城市时不能解决优质教学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双师课堂既解决了师资的稀缺性,也解决了现场对学生辅导、答疑解惑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师课堂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进步。

  范士闯:我觉得也是,学生过来上课,他不仅仅是解决一个听课的问题,还解决学生跟学生之间交往的问题,它是社会活动的一种场景。主讲老师在远端看得见,但是摸不着,私教在身边,有老师和他接触。这种方式就和传统的其实是高仿,在家里学没这个感觉。

  我再说一个极端的情况,我们做的视频课在电视端去年后台统计的,智能电视可以统计后台,去年我们的课点击了2500万次,单次点击10.6分钟。去年我们在电视上,通过电视看我们的视频课,那个场景很差,坐在沙发上看我们的视频课,看的人还是非常多地,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还是到学校里面去,像初音未来全息投影,我觉得也不靠谱。

  温鑫:一种场景在家里看现在也有叫直播课,还有一种是双师。我最近也上了直播课,上了一年左右,我也上过1带600,1带300,它的场景来说也是一种双师。为什么?孩子坐在电脑,家长不放心,家长会陪着,孩子上课的学习效率更高,他线上两小时的效果远大于线下3小时效果。为什么?妈在旁边,线下3小时就学2个小时,走神走一会,现在在线上学,老师一讲,妈在旁边,不会做,妈一巴掌上来,肯定学习效果更好。

  考试也是这样,我发现线上孩子得分比线下孩子得分高20,我测试过,的确掌握的很好,作业完成的很好,整个互动可以通过网络方式投票来解决,但是它依然取代不了双师这种课堂的模式。

  我非常欣赏“进入感”这个词,为什么双师要用120寸的大屏,为什么要用高科技的传输手段,为什么要延迟控制在几十毫秒,为什么要高频互动的方式,就是进入感。让他重新在双师这找到和线下课堂一样的感觉,这是双师它能带来的不一样的东西。在课堂见到他的同学和在家里见到他父母的感觉不一样。(多知网 车锦文)

【多知商学院】开年第一课,获取0市场费用3年做到5亿营收的独家秘籍。

查看课程详情请扫描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