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本来是想就着分答的“爆红”思考一下关于共享经济和认知盈余的话题。分答上线之初,我是将其作为认知(知识)盈余的模式观察的。但是分答快速的产品和运营迭代下,现在再看,分答已经和知识无关了,最起码和我们狭义意义上理解的知识无关了。如果现在来定义分答,更像是网红经济的一种细分领域。
2、当然,这可能是我原来自己制造的错觉,正如分答自己说的这是AMA模式(ask me anything),说白了就是啥都可以问,所谓知识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3、分答在微博、知乎等各处笼络大V入驻,强运营手段,目前看很见效,迅速起量。这种运营的导向其实就注定了分答走向网红模式。
4、看到有些人诟病付费问答违背互联网精神,我觉得这纯属扯淡。诚然,共享或者说分享本就是互联网的精神所在,之所以现在变成共享经济,最核心的变化就是由过往的免费或隐形报酬变为了显性的报酬。不论主观期望还是客观结果,最终是以赚钱为结果的分享。我觉得这无可厚非,挣钱本来就几乎是所有行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5、能构成共享经济的核心在于“盈余”,用政府的话讲就是供给侧改革。“盈余”简单的划分可以分为认知盈余,技能盈余,资产盈余。但是仅有这个维度还不足够,更重要的一个“盈余”维度是时间盈余。
6、为什么我从一开始就不看好在行模式?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在行的一对一面对面模式是一种效率低下的问答模式,时间成本过高,无法可持续的支撑“时间盈余”这一维度。另一个原因就是在行的一对一模式也不具备强大的口碑传递效应,导致新客量不足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
7、根据这两点去判断分答,无疑是比在行更靠谱的模式。其一,分答充分利用的是人的碎片化时间,时间成本几乎可忽略不计;其二,分答的产品形态本质上是一对多的广播模式,非常利于传播;当然还有其三,分答这种小额大量付费累积起来挣得钱可比在行模式多且容易多了。正如分答自己传递的,真是能躺着就把钱挣了啊。估计姬十三老师及团队也是这么认为的吧,否则它们微信上的服务号也不会由“在行”改为“分答”了。
8、至于分答的产品本身和迭代速度,应该说还是非常值得赞赏的。首先,操作比较简单,低门槛入手;第二,语音回答模式,很“移动化”;第三,偷听模式非常赞,对提问者有很好的提问和分享的激励作用,并借此形成多次重复传播。
9、说到分答,不得不说到知乎的值乎。4月1日愚人节发布的值乎“刮刮卡”模式,热了两天就没下文了,然后又迭代了一版文字问答模式。从这个产品角度看,太复杂,不易操作,传播性也弱。事实上,仅从朋友圈看,也确实没任何传播性,完败于分答了。值乎的迭代更像是本来自己玩一票,结果发现同行居然玩大了,然后自己赶紧又跟进的一种匆忙应对的举措。当然,值乎对于知乎本身来说也不是一个权重很高的产品,目前还在测试阶段的知乎live显然是更重要的基于“认知盈余”的商业化产品。至于知乎Live如何,现在做任何判断都还太早。
10、回到分答,虽然现在运营的热火朝天,但是很多人都有一个同样的疑问,那就是分答能火多久,分答到底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现象级产品还是一个真正可持续的产品?我现在也无法下结论,只能说分答比在行靠谱,但未来的一切都有待观察。但是,我现在能说的是分答目前并没有形成任何真正有价值的壁垒,尤其是快速的从“小众”的知识经济走到了“大众”的网红经济,就更加削弱了自己的壁垒。
11、试想一下,如果微博要做同样的事,是不是分分钟就能搞定的?新浪当年复制博客、微博,利用自己的媒体优势,快速实现了对市场的收割。如果微博现在想做AMA模式,是不是也同样轻而易举?微博现在没做,更可能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还没看清这个模式是不是值得投入。当然,微博现在的重中之重是一直播,那是一个确定性的风口,也是网红经济。当下,对于分答来说就有了一个时间差。如果分答商业模式本身是成立的,那么这个时间窗口会形成分答的壁垒吗?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独立思考,作者新东方在线COO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