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公立校之后,产品的需求收集、迭代速度也非常重要。我们和老师课堂教学结合是非常紧密的,所以也就要求我们的团队要实时反馈一线老师和学生的需求,有时候老师提出的需求并不是真正的需求,所以我们要透过这些反馈,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用技术的方法和内容呈现的方法,去解决它。

【Open Talk】盒子鱼:英语内容产品进入5000所公立校的秘诀

2016-03-19 11:32:29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初骊禹  

  多知网3月19日消息,在周四晚结束的【Open Talk】第五期“如何抓住教育内容创业新风口”活动上,盒子鱼对外合作负责人钱锴代替因病缺席的联合创始人朱韵伊,分享了盒子鱼做英语内容交互式的想法,以及盒子鱼在内容产品与公立校的内容结合的过程中得到的经验。

  以下为分享内容(加入了朱韵伊的观点):

  在座的很多人知道盒子鱼,也有一些朋友不太清楚盒子鱼。觉得这个名子很奇怪,这个盒子鱼其实是CEO黎小说在马尔代夫潜海的时候看到这种方型鱼,他觉得这种鱼是超过我们大多数人的思维,他觉得一个好的产品是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

  盒子鱼是一个基于移动端的教学产品,盒子鱼共有两个版本,学生端供学生课后学习,并通过学生选择的年级、英语水平等,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学习过程中,借助影像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观看一段英文影像后,围绕该片段主题学习单词、阅读等。学生端采取了游戏化的方式,学生可以看到班级所有同学的学习情况,以鼓励学生间的良性竞争。

  教师端则为老师提供了教案、出题、学情监测等多种功能。在教案方面,盒子鱼已经积累了近3年的内容,并且还在不断迭代更新。教师选择相应教材、并将iPad直接与教室之内的大屏幕连接,就可以开始上课。课后,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水平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并通过软件内置的IM工具与学生进行文字或语言沟通。同时,还可以实时掌握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

  现阶段,市面上的英语教学产品,大多还是以教材+音频的传统方式在呈现,而盒子鱼却是用了一种创新式的思维,盒子鱼的产品特点主要有三个:一、以新的方式提供给老师和学生,完全代替传统教材、作业,测验;二、用影像化的方式,把母语的环境带入课堂。三、全程大数据学情追踪,让老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内容方面,盒子鱼团队抛弃了之前基于纸张和书本的教学法,用语块与图片相对应的方式,希望让学生将声音和图像建立联系,由声音学习英语词组。最后,再加入人与人互动的环节(如学生之间的竞争、家长端的监督、老师与学生的沟通)。

  现在全国有5000家学校使用盒子鱼,这其中有800所是我们15个重点省份排名前10的学校,包括北大附、清华附等等。

  那么,如何解决不同地区学生水平差异的问题?我们用内容难度自然做了一个筛选,盒子鱼的内容跨度从低幼、学龄前、到托福,不同难度级别都有。另外,我们还自主开发了一套中级听读和高级听读的课程,这套课程可以超越现有年级制的限制,为学生做拓展。如果你去看这些教材,会发现词汇的难度很高,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盒子鱼的教学方法,在不学高难度的语法的情况下,能够自然明白,自然读懂这些内容。

  这是基于我们的有效影像化学习语块的单词的方式,能让孩子们很快记住这些单词,因为学英语并不是学数学,学数学是1+1=2,2+2=4,但是英语的话,对孩子来说apple这个词和spontaneous这个词都是生词,没有什么太多区分度,甚至对于小婴儿也是这样。

  这些我们在盒子鱼的实验班做了很多堂课,和老师的交流等,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比如这个视频中展示的三里屯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这个孩子是一个班长,她用了盒子鱼6周多,其他学科很好就是英语很差,最后是英语从她班级的倒数到了班级第一,到了年级的前几。

  其实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同时,这些案例也促进了口碑传播,现在有5000多所学校使用盒子鱼,很多是学校自己联系了我们。但是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在前期要有非常长的积累和产品打磨的时间,这个时间我们用了三年。

  开始我们进校期间遇到了最大问题,就是对于效果的评判问题,当你还没有一个很大基数的用户的时候,很多老师就会问,为什么要用你?你真的有效吗?

  所以,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找了几个学校,随机抽取老师的班级,作为盒子鱼的实验班,把盒子鱼内容带进去,让感兴趣的老师先使用起来,等真正有了实验数据,才开始大规模进入市场去推广。

  其实,做教育,尤其是互联网教育,根还是落在教育上,大家都在讲爆品,但是有爆品之前,有让互联网自传播的东西之前,只有有了高质量的产品大家才愿意做传播。这个是基于高质量的内容和实实在在能解决痛点的工具,这个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至少两到三年打磨,需要忍得住寂寞。

  当然,在进入公立校之后,产品的需求收集、迭代速度也非常重要。我们和老师课堂教学结合是非常紧密的,所以也就要求我们的团队要实时反馈一线老师和学生的需求,有时候老师提出的需求并不是真正的需求,也就是说,做产品时候,有时候用户也不知道他要什么,我们要透过这些反馈,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用技术的方法和内容呈现的方法,去解决它。至于怎样去解决它,这是一个“度”和“平衡”的问题。

  比如说,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跟读的功能仅限于短句和表达,老师说希望学生能进行长篇的朗读,十几天时间我们就上了长篇文章的朗读和打分功能。比如说我们跟一些老师做教学上的打磨,老师可能在某些内容上有某些特别需求,比如北京八中的老师说学生特别喜欢英文歌曲类的,能不能出一些英文歌曲类的课程,经过几个月时间的打磨和宣传,我们就上了一系列的英文歌曲课程资源。

  在盒子鱼,我们是非常鼓励,甚至是要求做技术的工程师到一线的课堂去听课,采集资源和老师、学生的想法,来去不断打磨产品。

  另外,我们还有各种各样的群,我们会在里面实时跟老师互动,在解决老师使用问题的同时,也收集到了老师的各种需求,然后我们在一起讨论这些需求和我们产品的大方向是否相符,如果相符,最快一个礼拜也有可能会做好一个功能,如果背离,那这个需求就暂缓。

  当然,这一整套的东西,是基于现在新的时代才有这样的可能,盒子鱼如果没有iPad,也无法实现这样新的形式,一定是新的技术为一个新的形式去起到铺垫的作用,基于新的形式才有创造性的东西产生出来。

  谢谢大家!(多知网 初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