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敏
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转段升级”的新时代、新阶段。
2018年4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发布,表明教育信息化正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2019年中共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要求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应该如何变革?信息技术应该如何与教学相融合?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如何提升?信息化建设如何符合地区、学校、课堂的特点?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深思。
近日,由北京市教育学会、海南省教育学会主办,北京四中网校承办的2019年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大会暨“互联网+”智慧课堂教师研修活动在海口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和专家分享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加强区域顶层设计与管理驱动
在新的时代,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始探索信息化建设,但如果无法形成互联、共享,则可能会出现信息孤岛,重复建设。
天津市宁河区教育局副局长孙友彬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需要领导层面的重视。领导层面的视野范围需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焦点。第二,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科学规划。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仅仅在一个地区层级还不够,至少要有省级规划,在此规划下进行统筹安排。
2016年天津宁河区教育局对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规划,相较此前各校的碎片化发展,进行区域科学规划后,学校的资源使用率进一步提升。
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发展的重要议题。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也需要在顶层设计的层面进行提升。天津市宁河区教育局副局长孙友彬总结了三点当地经验:
第一、以考促训,以评促训方式,提高教师应用能力和水平,开展全员基础培训。2018年开始对每年新入职教师进行白板应用考核,2019年对全体教师进行白板深度技术和教学融合的培训,让全体教师时刻保持接受新技术新思想的学习状态,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第二、拓宽培训领域,组织老师到各地集中培训。
第三、实施评估制度,规范学校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天津市宁河区开展多种学习活动,包括优秀案例评选、优秀课例展播、课堂翻转大赛。开展智慧课堂实验研究,利用云平台进行备课授课,将数字资源呈现给学生。
海口市美兰区教育局局长梁东喜介绍当地的教育信息化实践时,提出了一些值得探索的问题:
第一、教师的理念和意识需要强化,教师需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科涵养的持续提升。第二、智慧课堂和实验学校需要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区域内共享。第三、集体教研、线上远程工作需要推进。
在此基础上,美兰区下一步将进一步建立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平台,到2024年覆盖全市学生;建设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学校,带动学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对校长、教师进行多方面培训,提升领导能力和信息素养;加强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建设,建立起制度和激励机制,发动本校教师在教案作业、优质课等方面进教研和创新。
无论是从海口市美兰区,还是天津宁河区建立的各种制度来看,加强顶层设计,管理驱动是突破教师瓶颈、提升教师素养,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样,对于边远地区而言,顶层设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也尤为重要,同时,顶层设计还要符合当地的情况。
青海省西宁市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的地区,而且在这里,两个学校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超过2公里,但可能需要走上4、5个小时才能到。因此必须要有信息化建设。西宁市教育局副局长刘纯生认为,在西宁,教育信息化要解决的主要是教育公平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问题。
考虑到当地教育现状,青海省西宁市运用教育信息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教育进行了变革:
第二、缩小课堂体验差距。2019年5月,西宁市成为全国首家以招商引资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和北京四中网校建立合作的城市,实现北京四中网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及资源在西宁市133所中学全覆盖,3年内免费向全市13万余中学生开放使用。
第三、缩小教研和培训之间的差距。原本在偏远乡村中学,每个学科只有一到两名教师,教研活动无法开展,如今,西宁市可以利用远程互动、录播教室进行共同教研。
从西宁市的探索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建设也为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信息技术如何变革课堂教学?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也不断变革,如今已经演变出来了三种模式,分别是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和双师课堂。
传统课堂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知识传达和吸收内化,这样的模式在翻转课堂上发生了转变。在翻转课堂上,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自己利用微课资源接受知识,而在课上,则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应用。
混合式教学,则是让平板等终端设备走进课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快速了解学生的情况,实现精准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双师课堂是有两个老师,知识传递这部分由线上名师来解决,而内化吸收的部分,则交给线下老师在课堂上解决。但这种方式的不利之处在于,偏远地区学生的学习进度很难跟上名校的学生,所以一些学校将双师直播课改变成了双师录播课。
这三种课堂教学的模式,也正是四中网校一直在探索的。据北京四中网校副校长、教研院院长李永介绍,过去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北京四中网校所做的就是推动课堂教学创新与重构,并且在四个方面建立了自己的壁垒。
首先,是优质的资源。北京四中网校以北京四中为核心,将全国各地名校名师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集结在了一起。
其次,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教研能力。四中网校基于对技术、对教研的理解,针对三种教学模式未来将分别配套相应教材,并且把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落实到PPT、教案、信息技术每个层面。
第三,丰富的经验。四中网校和三千多所学校一起进行教学改革,学校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四中网校解决了很多遍的问题。
第四,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作为辅助,为教学减负增效。
自2015年开始,太原市第十一中学便开始实践翻转课堂,于2018年和四中网校平台建立合作,用三年时间做出了500节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素材,固定时间为学生推送下一节课的前置学习任务,通过翻转课堂,打破传统的课堂限制,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这几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二中校长刘锦说,从2015年学校开设智慧课堂,经过近五年探索,智慧课堂已经成为了学校的特色。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信息化为手段,进一步扩大优秀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教学更加个性化。
人工智能时代下,技术如何辅助教学?
“我们今天谈到基础教育,就必谈互联网,必谈信息技术,也离不开人工智能。”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
现如今,“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把人工智能本身当作一个学习的对象,提高孩子们的人工智能素养;另一个把人工智能本身当作工具来去解决教学当中的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教学辅助工具时,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是传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孩子重复学习已经会了的知识,为达到教学目标,就要延长学生学习时间,这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而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会让学生学习更加有效。”刘长铭说。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作为辅助,也是宁夏石嘴山市过去一年推进教育信息化时一直在探索的事情。
在 2018年7月,宁夏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区。而石嘴山是宁夏作为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城市。宁夏石嘴山市教育局局长刘金星提到,人工智能在当地教学教研中的应用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利用人工智能推进减负。并不只是在网上有大量资源,而是有大数据技术作为智能化的教学助手,进行精准教学。基础教授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给教师带来精准诊断、评价,帮助教师进行精准教学。
第二、运用教学系统和智能观课系统。听课不再只是以前带着笔记本到教室听课,而是在这个系统里,通过大数据评价之后,多维度的进行排查。
此外,还有一些体验性、沉浸性的学习助手,对孩子难点突破非常有效果。
“我们逐步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优质资源共享共生的系统。学校通过一年的学习积累,形成了个人教师资源库和石嘴山市优质资源库。”刘金星说。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校长陈光华校长分享到,目前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构建出了“3+1”模式:
智能阅卷系统,能够使得教师阅卷工作量减少40%以上,减轻了教师精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教师的效率;
智能分析系统。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分析系统,分析学生的薄弱点所在,促进精准教学和精准教研;
除了为教学提供辅助之外,石嘴山市第三中学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精准化管理,及时了解学校教学、教研的开展情况。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很多老师认为,学校有一流的生源,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升学率,为什么还要推进人工智能教学?”陈光华提到,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学。
“教师应该保持清醒的自觉,人工智能时代的老师要从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活动者、对话者、帮助者、陪伴者。人工智能时代,老师应该主动变革,主动转变。”
或许教育信息化在全国各地的应用水平各一,信息化技术为教育减负增效,一定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正如太原市第十一中学樊晓东校长曾分享的这句话:
“如果想改变世界就首先将自己变成你想要的样子,当足够多的人行动起来,就会形成一场运动,如果这场运动有足够的能量,在教育领域将是一场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