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及学生的学习时,我们总要谈到学生的动机问题,无外乎学习动机强学生就积极,甚至有教育学理论称:“不能激发学习动机难以取得好成绩”。尤其涉及到K12阶段的学生在线学习时,“网络学习缺乏互动性,对学生的自制力挑战太大”成为最大的难题。
不过,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在线学习看作人类的活动,也就很容易寻找到答案。因为人类任何一项外在行为活动都可以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求解。
互动百科里提到:“知识知识性资源具有共享性,同一知识可以被多个人同时占有和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消耗它,只是利用它,在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知识。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在使用时还是一种积累和开发的过程,在重复使用过程中成本递减,从而会带来递增的收益;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均是物质资源依赖型经济,物质资源具有明显的排它性特征:其使用价值在某一时刻只能被一个使用者所占有和使用,同时物质资源是稀缺的,使用时必须消耗它,随着其使用量的增加,成本越来越高,最终导致生产者收益的递减。”
在线教育作为“知识的获得”过程,它完全可以按照知识经济边际效益递增理论进行,现在大家的关注的“游戏学习方式”就是一种效益递增,如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给予积分或升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即时性“良好反馈”。通过正面的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奖励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正如一位老师所总结“关注人的发展,突出人文性是新课程改革的新的变化。教师应把教研的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学生只有对自己的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当然,这种积极情感的激发,仅仅让一个学生单独完成任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线下的老师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样,线上教育也需要给学生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机会。目前E学大构建的个性化小组是集合学生、家长、老师的圈子,而沪江网、极客学院、Coursera则依托于讨论社区来实现学生、老师的交流。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属于运用知识、实践知识的行为,这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就不奇怪于MOOC平台将学生在讨论区的发言会占到学分的20%。
基于学习圈、社区化的师生线上交流平台也暗合了互联网的“共享”精神,早在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钢通过第四届中美互联网论坛发言提到:“网络已经成为人类共创信息与共享信息的平台,人类在长期历史间创造并承袭着的信息传播模式,正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生本质性改变。”
因此,对于在线教育平台而言,与其为学生在价格上进行优惠甚至免费、让家长协助监督以实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不如为学生构建一个交流平台,根据发言、学生互评等方式给予学生一定奖励(如积分、等级)更能让学生“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