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多知网
演讲嘉宾|谢芸
整理|张蔚斐
摄|张蔚斐
未来的教材会是什么形态?
近年来,新形态教材作为教育界的名词越来越热,作为外研社数字化升级转型的核心载体,外研在线自2014年成立以来一直在深耕中国外语数字教育,目前业务涵盖基教、高教、职教和成教四个学段,是国内领先的外语教育领域数字化综合服务商。
在多知OpenTalk第44期中,外研在线高等教育事业部高级教研总监谢芸分享了外研在线在新形态教材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谢芸提到,未来的教材应该是轻而薄的,涵盖的教学内容会更高阶,只负责课内学生老师的互动,所有线上的活动脱离教材,这样的教材才能够真正撬动课程改革。
最终,教材的形态会向无纸化、模块化、体验化和数智化方向发展。
以下为谢芸分享原文(经多知网编辑整理):
01
教材数字化探索仍处于纸为主、数为辅的弱融合阶段
我来自于高教事业部,高教事业部的核心还是围绕着高等教育外语里的教与学,所有学生的诉求、老师的诉求和学科建设、学院建设是我们关心的重点。从高教业务发展来说,围绕学科化和数字化进行拓展和延伸,对于我们整个产品形态里的数字内容、软件系统、硬件环境、教学服务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面也产生了一些业务亮点,例如教材数字化。
我们总结了一下,外研社教材数字化历程主要可以分四个阶段:构筑纸质教材护城河、实现数字增值、转化政策红利以及引领外语教材革新。
首先是构筑护城河阶段,2000年,外研社开始做立体化教材,在高等教育占比6到7成,所有拳头产品都是以教材+配套数字课程的模式推向市场。一方面,我们在精进配套的数字内容,另一方面,也在精进教学管理平台,从最初的高校外语教学管理平台逐步迭代升级到U校园。在这一阶段,内容和产品协同驱动,帮助我们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2014年,随着外研在线的成立,外研社在数字内容这块做出拓展和延伸,逐步推出了经典教材+优质网课的智慧版教材解决方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延伸、个性化需求的灵活应对以及学习效果的智慧管控。该方案中,教材负责的是课内老师带动学生学的内容,网课则是帮助学生解决个人四六级备考、考研出国和文化交际层面的内容,一书配一卡,一卡配一激活课程。这一阶段,我们实现了数字增值。
到了2020年,教育部开始做立德树人的思政课,外研在线利用数字化抢占市场先机,布局思政数字课程,我们把经典教材与思政数字课程融合,于2020年9月推向市场,帮助学校快速落实思政课程的内容。在教材改动的诸多局限性下,我们用数字课程的变化去推动教学改革的快速落地。这一阶段,我们对于政策红利做好了一定的转化。
从立体化教材到智慧版教材到思政智慧版教材,外研在线在探索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整体来看,我们的宏观思路和逻辑还是以纸为主、数为辅,从研发态势来看,也是纸先行、数滞后。从内容或者产品的关联性上来说也是相对比较弱的一种融合方式。这促使我们思考,从数字化角度来看,教材还能怎样变化?
02
新形态教材将会引发教学革新,教材应该越做越薄
数字化是引领未来的动力引擎,教育数字化或者推动教育信息化被写进二十大报告,是目前教育部非常关注的工作重点。我们意识到,教材在未来数字化教育中会起到一个核心关键作用。
教材里有教学内容也有教学方法,是老师和学生之间非常重要的交互介质。如果教材改了,那么课堂一定会被撬动,最终会形成真正的教学革新。
所以我们在2021年开始启动了新形态教材的探索,把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希望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也有理论支撑,能在学界引起一定的反响,获取高等教育界的学术同仁的支持。
从政策来看,教育部对于新形态教材并没有明确定义,但在很多工作文件里对新形态教材进行过阐述——要有多介质、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有终身学习、培养个性化的需求;有数字化、智能化快速迭代的特征。
但学术界对此始终没有统一的定论,部委也更鼓励大家差异化发展,最终用教学实践进行检验。外研在线通过探索经验以及对于学术理论的钻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定义。
从学理上来说,我们认为混合式学习理论是新形态教材的关键,研发应该是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而且要具备系统性、规范性。目前,纸质教材已经做到了规范,会经过层层筛选和审核,数字内容也一样,需要有一套跟纸质相融合、相协调的教学理念,并能从中体现数智化、人机协同的创新型教材。
在我们的理解中,新形态教材的概念框架可以分为理论基础、物质形态和关键特征三方面。
首先是理论基础,根据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我们认为,初步应用可以放到线上学习,线上引导学生解决基础问题;高阶的创新、评价则可以放到线下,由老师带领去做。
其次,从物质形态来说,教材的形态会发生变化,教材不能越来越厚,容纳越来越多的东西,教材应该是轻而薄的,只负责课内学生老师的互动,所有线上的活动都应该从教材里脱离出去。要让老师在课上没有其他的东西可讲,只能带着学生做活动,这样的教材才真正能够撬动课程改革。所以我们觉得纸质教材要做到经济、所涵盖教学内容要高阶,多模态资源要做到精和准。
最后,新形态教材的关键特征就是外联内通,线上线下数据耦合,通过将学生的线上学习数据反馈给老师,指导老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对课堂产生一定的正向作用。结合今年非常火的AI概念,线上的学习不能是单独孤独的学习,应该有AI助学、督学、导学,由教学顶层设计、混合式教学流程规划和技术深层次、全方位支持共同形成教学综合体系。
03
新形态教材针对不同课堂需求提出个性化解决方案
外研在线的新形态教材目前有哪些实践探索呢?我以几个案例来具体说明:
首先是研究生英语课程,其最大痛点是学生量大、老师少,同时研究生的英语层次多、差异很大,课时却因不受重视而非常少,老师教得吃力。
如果采用新形态课程设计,我们会通过线上教学,课上让老师聚焦更高阶的内容,把线上的学习活动放大,把平台做厚,把线下教材做薄,我们称之为课堂手册,让它变得更难一些,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融合增效。
具体的切入点会依据教学目标来决定,比如语言学习目标是理解为主,利用平台能学得更好,教材里就不再多出现,学生通过线上学用平台检测学习结果。而学术目标中的学术阅读和学术词汇相对比较高阶,可以在线上先用微课引入,给予知识筑底,由老师带着学生实操应用,帮助他进行巩固。研究生注重的逻辑学术思维能力,需要我们在课堂手册里反复出现,通过阅读、思辨和讨论去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线上用微课和小视频让学生进行能力拓展。
最后一块是思政目标,思政课往往难以把课程讲得让学生认同,我们会用线上精美的小视频,引起共情,激发观点,课堂上再由老师引入实际案例。
所以,外研在线新探索的研究生英语会采用主干教材加上学术技能数字课程词汇、写作和交流技能型数字课程,构建通用和个性的整体教学体系。
第二个案例是《新境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即低起点应用型人才培养,这类学生学习动机不是很强,所以我们在平台题型上进行改造,用比较简单的题型,即学即测,每一个教材插入一些小测。平台数据可以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根据数据调整上课节奏和上课内容,以此实现数据耦合,更符合低阶学习能力。对于老师来说,应用型本科的老师数字素养相对偏低,在教材上不仅需要给予全局指示,在细节地方也需要给出指示。
另外,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语法诊学练,里面涉及两个系统,一个是自适应诊断系统,第二就是自适应的语法诊断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诊断获得自己的能力报告,每个人获得的学习路径不一样。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AI还会以自适应方式推荐学习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定制学习内容,使平台能更精准地服务于每个学生的需求。
第三个在英语教育界非常火的就是《跨学科能力培养》,外语老师的外语能力还比较单一,跨文化知识和国际传播的传媒专业知识不足,在外语跟国际传播、全球胜任力进行结合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先天不足,容易被国外的误读信息带偏,需要学生具备基本辨别能力。我们用新形态方式帮助老师弥补这方面能力的不足,结合外语复合型课程,更快地在国内高校开展跨国际文化传播等课程。
我们在线上采用双师模式,由跨文化专业老师以及国际传播专业老师讲线上的部分,把他的传媒知识进行补足。线下老师则带着学生进行实操,让学生讲自己的中国故事。
除此之外,《全球胜任力英语教程》夜是今年非常火的话题,因为国际组织里的中国员工非常少,导致很多中国的声音没有办法传出去。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英语能力的局限,另一方面是他们对国际问题的治理意识心态和参与兴致不高。所以我们以双师模式,邀请行业精英——来自世卫组织,粮农组织、世贸组织等,做专题讲座,用虚拟仿真实践训练,让学生进行实操,以此锻炼他们的能力。
04
未来教材有望实现无纸化、模块化、体验化和数智化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外研在线在新形态教材领域的展望。可以归纳为四个词:
无纸化、模块化、体验化和数智化。
无纸化是从政策体验考虑,现在教育部已经下发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要求,表示会专门为新形态教材开辟一个通道,建议大家以数字教材为引领,建设一批理念好、应用性强的优质教材,所以数字教材可能会迎来它的春天,以后在高教领域,可能会往无纸化、数字化方式发展,数字教材也将是外研在线2024年业务攻克的重点。
第二是对于教师和院校来说,整个课程开设都会随着行业变化做动态调整,所以它的资源和来源需要非常多样。整个教学内容的构建会比较快速,也需要有模块化的需求。因此,以后我们的资源教材不会三五年不变动,而是以资源库的形式让院校进行模块化组合,满足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从学生角度来说,体验化是他的需求,如何把学和用结合到一起,以学以致用方式进行学习?我们会在体验化这块加强动作。
最后就是从我们的产品发展来说,AI也是目前决定成败的重要一环。我们的教材里已经结合了数字人和生成式AI辅助英语学习能力,并在院校投入使用,后面,AI数智化也是我们的教材会加码的方向。
05
Q&A
提问:刚才演讲中提到外研在线也用了AI,听起来是针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自测,然后分配不同的内容。我比较关注的是:系统是怎么样运行的?怎样给学生做个性化的课程设计?评价体系是怎么做的?
谢芸:我们的自测系统的关键点是算法,我们每个题都有标签,标签后面隐藏的就是语法知识点。所以我们首先是建立一套语法知识体系,在对应位置打上标签,再计算算法,根据学生的正确率,我们会做出相应推荐。
所以是先明确指示体系,其次是明确算法的体系,然后进行动作。我们平台是能对过程性学习进行一定的评价的,这也是高校领域一直在用的我们的产品,叫U校园,U校园目前在高校外语学习领域是一个拳头型的产品,它会对学生整体的作业、课程学习以及老师下发的测试任务给出分数评价,这个分数由老师设置权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设置的权重,随时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分数,并把该分数结合到学生的学期评价里。
提问:外研在线在行业内面向的需求方应该是学校机构、老师和学生,想知道您的产品在这三方的过程中,他们的核心诉求分别是什么?
谢芸:这是一个挺好的问题。因为做B端的产品还是比较复杂的。从整个学院来说,还是在学科发展上是需要有一定的建树的。
目前学科发展一个重点是教育信息化,能不能以数字化的方式综合解决方案去牵动整个学校的学科发展,是学校很关注的一个点。
第二个就是课程或者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迭代,也就是复合型课程、新型课程的建设。如果学校永远都是在讲一些过时的课程,这个学校就没有活力。所以我们需要以教材牵动学校的课程建设。比如学校里现在没有开起来的课程,我们可以教材先进一步,做英语和国际传播、英语和其他方面的结合,帮助院校开起来新课程,赢得在学术界里的先机,这是学院层面非常关注的点。
教师层面来说,主要还是要省力。大学英语老师的课时量很大,如何帮助他们以线上学习去覆盖线下教学?由平台给学生考核的分数,这块对大学老师来说是非常关注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