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关于留学的价值和意义,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答案。

当留学再也不能完成阶级跃迁,留学的意义在哪?

2018-05-15 19:49:50发布     来源:LinkedIn    作者:shungee  

  90年代的国民剧集《北京人在纽约》,为中国电视贡献了下面这句经典台词: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这儿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这儿是地狱。

  这里的背景是80年代开始的出国潮,怀抱梦想的中国青年争相出国学习、工作。以纽约为代表的海外大都会,相当于当时的淘金地、梦乐园、北上广

  然而25年后,这样的潮流翻了个有趣的个儿——8090年代年轻人宁愿端盘子打黑工也要(出国)见见世面的光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出国像串门一样方便的当今海外留学生,都热衷回国。

  不过,20多年的跨度足以让留学的光环褪色暗淡,他们要面对的是冷冰冰的现实。

  一、从纽约到北上广,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裸归

  根据《2017年中国留学生白皮书》的数据,73%的中国海外留学生计划完成学业后归国。而到2016年底,中国的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了265.11万。

  这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裸归

  不同于裸婚裸辞刚出现时的观念爆炸,裸归几乎是在暗流涌动中成为不争的事实。

  裸归"一词的解释是这么说的:

  指曾经风风光光地走出国门,现在终于又一丝不挂回来的人。说白了就是,只有海外学位、没有实际成就就选择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

  在出国很稀罕的年代,他们的经历几乎自带滤镜,在口耳相传中罩上一层金灿灿的光芒。

  然而现在,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出国的老同学,除了已经听腻歪的性开放和美妆潮品代购之外,留学生变loser”的桥段成了能吸引注意的最后传说。

  他们自己也这么想。

  在欧洲生活了四年朋友说,在国外的日子几乎等同于完美,但也正是温水煮青蛙的感觉让他无法忍受。他和身边很多留学生,都迫切想要摆脱那种致命的舒适带来的人生可能性上的匮乏。

  与此相对的,是国内老同学们经历的跌宕生活——熬夜加班、35跳、拼死创业、上市暴富或者惨败。

  这些国内年轻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刺激情节,成了海外留学生羡慕不已的生活的证据

  对于回国的原因,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

  国外月亮比较圆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啊。

  我现在的学历,再不回国就没光环了。

  我在国内长到20岁,不可能在国外待几年就定在那儿一辈子的,不管工作还是创业,人脉和资源肯定是国内更好。

  我是独生女,即使爸妈没说话,我肯定也要回来的。

  不行不行(摆手),国内的好吃的我真的放不下。

  每个人都有一个最恰当的理由,让这场百万人参与的集体回归不可阻挡。

  二、海归和社会底层,只有一线之隔?

  漂泊海外的游学浪子,回归熟悉的环境,本来是好事一桩。然而却有人给他们来了个当头棒喝:

  留学归国,即为底层。

  一般来讲,归国留学生的海外学历背景,让他们在求职大军中更受青睐。即使光环淡去,视野和见识也很难被一笔抹杀。

  底层从何说起?

  论信息的获取和占有量,论社会权益,论物质财富,归国群体好像都和底层不沾边。上文提到的《为什么回国后我这么害怕社会底层》一文中,给出了三个理由:

  1. 让人瑟瑟发抖的价值观对垒

  经历了在国外文化中的洗礼,留学生往往具有多元化的价值观,许多留学生基本抛弃了读书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人生模式,他们拥抱更主动、更开阔的生活,享受选择和行动的自由,也接受自由带来的不确定性。

  然而这样的多元在回国后一夜之间失去存在的土壤。他们为追寻跌宕的人生旅途选择回归,却惊恐地发现首先跌宕的是生活境况。

  2. 成为周遭异类的恐惧

  年龄焦虑、剩女、被催婚是永恒的热门话题。

  海归摄影师郭盈光在回国后用镜头记录了中国相亲角,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婚姻观,她为这组作品取名《顺从的幸福》。

  她的外国同学并不认为年龄会成为女性走进婚姻、得到爱情的限制,也不认为结婚是人生的必修课,更不会用婚姻来衡量女性的人生价值。

  然而在国内,叫做传统怪物依旧强大。

  已经倾向于西方价值观的TA们,发现自己成为了国内社会中的异类,被迫一次次地套入中国的社会规则,价值观也随之动摇,在反复拉扯、冲突中迷失了当初归国的热忱。

  3. 游荡结束后的现实失焦

  留学,是远离现实焦土的生存模式。

  这种上课、论文、公益、逛展览馆、和各国友人欢闹的生活状态在回国后落地的一瞬,就已经支离破碎。

  30岁的欧美年轻人在谈恋爱、换工作、环球旅行和探索自我,中国年轻人在考虑买房、买车、小孩上学和父母养老。

  海外归国的群体,几乎没有转换的时间和空间,一头扎进了基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集体焦虑。

  对于社会底层,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有这样担心的海归不在少数,细究背后的原因,相比面对诸多难以逾越的大山的困窘,落差感才是真正的压垮骆驼的稻草

  在中国,如果你是没车、没房的大龄青年,就会被贴上两手空空边缘挣扎的底层标签。

  三、归国留学生到底该何去何从?

  看到这里,一定会生出许多疑惑:

  这样的境遇,归国群体自己身上有没有原因?

  如果面对的是这样的境况,为什么还要回国?

  或者不管三七二十一,颇带这些不屑和幸灾乐祸地问出早知道这样,干嘛还出国留学?”“出国留学不也没用吗?这样的问题。

  这些疑惑不会有统一的、通用的标准答案。如果一定要作出回答,我想公平是最合适的回答。

  你看,生活是公平的,不管你有没有留学的光环,最终衡量你价值的,是与付出成正比的见识和能力。

  人的选择可能导致各种各样的不同结果,但生活是公平的,国外给不了的悸动和热血,当然要拿真材实料的东西来换。

  而关于留学的价值和意义,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答案。

  留学并不意味着你回国之后功成名就,坐享完美人生;也不意味着你比在留在国内的朋友有着更多更好的选择,它不会帮你消除焦虑,你还是会面对房价、工资等等只要活着就会面临的问题。

  但是它能让你知道,这些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英国散文家卡莱尔说: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到多少苦,而在于人们错过了什么。

  年初,一段脑洞大开的日本视频在社交网络流传。参加马拉松赛跑的男主意外地中途偏航,却又以一段散文长诗式的独白,扭转了观者偏航的狐疑。

  就像他在视频结尾处说的:谁说,人生是场马拉松的?你把它当成马拉松,获得的只有疲惫和汗水。你把它当成一次即兴的漫游,获取的可能是整个世界。

  人生的变数和美妙,就在于经历无数可能性之后,内心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离开故土、体会文化异位的的孤独与恐惧,看到社会的可爱之处正在于多元,拥有包容主流之外声音和观念的胸襟,正是留学的意义所在。

  你明白了,所有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