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周歆媛
图|unsplash
来源|成长的可能
很多时候家长发现孩子遇到挫折就容易哭闹,搭乐高、拼拼图的时候总是失败,孩子一下就爆发了;考试没考好的情况下总是长时间处于悲伤的状态。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有些孩子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了比较差的调节能力?
其实,挫折往往意味着不可控事件,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主动性。这部分孩子需要“掌控感”,因此,当不可控的事件出现时,他们会有不好的情绪。
即使是大人遇到不可控事件发生时,也会有负性情绪产生,让我们觉得不舒服。因此,孩子表现出哭闹、发脾气、情绪崩溃,家长是不是也能多一些理解?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并不是这件事情本身对他产生了影响,而是孩子在挫折中体会到了负性感受。
家长希望能引导孩子走出挫折,培养抗挫折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视挫折,也就是接纳负性情绪。影响抗挫折能力的因素很多,例如孩子的自身能力水平、自信程度、支持资源等。很多家长会说,道理都明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接纳负性情绪是很难的事情。
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心理咨询师周歆媛提到:在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家长要接纳负性情绪,第二步是家长要帮助孩子接纳负性情绪。
#1
你真的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了吗?
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理解,在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过程中家长有哪些容易踩的坑?
我们做一个情景重现:孩子拼积木的时候,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他就发脾气、哭闹、放弃了。这时候家长会怎么回应呢?我们来看三种常见的回应:
■ 回应一:“别着急,没关系,我们再继续加油。”
■ 回应二:“这有什么可哭的?这么点小事就急。”
■ 回应三:“我看到你不开心了,你已经很棒了,我小时候都不会呢。”
家长可以思考一下,这三种回应方式,家长是否做到了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
首先我们来看这三种回应的潜台词是什么?孩子听到这句话之后会是什么感受?因为很多家长觉得,我已经共情了,已经给孩子理解支持了,为什么还不行?我们可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理解。
“别着急,没关系,我们再继续加油。”在孩子看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有情绪,赶快调整,接着尝试。”
看似是鼓励,但家长是有潜台词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家长觉得自己做了很多事,但是孩子还是做不好。
“这有什么可哭的?这么点小事就急。”这很明显,传递出来的潜台词就是批判性的、指责性的。让孩子觉得不开心是不对的,随之而来的孩子的情绪会是委屈。
“我看到你不开心了,你已经很棒了,我小时候都不会呢。”有的家长说,这种回应方式应该没问题吧,已经在共情了,已经看到了孩子的不开心。实际上,这句回应中,“我看到你不开心了”是没问题的,确实和孩子的情绪做了连接,但是后面那句话家长要谨慎说。
“你已经很棒了,我小时候都不会呢。”看上去是安慰,实际上潜台词是:“你不需要不开心,你跟妈妈比跟爸爸比已经很好了,你有什么可不开心的呢?”
实际上这三句话背后的潜台词都是“你别不开心了,你快点好起来。”无论是从什么角度,都是在催促孩子调整。对于孩子来说,他还是会有点委屈、憋屈。
在咨询过程中,我遇到过一个妈妈,她非常努力,非常理解孩子,也不断在育儿过程中调整方式,但她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就是很弱。我一直跟她说,要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那么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这个孩子是一年级的学生,成绩不是那么好,但对自己也会有要求和期待,每次考不好,他自己也会比较失落。妈妈每次都第一时间“接纳他的负面情绪”。跟他说:“我看到你不开心了,没关系你已经尽力去做了。”看似是安慰,但是孩子感受到的是他不应该有负性情绪,即使很难受,也要让自己不那么难受。
这个孩子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他不接纳自己的情绪。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咨询过程中,每次我问他你有什么开心的或不开心的事,他永远都说:“我没有不开心。我很快就会开心起来。”在他的观念里面,家长传递给他的是“不开心是不好的,是不对的。”
“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有想办法开心起来。”“孩子哭了、生气是不好的。”这类想法是普遍存在的。但实际上生气也是很重要的,他可能忍了一天了,在某一刻回到家放松的情况下,就突然爆发了,这也是他释放、表达、调适的重要部分,
家长往往都不希望孩子不开心,孩子不开心家长就心疼,但是这样的观念之下,家长就不容易真的接纳孩子的负性情绪。
#2
如何帮助孩子接纳负性情绪?
那么,家长可以怎么做呢?首先,家长需要有几个认知的调整。
一、遭遇挫折就是不开心的。
不需要立刻开心起来或者转移他的注意力。
二、接纳负性情绪,不需要马上转移它。
情绪释放不够的话,孩子会一直重复负性情绪。
三、消极情绪也有积极意义。
有时候压力也能带来动力。
回到刚才拼积木的例子,家长该如何正确回应才是接纳负性情绪呢?
“我看到你不高兴了,没做到真是好烦,我抱抱你吧。”
“你拼了这么多次都没成功,要是我我也很难受。”
家长常做这样的回应之后,孩子刚开始可能也还是不接受,直接就上手打人了。这时候家长可以沟通:“你可能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你很生气是不是?但是打人是不可以的。”
家长要守住界线,同时让孩子有一些表达。
在这里,也给家长总结了直面挫折的三个原则:
一、帮助孩子疏通情绪。
接纳、共情孩子的情绪,家长要留给孩子一定的时空去表达情绪。
二、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强势和劣势。
我们很习惯帮孩子看到他好的地方,在培养抗挫折能力时,让孩子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处于劣势是很重要的。有的孩子就是不擅长做一些事,并不代表其他部分不行。我接触过一个孩子,精细动作发展不好,妈妈一直鼓励他你努力就会好了,但其实孩子比别人更努力,这方面就是不行。
有时候挫折是可以迈过去的,有时候就是会挡住你。一个孩子该怎么应对挫折?当他发现有一件事他就是做不好,但是其他的事他可以做好,也不影响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不错的孩子,他的抗挫折能力也就起来了。
三、找到消极情绪的价值。
用多元的视角看待一些消极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玩一个小游戏来帮助他看到消极的事物也有积极的一面。
■“不幸的是……幸运的是……”
■“不幸的是今天下雨了,幸运的是我带伞了。”
■“不幸的是我今天踩狗屎了,幸运的是……”
有的家长说,这有什么幸运的?我之前和孩子一起玩的时候,有一个孩子说:“不幸的是我今天踩狗屎了,幸运的是别人就不会踩到了,因为被我踩了。”孩子的想法其实和大人是不一样的,所以,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家长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看到,消极的事也有积极的部分。先从这些和孩子距离很远的事开始玩起,不一定是他经历的,慢慢的,再从他经历过的事中训练,他以后看待事情会有不同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