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乐观心态的关键词:掌控感、积极情绪和解释风格。

家长用对回应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

2022-07-28 10:55:22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张蔚斐  

  专家|王睿

  张蔚斐

  来源|成长的可能

  暑假来临,孩子的生活重心从学校转移到家里,亲子之间相处的时间变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怎么回应孩子其实是一门学问,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困难,能自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样的能力从何而来?其实,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需要自己面对的困难越来越多,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更多来源于家长小时候的引导,其中,家长的每一次回应方式,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产生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好的回应有利于孩子养成积极良好的心态,如果回应不恰当,不仅容易引起亲子间的矛盾,还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判断。

  本期,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心理咨询师王睿就家长的回应方式和孩子的积极心态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梳理。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做?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怎么夸他最恰当?

  #1

  培养乐观心态的关键词:掌控感、积极情绪和解释风格

  在谈孩子的积极心态之前,我们先邀请家长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小明和小明的姐姐在搭积木,小明姐姐的积木搭得又快又高,小明没有姐姐搭得好,为此特别气馁。小明妈妈对此做出了一些回应,家长们可以先来思考一下,这种回应方式好不好?

  妈妈:“小明,你做的挺好的,你搭的大楼也很棒!”

  小明:“才不呢!姐姐做的才棒,姐姐永远比我好。”

  妈妈:“妈妈也喜欢你搭的大楼,你是最棒的建筑师。”

  小明:“那为什么姐姐搭的更高,不像我一样一碰就倒?我搭的最难看,我太笨了!”

  妈妈:“不是这样的,小明,来,把积木给我,妈妈帮你搭一个比姐姐还高的!”

  小明:“好吧,你帮我做一个,我做的从来就不会成功。”

  家长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案例中的妈妈的安慰方式怎么样?作为家长,都想培养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的积极心态,我们就从小明妈妈的这三句话中分析该如何回应孩子。

  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掌控感、积极情绪和解释风格。

  一、掌控感

  小明妈妈说:“我帮你搭一个比姐姐的还高的积木。”妈妈的出发点可能是希望能鼓励孩子,让他更有自信,告诉他:“你在妈妈心里是最棒的。”但如果家长为了更高效,接手帮助孩子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孩子本身的能力所无法做到的东西,比如小明妈妈做了一个特别好看的积木,但这是小明无法复制的,对于孩子来说,搭积木仍然不是他的技能,还是无法给他信心。

  更好的回应方式是:“妈妈看到你想搭一个跟姐姐一样高的积木,但你遇到困难了,我和你一起来看看解决办法。”比如给他搭一个牢固的底座,后续让他自己上手,或在过程中帮他查漏补缺。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重要的掌控感的部分是要给孩子制造“努力后获得成功”的感受。如果他做事没有任何困难,做什么都很容易,孩子不会有掌控感,没有在努力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和情绪的过程体验,一帆风顺或是非常不顺,都会影响掌控感。

  “努力后获得成功”,是家长需要牢记的第一个关键词。

  二、积极情绪

  想要孩子有积极心态,一定是希望孩子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在这个例子中,小明妈妈也很希望孩子有积极情绪,她安慰孩子:“你是最棒的建筑师。”生活中很多家长也是如此,有时候孩子抱怨自己怎么什么都做不好,觉得自己很笨,家长很担心,赶紧安慰孩子“你一点都不笨,你是最棒的。”

  这里要提示家长,如果我们对孩子的夸赞不是事实,尤其是当孩子年龄越来越大,这种夸奖就会变成空洞乐观的夸奖,并不等于积极情绪。

  更好的回应是:“妈妈觉得你的大楼前几层都挺结实的,后面搭的倒了,是不是你太着急了?”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见过一个孩子,唱歌有点跑调,在家里练唱歌时家长为了给他鼓励,让他少一点挫败感,就一直跟他说“你唱的不错!挺好听的”,等孩子越来越大,到了幼儿园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他一唱歌其他小朋友就笑,孩子就会产生疑惑,到底自己唱歌好听还是不好听?

  所以,家长要夸赞的一定是孩子的事实部分,比如孩子唱歌跑调这件事,可能他唱歌调记不住,但是节奏很好,或歌词记得特别好。

  如果是孩子做得比较好的事,就要作出具体的夸赞,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夸出来。有的家长说,我也知道应该夸孩子,但是夸孩子都夸词穷了,这时候也可以参考这个方法。夸具体的这一件事,比如孩子画画,夸他画的这棵树很好看,颜色很丰富,夸你看到的事实,也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真的在认真看我的作品。

  三、解释风格

  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家长要及时帮助孩子做好“归因”,也就是家长的“解释风格”,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会接收到来自家长、社会的诸多评价,年龄越大的孩子,归因越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孩子未来怎么解释他自己遇到的事。

  #2

  解释风格影响孩子的积极心态,对于负向事件要就事论事

  在今天的分析中,我们会重点展开关于“解释风格”对孩子的积极心态的影响。案例中,小明妈妈说:“不是这样的。”妈妈并没有对孩子解释搭积木失败的原因,没有提出反证并分析。

  怎样跟孩子解释会让孩子更乐观?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解释风格,我们分为三个维度来分析一下。

  

  我们向孩子解释一件事,或是评价孩子做得怎么样,可以把这件事归结为偶尔的或是总是的,也就是永久性。

  例如,今天我一件工作没做完,我会归结为我永远做事拖拖拉拉的,还是我今天遇到了什么特殊情况导致我的效率变低?这是第一个时间维度的归因,是永远做不好了,还是最近做不好?

  第二个维度是普遍性,还是以家长熟悉的上班这件事来举例,今天我的工作效率低,是特殊的还是一般的?比如这件事我以前没做过,需要更多资料才能推进,那就是特殊的;如果我不仅这个项目做不好,其他零碎的项目也做不好,那就是一般性。

  第三个维度,是否是个人的原因?是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是自己工作效率的问题还是团队配合的问题?

  在不同的维度中,有些归因是对乐观性有帮助的。对于孩子遇到的挫折来说,偶尔的、特殊的、外部的归因相对来说是比较乐观的。

  对于负向的不好的事,家长可以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来讲,更倾向于去解释为“不是孩子坏,不是孩子永远就是淘气的、不会社交的,不是个人的、永久的、普遍的”,而是行为坏,只是今天这件特定的事没做好,是“非个人的、暂时的、特定的”。

  对于负向事件的评价,要就事论事。

  但也有家长提到,如果总是归因为外部原因,孩子是不是就不会自责?以后遇事就推卸责任,这样也不利于孩子培养责任感,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家长要让孩子有“行为上的自责”,不鼓励孩子将所有责任完全推卸给别人或环境,也不要将自己视为引起问题的唯一原因。孩子越大,家长越要综合地帮助孩子分析原因。

  

  以上图这句话为例,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作出永久性、普遍性的负面评价,孩子就很难获得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孩子会觉得自己怎么总是惹事,“妈妈总是看不见我的好,是不是我真的不好?”

  尤其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委屈感受就会憋在心里,认为父母无法理解他,也不信任他,或是给自己暗示,认为自己就是不好的、不讨人喜欢,总是惹事。到了青春期,亲子关系就容易变得紧张,变得针锋相对。

  有时候,父母是好心,但把这件事说得太严重了,孩子听着心里也难受,就很难产生积极的心态。

  正确的回应方式是偶尔的、特殊的,如下图所示。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帮助孩子归因是很重要的,孩子长大以后怎么解释一件事,其实映射了家长在小时候如何帮孩子去解释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