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玮
图片来源|《少年法庭》
来源|成长的可能
今年初,Netflix的原创韩剧《少年法庭》在上线后便很快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未成年人犯罪,本源在家庭、学校、社会、还是兼有?”
——“未成年人犯罪该不该重罚?”
——“每个问题少年的背后,都是一个问题家庭。”
这部电视剧是以少年法庭为背景,讲述了两位个性及背景截然不同的法官沈恩锡与车泰柱,在各自坚持“性恶论”与“性善论”的对立冲突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少年案件,以及他们变成这样的原因。
《少年法庭》共10集,改编自多个韩国社会青少年犯罪的真实案例。
豆瓣上,该剧播放期间评分维持在9.0分上下,完结至今,还是停留在8.7的高分。
之所以如此受欢迎,除了演员本身的精彩演绎外,剧中写实地描述未成年罪犯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家长的反思与自省——未成年人的犯罪,往往起因于家庭的破碎、家长的漠视、社会的轻忽。
压倒少年的稻草,是家庭
剧中最常出现的法则是在韩国被称为《少年法》的《未成年保护法》。
其中强调:“凡是未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罪犯,将不会以刑法审判定罪,而是依据犯罪情节轻重给予一号至十号的保护处分,也就是进入少年管束院接受最短六个月、最长两年的感化教育。”
这种量刑办法原本用意是让还没有自主意识的未成年人,有重返社会更生的机会,但在实际的案件中,却有一些未成年人以此为抓手,为自己规避刑责。
很多家长在看完后表示,《少年法庭》里的例子,似乎也都曾在国内看到相似的案件,与此同时,在这些问题青年的背后,往往是问题的父母与家庭造成的。
比如,少女家暴案。
有犯罪前科的宥利浑身是伤地倒在了法官办公室门口。
受理案件的警察认为应该是家庭暴力。
但车泰柱表示,12岁时,宥利父母离婚,其后便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患有老年痴呆一直在医院,奶奶的身体也并不好。
父母没有再出现在她的身边,也就并不存在可以实施暴力的家庭成员。
即便怀疑是家庭暴力,那警察的调查结果是什么?
“不了了之”。
因为并没有人会那么花心思在少年案件上,即便有家庭暴力的可能,也没有人认为那是个值得深究的事情。
沈恩锡在她的胳膊上,看到了很多试图自残的痕迹。医生也指出,她身上的伤口有深有浅,应该是长期遭受暴力对待。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多次的自残,往往是内心需要关心的表现之一。
醒来后的她一直坚持自己没事,即便已经伤痕累累。
当法官开始询问更多与她有关的事情时,奶奶却坚持说“这孩子摔倒了,她的身体本来就很不结实”,并且带走了她。
沈恩锡在继续了解后才发现,原来所谓的失踪爸爸其实一直都和这个家庭有往来,并且每次都会大闹医院,把祖孙相依为命的救济补助拿走。
真相浮出水面:宥利长期被爸爸家暴,但爷爷奶奶一直袒护自己的儿子,并且让孙女三缄其口。
即便孙女想要逃离、说自己的爸爸是“混蛋”,奶奶只会怪孙女说话没大没小;孙女问奶奶不会心疼自己吗,奶奶哭着说当然心疼自己的孙女,但是再怎么样也是自己的儿子。希望孙女理解父亲的难处,原谅他。
不知道该怎么逃离的宥利选择了逃跑,却再一次被同龄人欺骗和伤害,浑身是伤地躲在角落。
当车泰柱说出报警并且可以对她的父亲进行严格限制时,她彻底崩溃。
“我就是讨厌那样”
“我一直都在忍让他啊”
“但为什么是我要离开”
“为什么每次都要我逃跑”
最终的审判中,当沈恩锡问她的父亲,你为什么在这里时,他坦然承认自己的家庭暴力,并且认为教训自己的孩子与法院无关。
自己只是在行使父亲管教女儿的权利。
直到奶奶说出,“一切都是我的错。”
“是我没有管教好我的孩子,他是和自己的父亲学的,因为他小时候也是被毒打长大的。”
一场家庭暴力,毁掉了两代人。
被家庭环境而影响的少年,并不是少数。比如剧中的一名13岁少年与16岁少女的故事。
案件简单概述,是少年白成友与少女韩睿恩看似无差别选择了一个8岁小男孩,将其带回家并杀害的案件。
相较于两个青年人的行为以及在法庭上的种种论述,更令人震惊的,是两个家庭里,父母角色的缺失。
白成友和妈妈相依为命,平时忙于工作的她,在剧中有几个令人十分难忘的片段。
这些片段本质上,也突出了她作为一个单亲妈妈的忙碌、亲子陪伴以及沟通的缺乏。
比如,比起孩子的庭审,他的妈妈认为如何生活下去、也就是工作更重要。
第一次案件审理时,白成友的妈妈并未出现,而直到结束,她才赶到现场,迟到的原因,是“因为工作的关系。”
同时她理直气壮地质问法官为什么还不放出自己的孩子,新闻里明明说他的年龄并不需要为这个杀人案件负责。
当沈恩锡问她是否已经向被害人家属道歉时,说“没有”的她的状态,显然是因为觉得孩子不用负责,所以自己也不用负责。
再比如,当车泰柱法官隔了几天去找她沟通情况时,她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怎样能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气冲冲地质问对方是不是想让自己丢了工作。
这甚至是第一次看到她的情绪波动。
除了工作,剧中突出展现的另一个重点,是妈妈对于孩子的太多不了解。
白成友一直没有被释放,妈妈也终于感到着急,在地下车库等着沈恩锡时,第一次哭诉:“他是我亲生的孩子,我比任何人都了解他”。
“每个来到这里的父母都是这么说的。”
沈恩锡留下这句话后,开车离去,这也是电视剧第一次给妈妈一个落寞的身影。
这一点在车泰柱找白成友的妈妈确认其是否认识韩睿恩时,也得到了印证。
一个和自己的儿子最亲密的朋友,每天会打好几通电话的朋友,母亲却根本不认识,并且依旧坚信自己的孩子是自己最了解。
这时案件审理也有了推进,法官们发现案件可能并不如白成友所说只是一人作案,或许还有一个人也参与其中。
深夜,法官们在网吧,找到了16岁的女生韩睿恩。
她被带回法院时,前来沟通的并非是她的家长,韩睿恩的父亲在美国经营企业,母亲经营着另一家知名精品店。也就是说,能够在那个夜晚为她争取的,只有外海定居的父母为她签约的律师。
至此,两个青年人长期没有父母陪伴的现状,甚至父母并不真正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已经十分明显。
很快,案件正式审理。
这一次,韩睿恩背后是从业22年法官都没见过的超豪华律师团——这是她的父母唯一可以在此刻给她的东西。
白成友的背后,则是相依为命的单亲妈妈。
也是在那时,白成友的妈妈才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孩子竟然已经变得她不认识了。
车泰柱问,孩子们真的会在未来悔改么?
沈恩锡回答,等她服刑完毕,长大成人,那就是父母的责任了。如果父母能够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罪行有多严重的话,孩子或许会知道悔改。
但是这个孩子是不会的,因为她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时,她的父母却连庭审都缺席。父母缺席的,也早已不是这一场庭审而已。
这时影片才把两个少年为什么选择这名8岁男孩的原因说了出来。
在小公园里,8岁的小男孩跑去找韩睿恩借手机,理由是想给妈妈打一个电话。
韩睿恩看着他,用询问的语气说出了陌生又渴望的“妈妈?”
白成友的母亲跑去质问法官“为什么要给我的孩子判刑?”
直到那一刻,母亲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得到惩罚,即便沈恩锡和她说“你的孩子通过极其残忍的手段剥夺了另一个孩子的生命,让他的母亲体会了‘断肠之哀’!这就是判刑的理由。”
故事的最后,白成友的母亲回到家,看着桌子上的照片,母子的照片都还停留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
后面的那些年孩子究竟是怎样长大的,妈妈一无所知。
这时的她,一瞬间崩溃,并在屋子里大声哭诉:“一切都是我的错。”
但更可悲的是,这些剧情,并非只在电视剧中出现。
孩子们不可能独自长大,在出生到成年的这段时间里,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而孩子的大部分的不当行为都源自家庭,以及父母。
“少年刑事合议部”只是虚构剧情,但这部剧在探讨的却无比真实——除了关于少年犯到底是该宽容感化、或是严厉校正的主题外,故事都是在告诉观众:所有的司法体系、惩教系统、救济制度都只能亡羊补牢。
未成年人的犯罪,永远起因于家庭的破碎、家长的漠视、社会的轻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