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8月13日消息,近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明确将在北京部署课程创新引领、教学改革深化、学生素养提升、教学评价改进、专业支撑保障、数字化赋能六大行动。六大行动从2024年8月、9月开始部署,将持续推进至2027年。
在课程创新引领行动方面,方案明确要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方案。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市、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统筹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实施。以特色课程推动学校特色发展,鼓励学校聚焦培养目标,持续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育人体系。
在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面,方案表示设立一批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集团),建设一批课程教学改革基地,支持一批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学科实践(实验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业设计、考试命题、综合素质评价等重点问题,探索不同区域、学校的有效实践模式。开展大单元教学研究,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研制学科单元“教-学-评”指南,指导教师以“全景”视角设计单元教学方案。
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推进课程综合化与综合学习,深入探索跨学科学习有效策略。加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指导,分学科研制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建议。鼓励各区设立重点研究课题,支持学校在课程、教学、评价、资源建设、教师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培育形成一批优秀成果。
在学生素养提升行动方面,方案提出要推动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场景式育人培训和“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探索人工智能对学生体育和健康情况的监测预警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建立不同层级、不同学段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库。
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程。推动以校为单位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开齐开足开好劳动课。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实验教学、课后服务,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渗透,贯通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鼓励有条件的社会单位充分发掘优质文化资源,组织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走进校园。
鼓励高校实验室、博物馆、科技馆等向中小学开放,结合课程标准设计科学实践活动。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点亮科学梦想。
在教学评价改进行动方面,方案提到要建立健全校长、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研员听课评课制度。修订《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完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教学评价要素和标准。深化考试命题改革,不断提升命题质量水平,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来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
在专业支撑保障行动方面,方案表示要围绕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要求,鼓励广大教师扎根教学一线,让教育家精神在课堂中生根。通过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研员队伍,强化教研专业引领和业务支撑,确保高质量落实课程教学改革要求。
在数字化赋能行动方面,方案还表示要以北京智慧教育平台为枢纽,上联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下接区校资源平台,统筹建设全学科全领域智能化资源供给体系。开发汇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采取师生自由创造、学校自主建设、政府广泛征集等多种方式,重点增加STEM教育、科学教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课程资源。丰富资源形态,集纳教辅、教案、课件、教学设计等类型资源。基于资源供给平台,部署智能作业、互动课堂、线上教研、辅助阅卷、教育评价等数字教育工具。
要促进教育教学从大规模标准化转向个性化、智能化,培育一批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孵化数个引领性教育领域大模型智能体。推动以智助学,开发推广智能学伴,实施智能辅导。推动以智助教,支撑教师备授课,实现减负增效、精准教学。
推动以智助管,加强教育大数据建设,依托教育新地图,支撑一站式教育学习服务。推动以智助研,构建数据驱动、基于证据、精准诊断和反馈的教科研新范式。深化“双师课堂”应用,促进优质师资跨校、跨区共享。鼓励中小学校开设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主动防范人工智能应用中潜在的道德伦理等方面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