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多知OpenTalk
整理|王上
摄图|张蔚斐
近日,在多知OpenTalk第45期“AI如何引领教育走向新纪元”活动上,北京看山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梁翃分享了AIGC给内容行业带来的改变。
看山科技是一家教育内容公司,在教育信息化领域耕耘了近12年,之前做短视频内容,做了约3万个短视频和10万的微课和近300万的教学资源,服务超3000所学校。
2022年开始接触AIGC,并很快利用AIGC调整了业务方向,目前有三大板块:“疯鸟AI”品牌,为出版等行业提供设计服务;爱奇多亲子AI艺术课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职业教育AIGC行业应用课程,赋能职业学校,培养新一代职场人。
对于为行业提供设计服务,梁翃以出版行业为例,她提到,AI让设计的标准平均效率提升是在10到30倍之间,从而重塑了出版流程,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这也导致看山团队内部组织架构发生变化,原来工作流程是线性结构,教研人员然后是文案人员编辑,然后是插画师,最后是动画视频,现在变成小组,每位小组成员都可以完成包括文稿、插画在内的2-3项工作,小组按照内容的不同方向划分,以便成员可以积累同一主题方向的专业性。
对于教育行业,梁翃认为,比起效率的提升,更加重要的是教育者应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她看来,AI时代,想象力和创造力至关重要。此外,知识还是很重要,不同以往的教育更加侧重大脑里输灌知识,现在大脑变成知识获取的发射器和接收器,需要调用AI海量的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答案。
对于职业教育,梁翃同样反对只把AI看成效率工具,教授各种AI工具的使用;主张工作方式因AI而改变;以工作流的方式解决行业复杂问题,是新的职场人必须要学会的技能。新一代职场人需要学会跟AI共生共处,需要成为更好的AI驾驭者。
以下为梁翃分享原文(经多知编辑):
先看AI是谁,对你来说,AI是工具吗?是伙伴吗?还是敌人?还是老师?
对我来说它们都是,首先AI是工具,在我们的工作里办公室里面每个人每天都要用到五种以上AI工具,它们是我们呼吸一样共存的工具。
其次它是伙伴,现在我们常常用AI做一个作品,送给好朋友作为礼品表达感情,这总是收获他们极大的喜悦。
它是敌人吗?它可以打掉一些人的饭碗的时候,就是这些人的敌人。
它是老师吗?是的。当我学习很多我的知识边界以外的内容的时候,AI就是我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跟AI学习一些知识,跟AI学习绘画,跟AI学习表达。
除此之外,AI带给我们很多从未有过的创作方法。
我最近在用文生音乐AI工具创作《恋曲2030》的音乐,给到AI去学习《恋曲1980》《恋曲1990》,《恋曲2000》,目前这个磨合还在进行当中,《恋曲2030》目前为止写得还不够好,但我相信假以时日,我和AI还是可以创作出可以令人动容的音乐。
我们最近出了一套书,书里面有一个环节叫我们的图书会唱歌,就是给每一幅世界著名油画以一首儿歌去解读它,儿童的文字、音乐和演唱,都是AI创作的,孩子们唱歌的时候学会了莫奈、梵高等大师的艺术作品,学习的过程变得有些甜美。
我们是一家教育内容公司,在教育信息化领域耕耘快12年了,之前做服务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短视频内容,已经积累了大概3万个短视频和10万的微课和近300万的教学资源,服务超3000所学校。
我们2022年开始接触AIGC,作为内容公司,我们非常敏锐地意识到了,AI将会给我们以及整个内容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01
AI改变出版设计流程,“10个人1个余额可画1万张图”
这是2022年的时候大家用AI画的画,左边是版画的老人与海,右边是一个摄影作品。
正当疫情的影响令我们无所适从的时候,AI像照进我们生命里的一束光,这个光照进来三四个月的时候,我们推出了“疯鸟AI”品牌,为包括出版及教育行业在内的其他行业提供内容服务。
2022年10月我们用AI作为服务输出,当时给一家知名出版社的一套图书做融媒体开发,为那本书开始制作视频内容里,我们采用了AI绘画。2022年12月,我们开使用ChatGPT写脚本,写的还不错。
我们听到过很多批评或反对AI,但是当我们看到AI的第一刻我们意识到这就是未来。曾经一位来访友人在我们的办公室不停地说,“AI这不行,那不行”。我们用很低的声音说“有没有可能,是你不行?”现场气氛略有尴尬。AI是要学会驾驭它的,当你的驾驭能力不足够的时候,它折射回来的可能是你的能力边界,不是AI的能力边界。
我们第一个进入行业是出版行业,AI创建的风格已经超过了42亿种,对于出版内容行业来讲这些风格已经超过人类的需求了。风格库建立后,任何时候我们都会很快地找到或创建客户所需要的风格。
同时,AI能帮出版业实现融媒体,一本书变成一个视频只需要非常短的时间。图文和视频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未来可能只有大内容行业,因为所有形式都彼此嵌套,共同传递着某种知识或者价值观。
我们现在设计团队只有10个人,他们一个月可以画1万张图,这大概等于100本书。相对于原有人工插画师,标准平均效率提升10到30倍之间。极致情况下我们出一套书的插图,一台电脑一天可以出5000张图,是指同事下班了电脑在那自动出图,早上同事收一下就可以开始筛选图了。非常多的事情已经有变化了,我原来找插画师要求他画功要好,现在是他一定要有很好的审美能力和选图能力,要选出最好的图以及最少人工修改的图。
我最初也觉得AI是一个效率工具,但是它已经影响到了生产关系,所以它不只是一个效率工具。
AI已经改变了出版行业的设计流程,原来给你一个样稿然后改到大家崩溃的时候,客户说“就这样吧“。AI来了,从样稿确认,我们拆解审美体系,然后给客户一百种风格,现在的情况是客户不再让你改了,他说第六种风格很好,第四十种风格也很好,变成了选择题。
这代表着,出版行业里的工作流程开始变化了。
在看山团队内部,工作流程也发生了变化。
原来工作流程是教研人员然后是文案人员编辑,然后是插画师,然后是动画视频,现在变成小组,这个小组是做科普的,这个小组做文学的,当我们拿到一个需求然后给它建立一个风格库。我们可以帮出版社建立100种风格,但这100种风格归属于同一审美体系,可以应用在不同学科里,比如生物是这样的风格,语文是这样的风格,所以构建一个风格体系,让整个出版社的内容输出品质高且稳定。
流程变化了,生产效率的工具已经影响到生产关系了。生产关系变化,指产业链上下游变了。
最近有出版社委托我们做一套书,给了我们几个核心词汇,我说“你的框架呢?”他说“没有框架”,我们带着AI做了一套书籍整体框架,顺利地通过了出版社的审核。从框架到文稿到插图到版式,这意味着出版行业原来一本书需要五六环节,包括作者、插画师、美编、校对、翻译等等,现在只需要一个人或小组就可以完成。
生产力的工具开始影响到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社会的结构。有一个大的变革即将到来,你到底把AI看成是一个工具还是看成一个时代,甚至我们认为这对应着一个AI观,这种AI观正是某种价值观的体现,例如AI时代:你要更开放,你要归零。
为什么要归零?比如,最恨绘画工具的是学美术出身的人,最恨文稿工具的是编辑,为什么呢?我认为你要归零,不要把你学到的东西太当一回事,已有的知识或技能也许都会被AI或掌握AI的他人所替代,你可以当自己是孩子,跟AI重新构建你的优势,这是这个时代的新法则。
这些我们用AI画的图,画图有三个不同的境界,第一个是发朋友圈的;第二个是你可以自由表达,这类是难的,你要树立一种情绪,要结构化表达,要能够运用某种风格,这种风格有助于你的表达;第三个是你可以表达别人要求的情境,并且他愿意为此付费。这个是AI绘图服务商业化的基本逻辑,这个事情难度更大些,要做很多功课很多实践,才可以达成。
这是我们做的一些文学作品,同样的乡村,左边这幅图很中式,中间这幅是版画,右边是水彩,AI都可以自由实现。
除了工程类、生物类、医学类这些科学性极强的插图,AI可以胜任绝大部分的绘画的风格。
我们2022年的时候敲不开任何一家出版社的门,2023年的时候我们奔走在北京各出版社之间,讲AI到底可以给内容行业带来什么。2024年的时候行业的温度忽然起来了,版权问题大家虽然仍旧关心,但不再过度焦虑了。现在我们服务的出版社和企业有这些——
多知当时写我们的文章题目是《这家不足20人教育科技公司怎样依靠AIGC走出至暗时刻》。其实,不是瞬间从至暗时刻到光明时刻的,我们现在还在漫长的轨道里慢慢走,还没有真正到光明的时刻。
02
“做教育要思考我们要去哪里”
AI可以给教育带来什么?
AI的基本原则就是算力、算法和数据。教育要思考的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式。更多的创业者是在AI带给教育方式的变革上。
给大家分享一个寓言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魏国人,他决定去楚国做生意,他精心准备了马车,干粮,带来上了一些银两,满心欢喜地上路了。但是,故事的有趣之处在于,他的马车方向居然是朝北边跑的!
一天,他遇到一个好心的路人。路人好奇地问他:“兄弟,你这是要去哪儿啊?”
魏国人一脸骄傲地回答:“我啊,要去楚国!”
路人顿时愣住了,看了看他马车的方向,不由得笑了起来:“大哥,你这是往北走呢,楚国在南边啊!”
魏国人不以为然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很快,我的干粮很足,我的钱也够多。只要我继续走下去,总会到的!”
我们做教育的人,总要去思考“我们要去哪里”。尽管我们的马很快,粮食很足,资金很多,但是我们要思考我们要去哪里。
我现在大概每一两周会测十几二十种AI工具,包括教育的工具,我们测试了很多。教育内容的生成,比如教学设计、教案生成、教学游戏、试卷生成等等,这是AI的算法和数据结合到一起做的。然后是个性化学习体验,个性对话、虚拟空间、也是数据和算力做的事情。然后是实时评测反馈。这些都是我们“粮食充足、马很快”的领域。
但是,这些当然很重要,除此之外我们做了很多年教育了,我们真正要探讨的是除了“粮食很充足、马很快”,我们也要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
麦肯锡的报告提到,2030年应该做什么工作?他们访问全球很多应用了AI的企业家或职场人做回答,得出的结果是,他们认为,到2030年,在高级认知技能方面情况有些复杂,创造力的需求仍然在高位,预计将增加12%。但其他如高级读写和写作,定量和统计技能需求会下降19%。备受追捧的新技能是社会和情感技能。预计到2030年这些技能在欧洲需求将增加11%,在美国将增长14%。
AI来了,社会会有很多变化,行业有震荡,我们用原来的方式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人吗?这又有点像刻舟求剑了。我们的教育体系一直在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当社会已经变化的时候,教育体系可能来不及那么快的反应。但教育的从业者也许可以做更多的思考。我们现在培养的人能适应未来吗?
03
AI艺术课程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3000学院完成了学习
我们希望做一些对的事。
在我们的团队里,用AI绘画工具画得特别好的不是学美术专业出身的,大量肌肉训练带来的熟练技能已经被AI替代,而人大脑中的想象力和综合素养变得非常重要。“你能跟AI讲清楚”“你的理解”有独特之处,非常重要。
我们认为,AI可以作为一个工具可以做教育过程中的训练手段,让孩子们更有创造力。而有创造力、更温暖、更独立,对一个社会有价值,因他的存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样的未来人类是我们需要培养的。
所以,我们做了爱奇多亲子AI艺术课程,利用AI工具让孩子学画画,通过使用AI创作工具,孩子们可以自由创作各种艺术作品,也同时训练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美学素养。
每次创作过程都好像是在创作一个小作文,孩子们学会了描述人物的时候要有表情动作,描述景色要加光线、角度等等。当我们以输入为前提进行思维训练的时候,输出才实现更好的可能性。
课程是去年7月开始测试,我们开发了一个AI创作平台。这个平台只有两个按钮,一个是说话键,一个是发送键,就可以完成整个创作过程了。
我们也研发了一整套的教材,很多人说:AI来了,知识不重要了。不对,知识还是很重要,只是之前我们是往大脑里输灌知识,现在我们的大脑是知识的发射器和接收器,需要调用AI获取海量的知识,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大家看,孩子们画得还不错,全部是4到6岁的孩子们画的。中间这张图很有意思,她最初画的是艾莎公主穿着蓝色长裙坐在城堡前,后来画艾莎公主在水果的海洋里冲浪,这代表着孩子开始表达她想要的东西了。这件事是对的,再后来她画艾莎公主穿着蜘蛛侠的衣服做好人好事,她可以将元素重组了,创造力就来自于各种元素的重组。
甚至有4岁的孩子做的画,60岁的奶奶可以帮他做成视频。所以,未来超级个体的小朋友拿起笔来就能写一个故事,创造一首很好的音乐,借助AI就可以创造非常伟大感人的画作,这样的小朋友在下一个时代会大量涌现。
我们的作业都是希望给他生活里某一个人,比如给他爸爸做一个杯子,送给奶奶家一幅画,或者给老师送一个表达情谊的东西。情感和创造力是人类最根本的特质,非常珍贵。我们用AI不断训练孩子们去做这件事,也是为了让他们感知到人类最美好的根本。
目前,这套课程有3000名学员完成了学习。
接下来,我们想做AI魔法学院。
我最近在尝试使用AI创作音乐,我们的《图书会唱歌》都是AI生成的儿歌。假如大家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我觉得那可能是方法错了,AIGC的方式可以帮我们做得更好。
如果未来的超级个体,通过AI每一个孩子都可以画画、创作音乐,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写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个孩子都可以用自然语言编程,那会是一个迷人的时代。
在AIGC的探索实践中,我们犹如在迷宫的出口看到了未来的样子,我们决定去迷宫入口接引一些小朋友,让他们看到未来的方向。
04
“新一代职场人要学会跟AI共生共处,成为更好的AI驾驭者”
我们虽然团队还蛮小,但多少也抢了一些人的饭碗。比如传统的插画师因为AI可能会失去工作。
令人悲伤的是,所有职业院校里所学的东西还是原来的,前赴后继。当学生们的师兄们、师姐们已经逐渐因为技能跟不上丢掉工作的时候,他们仍旧在学习原有的工具、原有的工作方式。所以我们尝试跟学校一起开发出更多应对不同行业场景的课程,希望能够培养一些新一代职场人。
我们反对把AI仅仅当作效率工具,它会改变整个生产关系和工作流。项目管理方式不一样了,做整个产品设计的逻辑也不一样了。我们也反对教授各种AI工具的使用,我们完成一项工作是每一个环节都要用到不同的AI工具。我们的工作方式是因AI而改变,以工作流的方式解决行业复杂的问题,是新的职场人必须要学会的技能。
我们正在和传统职业学校一起进行拆解原来的工作场景,再把带有AI辅助工具的新方法植入进去,以场景为导向合理调用AI工具解决各种问题。非常辛苦的地方是,你现在教完他,回到家后,第二天看软件升级了,又有新的工具出来了。我们想,这种情况推动我们和新一代的职场人,都要变成一个终身学习者、实时刷新知识。它跟上一代职教课程是不一样的,上一代一个课程可能可以用十年八年,你现在必须跑在前面尝试所有工具,以及探索工具的组合效率带给行业变化和应用方式的革新。
我正在写一本书叫《AIGC创新设计与行业应用》。在这本书里要说的是:新一代职场人需要学会跟AI共生共处,需要成为更好的AI驾驭者。
这是我们在职教里小小的探索,刚刚开始,还没有很多的成绩。
凯文凯利说,人类未来的工作将会变成提问,应对不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你学的东西可能分分钟归零,让你骄傲若干年的东西可能忽然没有价值了。你得先保证你不崩溃,其次保证你是喜悦地望向未来,再其次你可以呼啸着重新冲出去学习更多的东西成为更新的自己,这些动作连贯起来就是我们应对不确定性的正确姿势之一。
我们的一生必将跟AI共存,正如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里有一句话叫“我们回不去了”。我非常喜欢这个时代,因为它相当于帮我扩充了生命的容量。它的信息量这么大,大大延长了“我们的生命”这个体感,我认为这是一个好时代。
谢谢大家。
05
Q&A
提问:对于我们来说,对AI能做什么有很多思考。但是重要的是怎么做?这点我们是缺少经验的,甚至缺少思路,我们有很多试错和踩坑,浪费了很多时间。想听一下您的建议,你们落地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忠告?比如说,我们要关注产品的落地,那我们是基于开源大模型自己训练还是基于闭源大模型去做?
还有AI在工作中使用,我发现很人思想观念上很难转变,效果并不理想。想了解你们自己公司在推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梁翃:第一个是AI怎么用,很多年前有一个“互联网+”的概念,后来的事实证明应该是+互联网,现在是AI+,我觉得先“+AI”,就是AI进去你所在的行业或场景,你看有什么化学反应,就是AI的算力、算法、数据到底会对你的行业或场景形成哪些影响。菜在这儿了,你自己想想怎么炒会变成新的菜式。我们是非常小的公司,我们就是模型的应用者或追随者,谁家大模型好用就用谁的。但是我服务的客户,我服务的人群他们在那,他们需求是什么我了解,这是我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我如何用工具更好的服务他,这是我们小团队的特质。我没有能力做大模型的开发,就是想把现在的事情做好。
如果让员工积极用AI,这大概率不可能。我对团队“威逼利诱”,比让实习生跟员工坐一块,吓唬员工说“实习生用的好就把你开掉”这种方法都可以想出来了,结果都不行。
我们是内部每周都有培训,教会大家工具基本使用技巧。但真相是:不到员工自己想去学的时候,他不会学。而给他任务和有压力的期限,“顺便”告诉他一些工具,这个时候效果会好一些。
首先,你的团队里要有真正的AI支持者成为你的推动者,这件事很重要。这个积极的小团队一点点地蚕食、瓦解那些对抗者,让他们的”斗志”没有了。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感觉到AI真的给他带来的好处。比如用更轻松的方式更优质地完成了工作。本质上提效降本增效是老板的诉求,不是员工的诉求。员工需要的是,更加轻松完成自己的工作。
提问:我们做的是国际中文教育,我觉得现在孩子们还是要积极拥抱AI的,但是我自己做的时候,因为用了大量的大模型,觉得自己变得懒了,懒得思考,一有问题就会扔给AI去做。看到您到小孩子用AI画画这个很好,2到4岁小孩子语言不是很强的时候有想象力,但是随着他长大了以后,他会不会习惯于用单词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会影响他的语言能力发展?
梁翃:第一件事您讲的是依赖AI,这是一个成年人学AI必须要有的阶段,但是也要跳出来,跟它对话过程中让能够保持自己清晰的目标感,让AI能够遵循自己的意图。我们一般会认为成年学习AI会有三个阶段:学会使用、建立习惯、摆脱依赖。
另外小朋友的语言能力发展的问题不必担心,因为在教会他使用Prompt过程里并不是让它做一个单词的输出,这也分成三步:第一步是思维训练,他脑子里得有东西,不停快速的出现各种各样的场景,第二他要能够结构化表达,场景是什么,不同的场景对应的元素有哪些。第三步是在AI的辅助下输出一个艺术作品。所以表达绝不会止步于某个单词,相反是结构化、系统化表达,更加容易调动AI实现自己的想法。
第二件事,不要担心。对于我们学习的一个新事物来说,任何担心都是用来引导我们去打破它的,一定有一个路径在那里。
提问:我也在思考就是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梁翃:我们现在看到职业院校里最大的问题,学AI这件事学生比老师厉害。最近去了一个大学,老师问我说Prompt是什么,我很努力想怎么解释,其实大学生们会更熟悉,只不过可能受限于某个软件的功能,还没有真正的成为AI工具的驾驭者。当更多人都善于驾驭AI解决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种种问题的时候,我相信未来会变得更好。
当然,这是因为几乎所有创业者都是乐观主义者,尤其我们是疯狂的乐观主义者,永远相信未来肯定比现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