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本周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此次活动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智能升级、教育专用大模型应用示范和数字教育出海实施了“四大行动”。
此次升级的多个环节,“AI”含量都很高:人工智能的“百家讲坛”,64所名校的85门“金课”,15门虚拟仿真课程,满足学情分析并构建数字画像的“智能学伴”……
从2022年3月正式上线至今,两年的时间而已,这份“国家队”智慧教育大套餐却越来越丰富了。
01
AI学习“全包圆儿”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AI学习”专栏,专栏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大咖讲AI。将邀请中国人工智能教育与研究的先驱郑南宁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院士、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教授、浦江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林达华等大咖做客,打造人工智能的“百家讲坛”。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深奥的技术知识,让广大学习者爱上学习AI知识。
二是名师教AI,汇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64所名校的85门“金课”,实现“全网好课,尽在掌中”,课程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原理、技术和应用。
三是师生学AI,上线一批特色资源和工具。汇聚15门虚拟仿真课程,提高学习的互动性。上线8门企业短视频课程,支撑碎片化学习。
同时,不断迭代升级专栏内容,计划陆续上线智趣问答、智能小工具等内容,提高师生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吸引广大社会学习者,来感受人工智能的无穷魅力。
02
体验:一节AI课可以多简单?
多知体验发现,学生在进入“AI学习”专栏后可以在名师教AI和师生学AI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其中,“AI学习”专栏中引入了科大讯飞AI创新教育开发的12课时AI主题课程(初阶)+12课时AI主题课程(进阶)+26课时AI科普视频课优质资源,全部课程均为免费。在每个课程中都可以看到对应的学习清单和视频教学内容。
每则视频一般是1、2分钟,很快就能看完一套课程,以我们选择的“自然语言处理”为例,基本上10分钟就看完了全部内容,作为科普和基础了解来说已经十分足够。伴随内容的进阶,单个课程的学习清单也更加复杂和深入,在视频内容的基础上还会有PPT和表格等,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梳理内容。
目前整个“师生学AI”板块共有26则内容,从大数据、机器学习、智能语音循序渐进到人工智能知识导论、虚拟现实程序开发、工业机器人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再到VR虚拟现实应用设计与制作、智能制造生产线数字孪生与虚拟调试……
03
“智能学伴” :能学情分析,还能数字画像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发上线了“智能学伴”,用来支持各地各校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国家提供的学伴工具。
据介绍,通过“智能学伴”开展学情分析,构建数字画像,可以实现实现优质资源的智能搜索和个性推送。
汇聚各类学习成果信息,构建终身学习档案,支撑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中上线智能工具,构建多元供给生态。聚焦基层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师负担沉重、能力不足的问题,提供课件生成、课堂互动、作业批改、学生评价等工具,帮助教师减负增效。
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智能时代的因材施教。升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服务大厅,通过精准授权和身份互认,让信息服务更便捷;通过数据共享减流程、减证明、减时限,让办事更高效,进而实现“一键在手、畅通无阻”。
04
推动大模型:从课堂走向应用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教育部将实施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大模型从课堂走向应用。
具体来说:发挥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知识积累、规模应用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围绕“模型开发—科学训练—优化算法—推广应用”等环节,打造最强智思体。
汇聚顶尖力量,打造模型基座,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组织一流学校,科学训练模型,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发动广大师生,众测调优模型,解决“优不优”的问题;聚焦业务需求,推动模型应用,解决“强不强”的问题。以更强算法、更优语料、更好服务,打造行业大模型的示范标杆。
在此基础上,坚持“应用为王”的理念,打造最佳智能应用,立足教育领域知识储备的优势,优先在数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药学、法学、应用经济学等10个场景上推动垂类应用。
05
人工智能的“中国方案”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将设置人工智能相关分论坛,通过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持续发布人工智能创新课程,依托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深入讨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与治理,推动构建国际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深化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应用,将平台国际版打造“数字教育出海”的重要品牌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行先试区。通过升级学习积分、课程推荐、学习空间等功能,打造适应海外学习者习惯的教学平台。
试点AI智能翻译在课程资源内容中的应用,提高翻译效率和资源应用效果,把中文“金课”变成多语言版本的“金课”,让更多国际学习者会用平台、愿用平台、读懂中国、爱上中国,聚焦世界各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中面临的共同挑战,深化国际合作。
多知整理发现,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只有五门慕课,到现在慕课数量已经超过5.25万门。2013年,只有上百的注册用户,现在已经超过了3700万的用户。中国的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位,而且还在快速增长。
在疫情下,智慧高教平台在疫情比较集中的吉林,吉林大学一周就开出了2200多门课,开课率100%,在上海交大实行了线上课程+云上作业、任课教师+在线助教。全国所有高校在2022年时已经实行了线上线下教学的一键切换……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构思越来越大,而对AI的融入也成为AIGC时代的重要一笔。
信息孤岛被打破,城市与城市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智慧学习水平,也正在提升。一切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