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转载自“创投小恐龙”。在文中作者梳理和观察了巨头在AGI里的动作并试图用这份年终总结呈现出思考的全过程,其中包括海内外大厂在AI上的动向和投资布局,也包括10多个细分赛道的行业格局,希望对2024年还坚守在AI行业的创业者们一些新的启发。
过去的 2023 年是 AGI 从诞生到蔓延生长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见证了 GPT 3.5 到 4.0 的加速进化,见证了 LLama 作为 LLM 民主化的标志性开源模型,帮助了很多垂类小模型的涌现,见证了号称 “迄今为止最强大、最通用的模型”Gemini 的诞生,见证了“斯坦福小镇”的诞生让 Agent 这一概念落地到更多场景,也见证了以 Character.ai 为代表的一大批应用层项目成长为 1.6 亿 MAU 的 killer app 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这一年我们和近 500 个创业团队交流了 AGI 创业的可能性,听到了来自最一线创业者从 0 到 1 的思考,他们对技术底层的理解、对未来世界的构想,和对产品创新的执着也一直启发着我们不断迭代。
通过梳理和观察巨头在 AGI 里的动作,我们一直在试图回答一系列问题:“哪些机会是一定存在的?哪些是可能存在的?在这些机会里,哪些是大厂的机会、哪些是创业公司的机会......”所以,我们在许多细分赛道的判断和投资策略都经历了“假设 - 推翻 - 再假设 - 再推翻”的过程。
我们试图用这份年终总结呈现出我们思考的全过程,其中包括海内外大厂在 AI 上的动向和投资布局,也包括 10 多个细分赛道的行业格局,希望对 2024 年还坚守在 AI 行业的创业者们一些新的启发。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们首先对海内外整体投资趋势和大厂动向做了总结。接下来的 2 月 7 日、8 日,我们会连续发出对 2023 年重点看过的赛道的复盘,敬请期待:)
海外投资趋势与大厂动向
2023 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融资事件共超过 3800 起,较 2022 年超过 5000 起有所减少。但 2023 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融资金额超过 460 亿美元,较 2022 年超过 465 亿美元差距不大,平均单笔融资额上升。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交易数量保持集中于早期公司。
今年海外前十大人工智能投融资交易集中于基础大模型公司,尽管这些大模型公司有不同的应用方向。也有部分资金流向了以 Databrick 为代表的 infra 公司。
海外的大厂对生成式 AI 做了很多布局,而这些布局和他们自身的业务也有着互补和协同关系。微软大部分的资金流向了OpenAI、InflectionAI、AdeptAI 这类大模型公司。我们认为这与微软在技术上落后于其他竞争者,但在应用上有巨大优势有关。而OpenAI的大部分投资则集中于下游应用,这符合其作为大模型供应商的战略布局。Google 作为大模型技术的发源地,在大模型布局深而广泛。除了大模型公司外,Google 布局了大量应用,以弥补其主业务与大模型应用弱相关的劣势,且 Google 通过基金和自身的战略投资,是这几家大厂中布局最频繁的。
看回到这些大公司自己的发展,OpenAI 的核心发力点在于持续迭代模型能力以及将模型转化为应用。2023 年年底,OpenAI 发布了更新的 GPT-4 Turbo 模型,拥有更强的模型能力和更低的价格。此外,OpenAI 发布了 GPTs,让用户能够通过自然语言制作定制化的 GPT 应用,并通过 GPT store 对此类应用进行分发。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已经有超过 300 万 GPTs 被创建,但是只要对话数量超过 16K 就可以跻身到这些 GPTs 的 Top 100,头部 GPTs 还是以 Canva、Logo Creator 为代表的工具类产品为主。 所以 OpenAI 的应用生态搭建还在非常初期的阶段。
作为 Transformer 架构的发明者,谷歌公司在大模型产品和研究方面都持续进步,在文字、图片、音频、代码各模态都发布了相关产品,并在机器人和医疗方向做出了突破性的研究。其在大模型+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值得长期关注。
微软虽然自身技术能力并非行业领先,但作为 OpenAI 最大的 LP 股东并基于 OpenAI 的大模型能力,微软率先于其他大公司开始将大模型的能力运用于商业软件中,为办公场景提效。我们认为叠加上微软办公软件的高渗透率,创业公司在AI+办公应用赛道将面临巨大压力。
整体上,海外大模型市场有微软与谷歌双足鼎立的局面,但是由于微软并不掌握能与谷歌抗衡的 AI 技术水平,导致微软需要通过投资的方式布局技术;而谷歌又没有与大模型直接相关的应用变现方式,需要创业公司将其技术变为应用落地。从目前的竞争态势看来,海外大公司主要发力点仍在于大模型基础设施(云、大模型、算力),创业公司在应用层仍然有很多机会。
此外,云服务是亚马逊、谷歌、微软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他们目前在大模型浪潮中的核心发力点。亚马逊、谷歌、微软在云服务上已经做出了完整布局,并拥有大量客户。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如果没有突破性技术,在基础设施竞争将压力巨大。
国内投资趋势与大厂动向
2023 年中国整体的融资环境持续低迷,而大模型相关的投融资市场是少数的热点。人工智能领域融资事件共 594 起,金额超过 730 亿人民币,相比于2022 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融资事件共超过 740 起,金额超过 1185 亿人民币有所减少。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大模型和 AIGC 相关融资事件共 130 起,金额超过 185 亿 RMB。
国内前十大人工智能投融资交易集中于基础大模型公司,头部大模型公司格局形成。除大模型公司外,也有燧原科技为代表的 Infra 公司拿到高额投资。追一科技和弘玑为代表的上一代人工智能公司,在接入大模型概念后,也获得了高额投资。
互联网和传统人工智能大厂自然不会错过大模型的巨大机会。
百度在模型方面着力开发产业大模型;在工具领域,百度发布了开发套件、行业模型定制工具、模型精调工具等产品。如果从收入上看,百度则以 2B 或 2G 的项目制应用为主(我们认为 AGI 在国内 2023 年的市场规模也不会超过 30 亿 rmb)
商汤作为国内头部 AI 公司,在大模型领域的发展路径与百度相似,集中于开发产业大模型。除此之外,商汤还建立了自己的算力基础设施。
腾讯在大模型上的布局较其他大公司更加保守,比百度、商汤等公司更晚推出了大模型,但腾讯通过投资的方式对重要的生成式 AI 进行了完整布局。此外,腾讯拥有许多适合大模型辅助的应用,如腾讯文档、腾讯会议等,能够帮助他们将模型快速落地到 2C 和 2B 的场景中。
字节较其他国内大公司更加关注 2C 应用的机会,其大模型产品主要有三个:支持应用层的云雀大模型、面向国内用户的大模型应用豆包、面向海外用户的ChitChop。目前豆包和 ChitChop 与同类产品差异化较小,表现一般。从数据上看,尽管 ChitChop 下载量超过 200 万,但 DAU 还很低。
阿里作为中国最大的云服务厂商之一,在大模型上进行了积极的布局,早在今年四月发布通义大模型,并在下半年发布了 8 个产品大模型。阿里发布大模型应用更多出于打样意图,吸引用户使用通义大模型及其云服务。基于自身业务,阿里也开始尝试 AI 与电商的结合。
明星创业公司智谱 AI 作为对标 OpenAI 的创业公司,已经累计获得超过 25 亿人民币融资,估值超过 100 亿人民币。其业务动向和 OpenAI 相似,于今年年初发布了更新的模型,以及对标 GPTs 的 GLMs。多模态和具身智能将是智谱下一阶段的研发重点。即便如此,与其他大模型公司一样,智谱的商业化依然面临挑战。
2023 年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搭建的一年,国内外大公司普遍基于自身原有业务,推出模型、算力和云相关的产品。由于大模型的尚未出现杀手级的应用,这些基础设施的商业化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国内)。但基于 2023 年大模型行业所搭建的基础,我们相信 2024 年会出现大量将大模型落地于实际场景的应用,并开始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