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系多知约稿,作者为教育科技行业研究者百千。日前,《北京市科技类校外培训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发布,系教育部近日发布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在具体省市、具体领域的细化和落实。作者对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供读者参考。
来源|多知网
作者|百千
图片来源|Pexels
2023年9月14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北京市科技类校外培训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主要针对学员为3-6岁的科技培训类机构,包括机器人、编程、科学实验等细分领域。该《办法》实为前几日教育部发布的《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点击查看分析)在具体省市、具体领域的细化和落实。本文将对其进行解读。
01
分析
1、以前的预付费管理是呼吁,本次是管理办法,有法律效力。
有明确细节的,本次是从呼吁走向了强制性。
本次《北京市科技类校外培训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属于地方性规范性文件,有法律效力,可作为执法依据。
国家层面,2022年12月教育部曾发布《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规定了非学科收费的意见,包括预付费、3个月、60课时、5000元的描述,但属于意见(不是管理办法),指导作用,没有法律效力。同样,北京市此前也没有相关规范性文件,有通知、有呼吁、有政府与银行的合作,但都没有强制性。没有强制前,机构依旧可以不着急做此项预付费管理。但这次具有强制性。
2、本次针对3-6岁,科技培训;其他年龄、其他领域监管在路上。
有强制性效力的,内容从模糊走向了细节。
2023年3月,教育部曾发布过《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具有法律效力,但内容比较笼统,没有描述非学科、预付费管理的细节。本次《办法》描述了细节。
非学科按照自身情况,可能归科技部门、文化艺术部门、体育部门等分类管理,这次是北京科技相关部门,管理范围包括机器人、编程或科学实验等科技类培训;之后陆续应该会有体育、文化艺术相关部门出台类似的管理办法,相应的,体育培训、艺术类培训也将切实落实预付费管理相关规定。另外,本次监管范围为3-6岁,之后也很可能出台6岁以上相关管理办法。
3、从国家到地方、从大教培到细分领域,是管理优化
《北京市科技类校外培训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本身是对教育部《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的细化和落实,一个是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一个是从教育总领域到各个分领域。后续将陆续出台的类似管理办法,但内容大同小异,并且早在一两年前都已提过。同教育部《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一样性质,是增加了法律依据,执法保障,管理优化。
02
影响及建议
1、财务方面:教育机构需要再次评估自身现金流。
对于长久依赖预付费模式的教培行业,之前虽有政策要求预付费管理,但未强制,本次强制后,采取“一课一结”或“一月一结”,家长预存的费用无法自由使用,面临现金流吃紧的问题。建议提前准备好其他资金。
已经提前使用了家长预付款的机构,尽可能将金额填补回来。若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措施,过往已发生的预付费违规情况不追究,机构不受影响;但若要求对在册用户的预付款进行规范管理,则机构极有可能需要向“预收资金专用存管账户”注入资金。
2、课程体系方面:机构需要审视并更改课程收费周期。
就市场现状来看,科技类非学科培训机构课包周期以半年以上者居多,如果强制落实预付费不可超过3个月或60课时,则大课包必须拆分为小课包售卖。课程的设计及收费周期也面临部分调整。
3、管理运营方面:续费动作周期变短,频次增加。
由于大课包极可能需要拆分为小课包,则以前只需要1-2次续费动作,今后会变成一年4次续费(若3个月算一期)。通常续费的过程便会产生用户流失,销售压力增加,此类均为企业成本与风险。销售的团队划分、薪酬绩效结构等均面临调整。
4、课程价格方面:
大量机构课包在5000元以上,强制落实5000元价格以内后,对机构现金流和收入均有影响,特别是课时价较高的线下培训机构。
新规定出来,也会有严格执行的周期,未来,预计针对其他年龄段、其他领域、其他方面(如师资)的相关管理规定,也会陆续推出。建议提前准备,以免影响甚至中断业务。
03
总结
短时间内,相关教育机构可能面临短期压力,但对整个行业长远来看,加强预付费管理后,卷款跑路、拿家长的预付款不切实际规模扩张等现象一定会大幅减少,家长对行业的信任程度增加,是行业利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