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多知网
作者|王上
图片来源|多知网
“鉴定一下最近网上热门的生物视频,这是圆鼻巨蜥,在中国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随着“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主理人张辰亮的解说,一个个网络热传的生物揭开了谜底。
张辰亮是《博物》杂志副主编、《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也是科普大V,抖音已有超过2000万的粉丝。张辰亮的科普短视频引经据典,有时还会请教海洋鱼类、蚂蚁专家、水獭研究者等专业人士出镜。
近年来,围绕科普的在线内容愈发多了起来,除了抖音、B站等视频网站上的科普内容,许多教育科技公司增设了科普品类。
11月8日,斑马App发布少儿3D互动百科数字内容“斑马百科”,聚焦人文、自然、科技等领域。
“闪电,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星呢?”皮皮问道。
“不如我带你个地方,关于星空的知识那里都有……”突然闪电就站在飞碟上置身于太空中遨游了。这是《斑马百科·天文》的一个片段,看起来是AI互动内容的形式,但有很大的改变,是3D立体沉浸式的内容。
可以说,科普教育呈现了新的形式,互动数字内容成为趋势。
今年9月,有道乐读与知名教师、科普创作达人李永乐合作的《科普绘本精读营》上线,视频中李永乐用风趣的语言带孩子解锁科学知识,此外,视频还结合了在线互动视频制作技术。
10月,好未来在2023财年Q2财报电话会议中透露,在学习服务中的素质教育产品方面,多个项目的留存率有所上升。其中提到,“自然博物”在招生增长方面表现出良好势头。
最近,好未来发布一款沉浸式元宇宙知识内容APP“少年创境”,其中,恐龙世界、海底乐园、南极大冒险、非洲草原等板块都是科普内容,该APP充分调动了小朋友的视觉、听觉、触觉,试图让小朋友在玩中习得知识。
科普,看似是一个小众的品类,实际上,科普的需求侧旺盛,而供给侧暂未成熟,这对教育科技公司来说,蕴含着很大的机会。
01
新型科普课程来了
新型的科普课程长什么样?
一名8岁的小朋友拆开快递,他收到了一套“全真化石”,包含4亿年前的三叶虫、侏罗纪时代的古鱼类、5000万年前的鲨鱼牙……“哇,这简直是价值连城。”小朋友欢呼道,这是学而思自然博物《我的私家博物馆——我的古生物朋友》课程的随材,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
(学而思自然博物的教具)
在《星际穿越大冒险》的随材中,有陨石、行星摆件、火星车、活动星图、地球仪……火星车还可以跑动。
很多小朋友收到这些教具后,会分门别类摆到家里,像是有一个自己的小小博物馆。
不仅仅是随材,在师资方面,学而思网校邀请了自然教育专家张丹、张纯一等,他们都有多年的科考经历。
老师直播的过程中,还会插入一些动画和互动题目。
在学而思自然博物课堂当中,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天文、地理等多个模块,除了直播课程,还设置了线下的科考营和科学营地,将在线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的自然环境中进行验证,学以致用。
(学而思自然博物线下亲子营活动)
可以说,学而思自然博物是一个非常立体的课程体系,贯穿线上线下。
除了在线课程之外,好未来还用了其他形式去做科普内容。其旗下的少年创境APP是一个学习APP,涵盖很多板块,也有百科方面的内容。无论在哪种场景,孩子打开少年创境APP均可以在3D场景中奔跑、跳跃、去听、去说、去看、去感受,其中不少百科课程是免费的。
(图片截自少年创境APP海底乐园板块)
比如,点开“海底乐园”板块,小朋友就可以穿上潜水服在海底世界畅游了,边在虚拟世界里探索,边收听老师的讲解,在小朋友习得了一个知识点后,少年创境APP还会给小朋友发一张电子知识卡片。少年创境的官方公众号介绍,在搭建少年创境中的3D全真场景过程中,为尽可能还原故事背景中的原貌,教研老师往往要针对某一细节,翻阅市面上相关的全部古籍资料,与该行业的专家进行深度研讨,以确保所有的知识点都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在有道与李永乐合作的“科普绘本精读营”是用在线互动课的形式来做科普,该绘本营包含“100本科普绘本电子版+100讲永乐精讲+400道科学互动+100个生活探究实验”。其中的知识涉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
李永乐负责从选书到给每本书录制精讲视频,100本绘本是从各个科普经典绘本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比如《生命的一天》《小猪飞上天》《如果不吃药》《谢谢你,电》《骨骼宝宝爱运动》《脾气是会爆炸的》《飞船升空了》《变幻莫测的风》等,其中,科普书与故事书的比例大约为2:1。李永乐用有趣、有逻辑、体系化的讲述录制成视频,带孩子解锁科普知识。
视频分为绘本阅读(图、文、声音相配合)、永乐来啦、知识闯关、科学探究等环节,视频还结合了在线互动视频制作技术,让孩子更沉浸地读绘本、学知识。
可以说有道用在线的形式呈现了科普课程,加入了互动的形式,且用了名师策略,此外,还有科学与生活的连接,科学探究环节带小朋友一起做实验。比如,比如针对“把香蕉放到水里会不会浮上来?”这个问题,老师会引导孩子亲手做小试验进行探究。
“斑马百科”则是专门针对百科方面的数字内容,视频是用“三维模型+趣味动画+高清影像+沉浸互动”相结合的方式。
从内容设置来看,斑马百科跟斑马数字内容类似,也是模块化的。比如昆虫系列,会有“什么是昆虫?昆虫的足、昆虫的翅膀、昆虫的触角、昆虫的口器、昆虫的变态发育”等环节。基本是把昆虫的形态拆解开来,且讲述了昆虫的生活习惯、分类等,所有的模块都是由闪电和皮皮两个IP带领小朋友去探索,让小朋友全方位的了解昆虫;视频中讲知识的部分是用拟人化的昆虫形象,引发小朋友的共鸣;此外,中间还穿插了知识点小测验,确保小朋友掌握相关知识。
(图片截图自《斑马百科·昆虫》)
不同的是,斑马百科的视频是3D立体的,更加高清,互动性更强,比如,会让昆虫的每一个结构纤毫毕现。斑马儿童研究院院长修佳明在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介绍了斑马百科制作的细节:“例如一节讲帝王蝶的视频,首先需要建模,然后在这个模型上贴图、上色、调整光影、打光,还要精细地刻画它的材质,力图把这个模型构建得非常自然,几乎是别无二致的。模型几乎真正的帝王蝶是看不出区别的。”
很多的人的疑问是“既然真实世界已经存在了这样很神奇的事物,为什么还要再去重新的构建一个很逼真的模型呢?”斑马百科的解释是:“因为我们需要从孩子的角度,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观察角度,比如说帝王蝶的身体结构、行为特点,但是在自然的环境中,几乎很难捕捉到帝王蝶活动。而用三维模型,我们就可以让它动起来,或者甚至把它的结构拆分出来,让孩子深度且自然地了解这个百科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相比于南瓜科学可以“互动内容+动手实验”,斑马百科更倾向于沉浸式的体验,把小朋友实践的机会留给了课外。比如,学完了帝王蝶,小朋友会去大自然中去寻找帝王蝶,辨别蝴蝶的品种。
在体系上,斑马百科是根据不同品类一个系列一个系列的推出,目前已经推出了“昆虫”、“天文”系列,接下来会推出第三系列“鸟类,12月后将每两个月将推出一个新系列。
02
为什么是科普?
科普这几年成为了刚需品类,这个趋势在图书市场上已经显现出来。根据开卷信息数据显示,2021年,少儿科普百科首次取代少儿文学,在少儿图书市场码洋比重中占据第一。
此外,随着短视频电商成为图书销售的重要渠道,2021年,在短视频电商中,少儿板块码洋比重高达60.4%,其中少儿科普百科码洋比重超过30%,是占比最高的细分品类。尤其是一些知识、启蒙类的图书表现更为突出。并且在品种上,少儿科普百科类图书品种数远超成人科普,主要聚集在历史、地理、物理、动物等人文、自然科普的方面。可以看到,各家教育科技公司的在线科普内容也基本围绕这些品类,逐一形成单独的课程体系。
就在今年双11期间,京东图书2022年10月31日20点到11月11日24点28小时内,重点单品成交额同比增长4.6倍,其中养生保健、科学与自然、育儿、政治等类别图书成交额同比增长均超过100%。
有从业人士告诉多知网:“孩子天生对世界好奇,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80后一代的科普资源资源相对稀缺,知名的仅《十万个为什么》,他们当中很多人的科普需求没有被满足,但他们仍要面对下一代的科学教育。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有科普的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普资源越来越多。线下可以去博物馆,不过品类和地域均受限制。
书籍,是传统的科普形式。在出版物上,国外的科普书籍之前比较多,近两年,国内的科普书籍也逐步增多了;除了图文的表现形式,也有越来越多音视频科普资源。
但是,当下,在线科普的内容影响力不够,还没有特定的品牌。关键的原因在于,科普内容涉及的专业性强,品类多,难以标准化。
而今,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科普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了,优质、丰富的科普内容也应运而生,这对各家教育科技公司来说是一个机会。
03
“数字化的科普”将是趋势
相比其他的科目,科学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如何让小朋友更容易接受?在这方面各家都在创新。或是在内容方面进行创新,或是在技术上进行创新。
少年创境的官方公众号提到,在6-12岁的孩子认知结构中,抽象的概念是难于被理解的,公式和概念出现得越多,对于孩子理解的困难度也越大。而这些问题通过“3D全真课堂”的完美复现,让科学不只是想象。
据好未来内部人士透露,“少年创境”后续还将加入用户自主创建内容的相关功能,或将打造成一款元宇宙的平台型产品。
斑马研究院院长修佳明在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到:“因为传统的百科教育其实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了,但是有很多的知识在更新,有很多的认知方式也在迭代,我们希望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地为孩子开发一个全新的百科内容。同时我们希望借助数字媒体,以及视频制作的多种技术,为孩子打造一个最先进的、面向未来的内容产品。”
科学是严谨的,不过,科普可以是直观的、生动的、有趣的。可以说,过去单一的、静态的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大众对科学的需求。科普越来越呈现数字化的趋势,其内容更加有趣了,也更丰富了,对小朋友来说非常接地气,且触手可得。
END
本文作者: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