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多知网
整理|徐晶晶
图片来源|Pexels
近日,拾光文化创始人、曾任某上市公司COO的肖云在多知网视频号直播间分享了对于智能学习产品的观察与思考。
他认为,智能学习产品一定会是趋势,在这个趋势之下,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把握销售的红利以及把握服务的红利。
以下为肖云直播分享的内容(经多知网编辑整理):
这次我讲一讲最近的一些观察。
我发现,智能学习产品+服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
现在的智能学习产品特别像2000年左右的出国培训,像2007年左右的小升初考试,像2015年左右的在线教育。2022年可能是智能学习产品的风口期。比如新东方可能是把智能学习产品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转型方向,听说还有一家品牌7月份也要推出自己的学习机了。
当前,智能学习产品的赛道开始变得拥挤了,到明年上半年,智能学习产品+服务模式,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因为我觉得现在,有点当年产品群起的感觉,但是真正成品牌、做得比较好的产品还没有完全做出来。
在智能学习产品的趋势之下,能够感知到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做产品确实还是需要大厂来做,或者是有一定的研发实力、经验积累的,它还是比较耗钱的。如果是小公司想做智能学习产品,也能做,但可选项就比较少了,因为各方面对经验、资金的要求还是比较多的。
第二个方面,我们可以跟着好的智能学习产品来把握两个红利:销售、服务。
关于销售渠道。比如一些大厂肯定不会自己到各个城市去建自己的销售点,尤其是越往下沉市场就越没有自己的渠道,那就得跟当地合作,如果在当地有资源者就刚好可以承接这一波教育产品的红利了。
关于服务。现在很多智能学习产品还是解决不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的问题。不少托管机构或自习室,就开始就引入智能学习产品去加强学生的学习意愿同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前段时间我跟一位行业前辈沟通,他是在江苏的一个四线城市,开了一个类似自习室的线下空间,通过学习机一下就招了近200个会员,按月收服务费。因为家长很认可这种学习机+提供服务的模式。
我之前也讲过,在同质化的竞争态势下,智能硬件、智能教辅的核心竞争力,短期是内容,中期是服务,长期是技术。内容只要用心去做,可能都不会太差。但是,如何超越内容本身,把服务做到位?关键是在于就是学生自己去学内容,学生的自律性不足,所以服务是解决学生愿意学的问题,谁能够把服务做到位,谁的差异化就能凸显出来。
回过头来讲,没有经验的教育公司,能不能做智能学习产品?
没有经验的公司要做,注意两个点。
第一个点,能做,能做的点在于你要想办法快速积累经验,比如你拉一个很有经验的团队开拓出来,或者你的学习能力很强,迅速学过来,这个是OK的。
第二个点,选择那种对内容要求比较低的品类。比如词典笔、单词卡、专门学拼音的学习平板,这种也是智能学习产品,这些对内容的研发要求比较低。这种的做法就不一样,得做那种便携式的,随时揣口袋就行了。做成爆款也很好。
做智能学习产品的难点是什么?难点还是在于真正的有效,有效很关键。现在的市面上的学习机,坦率讲,还不完全是通过有效的角度来设计,有些类似于百度网盘的感觉,就是在学习机的载体上面有很多内容,学生自己去选,就像生病了药店卖了好多药给你,就装在口袋里边儿,你就想吃哪个吃哪个,但这时候,可能起到的治疗效果,没有那么好。
所以我们拾光文化现在也通过伴学本的模式,通过学习计划、督学、大数据跟踪等等,真正能通过学习的逻辑让孩子的效果有提升,既解决他学习的意愿问题,又解决学习效率的问题。这个是最难的,要在具体的实际场景中打磨。说一个很细的点,我们做出来一款学习机,请学生去用,我们能不能等学生三个月,看他学的过程当中哪里学得不好,再去改进我的产品,让他学得更好,能不能做到这样的过程,可能是最考验大家的。
总结一下,智能学习产品一定会是趋势,在这个趋势之下有两个点,第一点是如何把握销售的红利,第二点是如何把握服务的红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