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王睿
整理|张蔚斐
头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可能
经常听到父母说:“我家孩子就是安静不下来,积木搭一半就不玩了,看书看了没几个字就吵着要去玩别的游戏,坐车时还没出发十分钟就嚷着要下车,去餐厅吃饭也要立刻吃到东西才不吵闹。”
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孩子做事没耐心,容易出现焦虑、不耐烦的情绪,如何提高孩子的耐心,是家长比较关心的话题。
当我们谈到培养孩子的耐心时,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就是“孩子的气质特点”,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没有好坏。比如西游记师徒四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类型,谁的气质特点最好?谁的最不好?可能我们会想到他们各自的优势,说到孙悟空,我们觉得他非常勇敢,敢于做事、做事灵活,但他也会有弱点,脾气不好。说到沙和尚,我们会觉得他吃苦耐劳、做事踏实,稳稳当当,但他的弱势就是他做事不够灵活。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气质类型,气质类型是没有好坏的,但是不同的气质类型会导致不同的意志力强弱和注意力水平,这是先天因素导致的。
有的家长就问:“那孩子的先天水平已经决定了耐心,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心心理咨询师王睿在讲座中就“耐心培养”这一话题作出讨论,分享了三个方法。
#1
降低“急躁、厌烦”的情绪
孩子在没有耐心的时刻比较外显的是他的表情、情绪状态,什么也不干了,把东西推倒了,又哭又跺脚,或者语言上表示着急。家长可以如何帮孩子培养情绪处理能力,让他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再那么急躁、厌烦?
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也跟他的生理结构是有关的。最常见到的大脑结构是左右脑分配,比如左脑管理智,右脑管情绪。其实大脑还可以从上到下来看,把大脑想象成两层别墅,下层脑部分主管基本功能,与生俱来的反应和冲动、强烈情感。如果遇到不友好的人,本能会回避,生气、害怕、讨厌都在这部分。下层脑是孩子一出生就发育的非常好的部分。
反之,孩子的上层脑是主管情绪调节的部分,明智的决策、对身体和情绪的控制、自我认知、共情和道德。比如虽然这个人对我不好,但我不能打他,这是幼儿园不允许的;知道自己是怎样的孩子;别人摔倒了会共情。孩子的上层脑是逐步发展的,在十多岁是第一次“大装修”,到二十岁以上才会发展完善。
这是不是代表孩子现阶段遇到需要耗费大量意志力和注意力的难事做不到也是正常的?那家长又什么都不能做了吗?不是的,在孩子成熟以前,我们可以帮孩子建立一个从一楼到小二楼的梯子,帮助他多体验能对自己情绪控制的感受,不会无助地、只能停在“一楼”。要么躲起来要么谁也别理我,谁说话我都听不进去。家长能做的是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大门打开,从一楼往二楼走一走。
家长能做的就是对孩子要接纳、共情孩子的情绪,帮助他们调节情绪。比如孩子搭积木的时候,好不容易快搭好了,一下子全倒了,那一刻他一定是非常挫败的,会激起他懊恼、急躁的感受,当家长已经感觉到孩子的急躁、厌烦情绪时,先告诉他:“妈妈看到你的情绪了,好可惜,好不容易搭到这么高了。所以你一定很烦躁。”
一定要让孩子先感觉到家长对他的共情,能帮助他的情绪不再往上升,如果他很着急懊恼又没有人管他,他就会往上“蹿”,当他被看到了,就有“降”的可能。一旦孩子觉得“对,妈妈理解我的感觉了,就是这样的、烦死我了”,孩子的“小二楼”就接进来了。
当我们跟孩子的情绪接起来,就可以走到调节的部分,小一点的孩子没耐心,比如他就想吃糖,“妈妈你为什么不给我?”他不能理解牙坏了、牙疼,他想不到那么远,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明天再吃,今天真的不能吃了。”或者给他一个选项,让他走到“小二楼”,跟他先玩一些别的游戏、听故事,转移注意力,不在情绪中沉着。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跟他讨论,比如问他,现在不能吃糖了,那你想做些什么别的事?商量也是开启“二楼”的方式之一。
一个小的提示是:家长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和共情不能比孩子的程度还要高,比如孩子很急躁,家长比孩子还要激烈,那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家长的情绪一定要稳定。
总结来说,家长可以从中看到什么?那就是别急,孩子比任何人都想做好一件事。从孩子非常急躁的情绪里我们可以看到内核是孩子非常想做好一件事,但限制于他目前的能力、注意力、动作精细水平,他做不到。
#2
提升成功的体验
一旦把孩子的情绪处理好了,他就能把更多精力和意志力放到眼前的任务中。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累加成功的体验,这也是对于孩子未来上小学一个非常核心的部分。为什么有些孩子爱学习?当然、周围的表扬声可以帮助他强化信心,但是他一定不是单靠别人的表扬,他的内核一定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得带劲。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做好两件事:
■ 明确目标:具体可实操、短期可达到。当孩子总是完成不了目标,他就会觉得挫败。要给他定一些“能够到”的目标。
■ 有成就感:拆分步骤,确保孩子努力一下可掌握。比如很多人会有一个目标清单,完成一项打勾一项,可能上面写的是:“背单词、跑步、瑜伽、看一本书。”如果我们把这四项目标细化成“背10个单词、跑步3公里、瑜伽20分钟、看一章书”,这样更容易完成,更容易划勾,有成就感。
这里有一个3F原则: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纠正(fix it)
比如孩子在跳绳,总是跳不过去,坚持不下去,家长可以多给予关注,通过引导帮助孩子专注在这件事上,延长他的耐心;及时给他反馈:你的努力和困难我都看到了;另外一点就是孩子在跳绳的过程中很难自己发现原因,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跳不过去,方式错了,练习再多次也没用,只能积累失败的感觉。这时候家长可以帮助他纠正。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心流”,很多成功人士在专注事业时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他要达到那个状态,有高峰体验,是匹配了他的高技巧水平和高挑战水平的。回溯到孩子身上,要让孩子现实的能力和设定的目标、挑战的水平匹配,才能让孩子带劲,过高或过低都不能带来成就感。
因此,家长要记住:别急,目标需要调整,成功需要练习。
#3
维持“耐心”的氛围
我们最常听的一句话是:“家长是孩子的镜子。”
这跟孩子的大脑也是有关系的,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镜像系统,就像一面镜子,孩子会通过模仿来完成行为的学习。孩子天生有强大的模仿能力,如果家长希望传递给孩子耐心的品格,就要将“耐心”的感觉言传身教。
我曾接触过一个孩子,她想拧一个瓶盖,但我力气不大,在拧的时候也一下子没拧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很着急。我就想帮助她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一下耐心。
我对她说:“老师需要点时间,我也拧不开,你需要稍微等我一下。”然后我就开始拧,我说:“老师使不上劲,你能不能帮我找块布,增大摩擦力。”有了布以后,我又尝试了一下,其实已经拧开了,但我对她说:“老师快要成功了,接下来还需要一个人帮我,你能不能把你的小手借我?”于是我们俩一起往一个方向使劲,把瓶盖拧开了。
我想用这个例子跟家长分享的是,很多事情我们可能很容易就能做到,大人比孩子有更多的事,更多的压力,我们的耐心本身容量很大,但我们的耐心被很多事给冲散了,剩下给孩子的耐心就少了。所以,哪怕家长抽出很小的一个时刻,比如拧瓶盖这件事,抽出这样一个小的时刻,让孩子体验“慢”的过程。对于孩子的有耐心的时刻,也要注意多夸奖。
因此,第三个给家长的总结就是:别急,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的“耐心”。
扫码添加“成长小助手”个人微信
一起探讨亲子养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