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

央视纪录片导演李路谈音乐启蒙:音乐是用来享受的工具,而不是考级的“刑具”

2022-05-19 09:44:31发布     来源:多知网    作者:张蔚斐  

  专家|李路

  文|张蔚斐

  图片|受访者提供

  来源|成长的可能

  很多家长都希望给自己的孩子培养一门兴趣,乐器往往是最好的选择,谁不希望自己的娃能“玩点儿音乐”呢?

  看到孩子班上一半的孩子会弹钢琴,自家孩子要不要也报一个?家长对此很焦虑,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选择兴趣班,也不知道该怎么规划兴趣培养的道路,学乐器是否就等于音乐启蒙呢?

  成长的可能对话了音乐启蒙领域的专家李路,为什么他提倡音乐不考级?如何带着孩子享受音乐?

  李路,CCTV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摄影师、制片人。跨界音乐启蒙教育,二十几种乐器拿起来就奏不在话下。擅长用即兴音乐的形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不同乐器的乐趣、感受音乐丰富的内涵,让孩子们知道音乐还可以这样玩。

  成长的可能: 之前您曾提到过您的教学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音乐的美感”,如何理解“美感”?能否详细解读一下?

  李路: 怎样理解音乐的美感?我举三个例子,我有一个喜欢竖笛的学生,竖笛这种乐器,如果吹不好,就只是一个硬邦邦的乐器,如何让音乐有“美感”?如何让乐器表达出音乐的旋律感和演奏者发自内心的表达?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技术要达到,要有控制乐器的条件。二、你对这首乐曲一定是喜欢的。这两个基础打好了,孩子的演奏自然就有美感了。

  第二个例子,如何让初学乐器的孩子培养美感?我在教一个学生拉大提琴,大提琴按理说是非常美的,学生说了一句话:“我们怎么干着急,拉得却总是不那么抒情呢?”这时候学生已经知道音乐的美是要通过技术来表达的,有了技术之后,怎么表达呢?心里一定要有一团火,如果可以用你心中的一团涌动的火来表达音乐的美感,就到位了。

  第三个例子,在我们理解美感的概念上,我经常主张孩子们不要过早地去学乐器,至少十岁以前不要学乐器。所以我就在我的乐器体验大课堂里提出了一条遭到很多专家反对的说法:“学乐器越晚越好。”为什么呢?三四岁、四五岁学乐器的时候,孩子控制不了,四肢还没能很协调地去触摸乐器。导致孩子们对乐器产生里惧怕。这时候你可以不让他学,但一定要让他触摸,让乐器发出声音。

  但这时候需要做好音乐启蒙,什么是音乐启蒙?把最好的音乐通过老师的播放、指挥传达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觉得音乐是热情的、美的。

  我举这三个例子是要说明什么呢?那就是真正的音乐美光靠学乐器是无法完全体会的,我们只有去听、去欣赏,尤其是老师面对面的演奏。

  我经常跟学生家长说,希望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听我上课。因为最终还是家长来决定孩子是否继续学业,只有家长在旁边听到老师到理念他才会认可。有时候家长不在旁边,下了课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学了什么?其实孩子不知道学了什么,音乐不是学的,音乐完全是一种感受、一种美容、一种美颜。

  所以在学乐器之前,一定要多听音乐,培养乐感。在音乐美学里的乐感远超于掌握一门乐器的重要性。当你想快速学好一门乐器,但没有音乐启蒙和音乐美感时,是掌握不好乐器的,从而导致孩子厌学、恐惧。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事先没有做好音乐美感的铺垫。

  不爱练琴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掌握不了这个乐器,不愿意吃这个苦。所以我们业余学琴何必那么专业?学琴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修养、为了提高音乐素质吗?

  成长的可能: 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孩子很容易觉得枯燥,越学越没兴趣,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此可以给家长哪些建议?

  李路: 孩子觉得枯燥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没找对老师;二、孩子不接受;三、没选对曲目。

  最典型的案例是什么?不同的老师用不同的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最后为什么导致大多数孩子都不爱学钢琴?老师忽略里一点核心问题:到底我们用什么样的音乐打开孩子对音乐的欣赏的心灵需求?如果我们能把音乐的热情改编成钢琴的旋律,孩子一定爱学。

  在我的课上,如果一个孩子第一次跟我上课,我不会让他感觉枯燥。比如一个学生什么都不会,让他用一个手指头弹一两个音,一会儿他就觉得枯燥了,因为他除了这两个音什么都不会。这时候老师一定要加上伴奏。当你加上伴奏后,就给音乐增加了灵动和动力。

  每节课的时间不要长。我给孩子上课是两个45分钟,理论上不长,我都还没过完瘾。当孩子学会一段钢琴旋律时,我就不弹钢琴了,我会用其他乐器跟他合奏。这种乐器对乐器、音乐对指挥的互动,孩子会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就有兴趣了。

  还想给家长提一个意见,不要指望孩子在你的眼光里有明显的进步,除非你每天逼着他学两三个小时,这就不是学音乐了,这是用音乐的噪音来折磨孩子。

  我建议家长找老师的时候,一、不找专业的老师,要找会弹钢琴的艺术性的老师。二、年龄一定超过45岁,阅历越深,眼光越独到,阅历越广,才会发现孩子要什么。三、要选择至少会三种乐器的老师。孩子的注意力不够,没有持久性,在孩子的主学乐器学的差不多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用别的乐器和孩子互动起来。音乐的灵魂是表达,不是逼着孩子把小星星弹熟练。

  成长的可能: 音乐启蒙有哪些比较常见的误区?能否具体举一些案例帮助家长避免踩坑?

  李路: 大家知道奥尔夫音乐启蒙体系吗?他主要是以打击乐为主,我对他的教学体系的核心并不是很赞同,因为他的体系就是让孩子一人拿一个打击乐,跟着打击乐去打。其实我们都低估了孩子对音乐的感受。

  我觉得音乐启蒙的核心和手法只有一个:听。听什么呢?西方的古典音乐。如果用年代划分,浪漫主义之前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可不可以听?可以听,但要看孩子的表情,最好就是从贝多芬以后的音乐开始听。关于古典音乐之美,可以看周海宏老师的写的六本书,我把这六本书的核心概括一下:“音乐是用来欣赏的,不是用来折磨人的。”

  音乐启蒙的核心应该是让孩子多听西方的古典音乐。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音乐启蒙上存在的最大误区是:到底是给孩子教歌谣还是听音乐?我发现现在给孩子上音乐课的时候没有一个学校让孩子静静地欣赏音乐、讲解音乐,而是让孩子背指法,孩子在情感上能接受吗?第二,大人真的低估了孩子对音乐美感的需求,所以一定要给孩子多听美的音乐,尽量不要给孩子听低幼的歌谣。

  我做音乐启蒙一定要让孩子学到两大终身难忘的知识。第一,要认识和触摸十件以上的中西乐器,这是孩子增加谈资的经历。第二,孩子们一定会感觉到古典音乐的好听。但是我给孩子听音乐不是拿着音响放出来我走人,而是有视频、有讲解的。我是做纪录片出身的,当音乐一响,配上画面,孩子们终身难忘。

  成长的可能: 几岁开始音乐启蒙比较合适?如何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李路:音乐启蒙越早越好,从胎教音乐就可以开始启蒙。可以选巴赫或海顿的,中速偏慢的音乐。音乐启蒙还有另一个概念,当孩子长到三岁的时候,他对音乐的听觉已经有了一个主观判断,这时候选择中国五声音阶色彩的音乐可能会把他的听力带向“五音不全”。当我们给孩子接触十二平均律这样的古典音乐,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身体平衡都会带来直接的效应。所以音乐启蒙一定要尽早。

  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就是一个简单的办法:定时定量让他听音乐,音量不要太大,太大他就注意力不集中了,真正让孩子专注听音乐的方式是小音量,有时候越看不清越想看,声音越小越想去听清,所以才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音乐启蒙的曲目选择上,尽量选择西方古典音乐。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就给他听天真活泼的歌谣,也不要低估孩子对音乐的赏识度,国外的孩子生下来就听的是舒伯特的小夜曲,音乐素养高的人一定从小就听这些音乐。

  成长的可能: 部分家长和培训班又对于孩子提高技术的执念很深,忙着考级,追求“技术”是误区吗?

  李路: 不主张考级,当你决定让你的孩子学一门乐器,首先看他是不是这个料,是不是能走专业路线?在这个领域里是天才?如果你是天才,就一条路走到底,别的都不做了,就一门心思学乐器,当然前提是他要配合你。但是大部分孩子没有必要把自己的命运拴在一件乐器上,所以大部分孩子不要追求技术。

  很多培训机构承诺家长能在一年内帮助孩子考到多少级,逼着孩子必须完成练琴时间、动作,到最后,孩子考级考出来了,但是孩子再也不爱学琴了。很多家长咨询我:“我们孩子考到五级以后,打死都不想练琴了,怎么办?”乐器考级就是劳民伤财。

  考级也有好处,通过一个杠杆帮助孩子达到一个目标。但是考级的坏处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孩子想达到那个级别,必须付出比业余学习多两三倍的时间,才能在那个时段里考出。所以我不主张考级。

  追求技术没有问题,但是很多家长要求老师20个课时上完,孩子能弹贝多芬的月光的第二乐章。既然是业余学习,那么让孩子一生中学会弹三级以下的曲子足够。三级以下的曲子也非常好听。在技术和表达上,我更主张表达,中速偏慢的曲子特别能培养孩子的乐感,能让他的心灵得到净化。不要追求快,音乐不是越快越美。

  成长的可能: 有家长很焦虑,别的孩子弹琴比自己家的孩子好很多,家长该怎么调节自己的心态?

  李路: 当家长看到隔壁的孩子弹的比自家孩子好的时候,着急是肯定的,这是一个好的现象。通过这样的对比,你去发现你的孩子是不是这块料。不要要求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样,因为你们的特长、天赋都是不一样的。当看到同年龄的孩子弹钢琴弹得更好的时候,想想你的孩子的天赋是不是在别的领域?另一点,弹得好的孩子不一定快乐,因为他要付出比你的孩子多两倍的努力,家长逼着他在努力。

  所以家长可以改变一个思路,让你的孩子享受在音乐中,未必弹钢琴的技术要超过别人,因为你的孩子的天赋可能是在画画、表达方面。我们最终要比的是什么?就是两个字,快乐。孩子快不快乐?家长快不快乐?

  成长的可能: 比如练钢琴,一首曲子最后一句不熟练,让他单独练练最后一句,就是不练,并且表现出不高兴,只喜欢被夸….这种情况如何引导让他愿意开心的练习不熟悉的地方?

  李路: 这种情况特别好引导,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老师,就用一个办法:你把这首曲子放慢两倍去弹,放慢以后,孩子就来得及反应,出错率几乎是零。

  另一个解决办法是:孩子可能回家不爱练琴,一句不熟情有可原,有时候孩子就算在家练熟了,回学校可能又不熟悉了。弹的熟与不熟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老师在课堂上如何用一种美好的心态、用一种孩子容易接受的、表扬的方式来“批评”。

  举个例子,孩子一句老弹错,是因为他不熟练,我就会说:“你这个错得好。”我有一个学生弹小星星,后来我发现他是故意弹错的。我问:“为什么你的mi和la都是降了半调?你这个改编的太好听了。”我就将错就错,我把这句弹错的改编成了非常好听的旋律。孩子觉得音乐还可以这么变化?他就没有觉得我是在批评他。

  后来我又弹了一首别的曲子,故意在他经常出错的地方弹错,我让他给我找错,一旦发现哪儿弹错了,就喊停。我弹错了以后他就立刻喊停。这个游戏的方式能改变孩子恐惧的心理。

  所以不熟练不要紧,关键是他能够磕磕巴巴地把这首曲子用慢速弹下来就可以了,不必让专业的老师用专业的方式要求孩子,因为他学的不是专业的钢琴,他是玩,家长记住这句话。

  成长的可能: 身边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学乐器定义为培养一个兴趣,强调不会走专业路线,在这个想法的指导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低,孩子平时练琴也不勤快,最终只能是“学过”,长大后能一直保持演奏的兴趣和能力的不多。怎么理解这个观念?

  李路: 其实有时候光靠兴趣也不行,有时候你有兴趣,但学不会,最终就会导致你失去兴趣。我们主张孩子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不是培养兴趣,而是兴趣去找他。很少有孩子主动对乐器产生兴趣,有的孩子就是学的过程中才爱上了这个乐器。

  家长不能孩子说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有的孩子说:“妈妈我喜欢小提琴。”实际上孩子只是喜欢小提琴的颜值,结果一练习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但你给他尝试了一下长笛,他发现这是他想要的感觉,反而发生了兴趣。

  所以家长千万不要把乐器定义为培养兴趣,但是完全可以通过学习一件乐器,让兴趣去找他。在选择乐器的时候,不要完全让孩子决定,因为他也不知道什么有意思。

  在学乐器的过程中,家长有些话千万不能说。孩子不爱学乐器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家长说了不该说的话。比如家长说:“你学不会一技之长,将来在社会上就得不到尊重。”孩子不理解什么是尊重,只能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宁愿用表扬的方式批评孩子,也不要批评孩子。

  用一句话来说明音乐启蒙的重要性,就是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